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16年1月
中国信用卡产业三十年:且行且探索再塑新辉煌

  1985~2015年,30年弹指一挥间。从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肇始,我国信用卡产业经历了萌芽、起步、成长、腾飞的历程,正在全球化、专业化、精品化的征程上阔步前行。信用卡产业的30年发展轨迹,既是中国浩瀚金融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交响乐中的精彩华章。值此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我向《中国信用卡》的广大读者朋友,以及长期支持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新年的祝福,并对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充满希冀!

  一、时代激荡,回归实业,探寻中国信用卡产业三十年铿锵前行路

  翻开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长卷,它始终围绕着中国经济社会改革而演绎、延展,也镌刻着中国消费文化观念转变、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科技与经济金融融合的诸多印记。信用卡作为舶来品,最早诞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携带安全、使用便利的支付结算工具而活跃于中国市场;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开启了信用卡产业的“沸腾年代”,在国家政策引导、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市场提振的合力驱动下,信用卡因其消费信贷可循环、享有免息期、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全面盛行,真正成为支付融资一体化的金融工具;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席卷而来,又赋予了信用卡产业新的动能、新的机会,信用卡作为双边市场关联个人账户和商户账户,作为数据平台蕴含海量交易信息,其整合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及作为支付入口获取客户和稳定客户的巨大价值得以深度开发。从“支付”,到“支付+融资”,再到“消费+金融+互联网”,独特的开放、创新、融合基因铸就了中国信用卡产业别样的发展轨迹,也创造了中国信用卡产业仅用30年就迅速赶上国际同业发展步伐的奇迹。

  我国信用卡产业在把握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稳中求进等时代脉搏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从积累起步到规模塑形,再到精耕细作的转型提升之路。2002年,中国银联的成立实现了银行卡跨行、跨地区联网通用,开启了我国信用卡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引擎;继工商银行在全国率先成立信用卡专营机构牡丹卡中心后,各家银行纷纷成立信用卡中心,拉开了我国信用卡产业专业化、集约化运营的序幕;从2003年中国信用卡发展“元年”开始,信用卡产业全面爆发,步入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强到精的快车道。近十余年,全国信用卡发卡机构从不足10家激增到300多家;发卡规模实现从千万到上亿的数量级增长,截至2014年末,我国信用卡发卡量达4.6亿张,较2003年增长了16倍,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银行卡受理环境实现从零星分布到铺天盖地的转变,2003~2014年,全国特约商户由23万户增至1203万户,POS机具由35万台增至1594万台,构建了完善畅通的用卡渠道;融资规模实现从十亿到万亿的几何式倍增,截至2014年末,全国信用卡贷款余额达到2.3万亿元,较2003年增长了354倍。与此同时,我国信用卡产业在探索自身运营模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融入互联网技术和理念等方面也日趋成熟。

  一是基于“四方模式”的信用卡产业链条逐步完善。顺应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大趋势,信用卡产业分工逐步细化、参与主体逐渐增多,覆盖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信息业、物流业等多个环节,但以持卡人、商户、商业银行和转接机构为主体的“四方模式”仍是我国信用卡产业链条的核心。信用卡作为关系纽带,通过为持卡人带来支付融资便利、时尚安全体验以及多重增值服务;为商户创造有利销售机会、引入客户和流量;为商业银行带来争揽、维护客户的金融服务机会;为转接机构带来直接收益和账户数据,从而营造了标准统一、多方受益、价值聚集的信用卡产业生态模式,推动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随着国家政策放开支付清算市场,发卡、收单机构对跨行清算通道的选择将更加自由,信用卡产业“四方模式”的参与主体将更加多元,创新活力将更加充沛,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将更加活跃,在获取各自核心价值的同时,也为公共服务、社会交易、经济运行带来积极的外部效应,促进信用卡产业整体实现帕累托改进。

  二是信用卡产业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的模式日趋多元。实践表明,信用卡产业在运用金融杠杆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刺激居民消费意愿方面的成效尤为显著。2008年以来,我国居民银行卡消费规模年均增长速度近50%,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的增速,银行卡消费金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占比由24.2%提升到47.7%,充分撬动了居民消费大市场,有效释放了经济发展活力。信用卡作为大众化的消费信贷载体,深入到实体经济的各条“主动脉”及“毛细血管”,培养了广泛的理性消费群体、深化了居民的信用消费习惯,在拉动内需、发展商圈、构建诚信社会方面极具推动力。截至2014年末,全国信用卡行业累计向征信系统提供8亿条信用信息,成为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重要来源,为推动我国征信体系的完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家商业银行立足信用卡的支付和融资功能,加快创新步伐,将消费、金融与教育、旅游、医疗、公共交通等民生服务有机融合,推出了一系列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例如,工商银行打造了完善的高、中、低端信用卡产品线,面向商旅客户定制了多币种信用卡、环球旅行卡、航空联名卡等优质产品;面向企业客户提供专属公务卡服务,助其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财务管理最优化;面向信用良好、管理规范的优质商户依据POS交易流水授信,推出无担保、无抵押的小微商户逸贷公司卡,大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切实将信用卡发展为衔接支付与融资、做强消费金融、做实小微金融的重要载体。2015年,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增强消费金融对经济拉动力的号召,工商银行在业内率先挂牌成立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依托“数据+模型”全新推出无担保、无抵押、纯信用、全线上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客户一触即贷、资金瞬时到账的消费信贷需求,为大众营造了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的金融环境。

  三是信用卡产业对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更加深入。信用卡产业是一个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与成长性的产业,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具挑战、最具魅力、最具竞争意义与创新意义的业务,它既是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也是新型的“互联网+”业务。特别是在当前得账户者得天下、得入口者占先机的互联网金融时代,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促进信用卡产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发展现状来看,信用卡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科技进步和技术渗透开创了支付产品的新时代,搭建起以线下近场非接支付和线上远程一键支付为核心的移动支付体系。为契合居民消费行为、用卡体验和支付安全方面的新需求,信用卡芯片存储方式从金融IC卡扩展到了手机SD卡、SIM卡、SE模块、HCE云介质等多种崭新形态,仅凭一部手机就完成信用卡申请、发卡、支付全流程的技术日趋成熟。2015年,工商银行引领支付创新潮流,在全国率先推出基于令牌(Token)的云支付产品,通过云端服务器与手机APP之间的数据交互实现瞬时领卡、瞬时消费,开启了“无芯片的芯片卡”时代。在线上支付领域,商业银行在增进支付验证技术可靠性方面勤做文章,例如工商银行首推的线上POS整合了网银支付、手机验证支付、3D认证支付及简单无卡支付四种认证技术,实现一次绑定、一次验证、一键支付的顺畅体验。纷呈各异的支付创新使信用卡产业站在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使商业银行突破地域、时间、行业的界限,真正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处可得的服务。2014年,全国整体支付规模达3389万亿元,其中线上支付规模达1405万亿元,占全量支付的40%以上,特别是移动支付增长迅猛,2013年增速超过300%,2014年增速达到134%。

  另一方面,大数据思维和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中国信用卡产业在精耕细作时代转型升级。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进入中产阶层崛起时期,信用卡产业服务的目标人群不仅包括

  拥有财富和地位的精英人士,还包括大量有稳定工作、稳定收入或入不敷出的普通居民。各家商业银行都已充分认识长尾市场的商业价值,在数据化营销和精细化运营模式上进一步升华重塑。基于卡片端和商户端的海量数据进行产品设计、客户分析、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研发更贴近市场、更适应客户需求的信用卡产品,向真正需要信用支付的客户推介信用卡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从支付这一基础金融服务切入,挖掘分析支付链条中沉淀的客户消费行为信息、商品销售信息等各种数据信息,将海量数据转化为信用评级依据,最终实现为信用良好、交易活跃的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融资需求,形成业务互补、服务分层、风险分散的精耕细作运营模式。

  二、顺势而为,奋力前行,抓住中国信用卡产业行稳致远的新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特定阶段,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转型,金融先行。信用卡产业必将紧随实体经济的新常态,抓住转型、提质、增效的新机遇,实现更快速度、更好质量、更高层次的发展。

  一是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十二五”开始的“消费革命”将13亿人的潜在消费需求打造为中国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推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以消费为主导、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新格局的历史转折点,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期,尚需大量的生产消费,以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近期目标。专家预计,消费总规模有望从2014年的30.7万亿元扩大到2020年的50万亿元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有望于2020年突破60%,信用卡产业赖以发展的消费经济动能比以往更加强劲。在全球新的经济模式下,人力资本、科技进步成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外的两个重要增长动因。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结构优化,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预测,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转户人口将达1亿多人,相当于一个大型国家的人口规模;我国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产业变革也明显加快,新技术、新业态促进了三次产业重构和传统引擎升级,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这些变化都将释放巨大的居民消费潜力和经济增长动力,引导金融服务由工业导向转为服务业导向、由投资导向转为居民消费导向、由大型企业转向小微企业,为信用卡产业服务消费升级和小微金融、服务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服务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二是我国居民信用消费需求集中迸发。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新兴消费群体的形成,我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消费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且进入到大众消费、平民消费的新时代,信息、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趋旺,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新模式快速发展,更加需要以信用卡为代表、受众广泛、层次多样、具有互联网特质的消费金融产品作为支撑。从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来看,一批收入高、学历高、消费理念前卫的“70后”、“80后”、“90后”逐步成为家庭消费的主导力量,引导家庭消费观念由当期消费向适度超前消费转移,掀起了一波信用卡消费热潮。据中国银联统计,近年来我国居民使用信用卡获取消费贷款的占比不断提高,从2009年末的4.4%上升至2014年末的15.7%,信用卡培育了一批积极参与消费信贷的客户群体。但是,与西方国家成熟的消费信贷市场相比,我国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例如,美国居民人均持有信用卡7张,卡均贷款8000美元,而我国居民人均持卡量仅为0.34张,卡均贷款仅5143元,提升空间巨大。今后几年,在国家大力支持消费金融的利好背景下,我国居民信用消费需求将进入集中迸发期,信用卡产业将在信用消费大潮中顺势发展。

  三是市场化、规范化的信用卡产业政策环境逐渐成型。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普惠金融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2015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加快推进现代支付结算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卡产业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满足多元化消费和交易需求、提升小微金融和普惠性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将乘普惠金融政策之势开启发展新篇章。从产业环境来看,近年来,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就信用卡发卡、收单、外包、清算等核心领域陆续出台了不少监管办法,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2015年又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基础上制定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支付主体资格、支付安全、客户权益保护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对信用卡产业有序竞争、健康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

  三、规范创新,携手共赢,再创中国信用卡产业新辉煌

  古人云:“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事关发展的全局、发展的根本、发展的方向,是发展思路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在此呼吁信用卡业务的经营者、信用卡产业的参与者以及信用卡行业的监管者,坚持服务、创新、规范、合作的发展理念,严守风险底线,携手再创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新辉煌。

  一是坚持服务为本,坚定走中国信用卡产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升信用卡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把个人信用卡和公司信用卡有机结合起来,打通整个消费产业链,把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迎合小微企业对资金需求小、频、急的需求,通过信用卡及时向信用良好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为提振经济贡献力量。发挥信用卡替代现金支付的功能,有选择地支持节能、环保、绿色、清洁的产业和行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把信用卡打造成为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窗口。把握好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的关系,通过标准化提升支付服务效率,通过个性化改善客户体验。

  二是坚持创新为用,推动中国信用卡产业升级发展。伴随“以产品为中心”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时代的来临,支付已经不仅是经济活动的终点,不仅是一项孤立的基础金融服务,而是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切入点、载体、渠道,是一整套商业模式所赖以完成的关键环节。今后一个时期的支付创新,不仅要进行产品创新,还应着力在支付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方面饱蘸笔墨,增强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支付作为金融的基础设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便利程度是其永恒的使命,但在不同场景下,支付创新对效率和安全的要求各有侧重,要遵循“小额支付更注重便捷、大额支付更注重安全”的原则,结合不同消费场景设定不同的交易认证安全级别,处理好安全与便捷的平衡关系,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支付需求,从源头提升客户体验。

  三是坚持规范为先,保障中国信用卡产业稳步前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近年来支付市场拓展快、产品创新快、服务主体多,业务风险、合作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随之显现,监管套利现象浮出水面。由于电子支付系统化强、关联度高,一旦爆发风险将快速在支付系统传染、扩大,甚至渗透到支付相关行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和不良影响。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都应本着自觉维护产业环境和市场秩序的宗旨,深刻认识市场化经营活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既注重创新和效率,也提高规范经营的意识,恪守商业伦理、强化行业自律,始终确保在公平的舞台上开展竞争与合作,在规范的框架下开展服务与创新。

  四是坚持合作为径,实现中国信用卡产业多方共赢。随着支付技术的纵深发展,商业企业、互联网企业“跨界经营”的支付业务越来越多,支付行业运营模式逐步演变为多边生态圈,支付业务数据传输、认证、处理的环节越来越复杂。若要多方共赢,唯有精诚合作。支付行业必须建设更具包容性的技术网络和服务平台,确立更加明晰的技术标准、业务规则、行为准则,开展更具深度的市场资源、风险信息共享,降低信用卡产业的成本与风险,共同建设一条发展速度适中、盈利水平合理的支付高速公路。同时,深化基于支付的跨界合作,推动各行业以开放的胸怀破除行业壁垒,以兼容金融应用和行业应用的金融IC卡作为标准化平台,以支付服务作为粘合剂,提高经济和社会生活交易效率。

  五是严守风险底线,为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信用卡是一项创新、创利的业务,同时也是一项创险的业务。国际成熟的信用卡市场数据表明,信用卡成长性与经济发展高度正相关,而信用卡风险与经济波动高度负相关。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深化,需求弱化的惯性影响和新旧动力转换的青黄不接导致一些领域风险隐患逐步暴露,实体经济的经营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传导至信用卡领域,使我国信用卡产业面临风险管理水平的考验。在这样的关口,信用卡产业各方主体都应将内涵式发展、精细化管理作为根本路径,严格把控客户准入、授信管理、交易监控、逾期催收等各个环节,使信用卡资金真正回归“小额、多笔、非集中”的消费本质,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促进信用卡产业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产业三十年:且行且探索再塑新..
《中国信用卡》2016年1月目录
谢众:规范经营 加快创新——推动我国银..
顺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中国银行卡产..
服务经济新常态 培育发展新动能——中国..
创新驱动 跨界融合 依托科技力量提升用卡..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