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22年9月
广东华兴银行首席信息官赵泽栋:浅析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突围之路

广东华兴银行首席信息官赵泽栋

  近年来,引导银行业务回归本源、增强实体经济服务能力成为决策层和监管部门重要的发力方向。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互联互通,在实体经济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金融机构要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以支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应积极支持国家重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要产业链,建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从银行内部来看,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化、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产品研发、金融科技推广高度依赖人力资本投入与规模效应。中小银行零售基础普遍薄弱,服务客群有限,难以发挥产品研发、推广的规模效应。与此同时,在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国际地缘冲突频繁化的大环境下,金融机构降低息差让利实体经济还将不断持续,受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服务下沉和市场资产质量下降的影响,有限的价格和客群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中小银行未来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从市场环境来看,我国行业区域特色突出,产业扎堆和集群效应明显,大部分地市都有自己的核心支柱产业或对未来优势产业发展的布局。在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各行各业正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更为多元化、精细化。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产业内部布局越来越复杂,外部企业群关联越来越紧密,数据流动复杂,传统的B端企业服务方案已经无法满足产业链的金融需求。正因如此,产业金融被视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各商业银行也从观望探索转向加速布局。相对于互联网金融,中小银行参与区域产业生态建设的难度显然更大。

  一是产业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产业模式多元化,加上银行与互联网机构的广泛参与,灵活高效地实现互联互通成为中小银行核心竞争力,而如何敏捷、高效、高质量地与客户建立数字化合作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产业客群多元化,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为不同场景客群提供一站式服务是产业金融的重点。

  二是产业数据样本和质量的多样性。在产业合作过程中,银行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经营资料,大体可归纳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信息化程度低,资料以纸质为主;第二种是初步开展信息化,信息化数据和纸质资料配合使用;第三种是信息化已完成,有完整的经营数据,但存在行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产业资料转化为符合银行合规和风控要求的数据,进而形成数字信用,是开展数字化产业金融的难点所在。

  三是产业数据产生和维护过程的真实性。从银行风控视角看,产业数据的产生过程、质量和维护机制难以核实,数据采集、传输、认证等过程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的工具支撑。此外,相对于核心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客户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方面较弱,且对数据资源的重视程度较低,难以保存和保护数据,导致客户的原始数据和新增业务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存在数据交叉验证难的问题。

  四是下沉服务中心的成本较高。面对银行网点重资本经营,而客户逐渐趋向线上化操作的现状,以及产业链上客户“小而散”的特点,银行在产业金融服务领域急需由坐商向行商转变。如何降低下沉服务中心的成本,并提升效率,是中小银行参与产业金融必须解决的难题。

  因此,用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去适配产业场景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小银行必须拥抱金融科技,加速数字化转型,补齐基础短板,以科技助力数字化产业金融发展,并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的建设。

  一、夯实核心业务基础,运用金融科技赋能

  做好产业金融服务需要两手抓,既要依托金融科技赋能产业互联互通,同时也需增强银行基础信息系统的支撑能力。金融科技与信息科技就像一条道路连接的两端,前宽后窄或前窄后宽都会形成瓶颈。只有抓好金融科技和信息科技两大基础建设,打造双轨驱动的科技赋能体系,才能更好地支撑金融服务创新与业务流程再造,这是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

  一是核心系统更“芯”换代。在过去的5年里,大部分商业银行开展了核心信息系统的升级换代或已发展到升级换代的阶段。中小银行应抓住互联网金融向产业金融过渡的时间窗口,以夯实核心基础、业务流程再造为目标,完成银行IT架构群的基础性系统(如核心银行、综合信贷、智能网点、中间业务、远程银行等系统)的升级工作,推动业务办理模式向集约式转变,持续提升服务响应的时效性和业务运行的稳定性。

  二是加强金融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业务向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模式和行为习惯向自金融和线上互动协助的模式转变。这些转变背后是生物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使用。对此,中小银行应结合自身转型发展和业务特点,抓好金融科技基础能力的持续性建设,从成熟产品依赖逐步向自主可控发展,注重金融科技能力应用中的客户体验,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能力对流程提质增效的作用,让客户使用时具有获得感。

  二、建设数字产融平台,连接产业场景生态

  建设数字化产业金融平台是产业与金融互联互通的关键。产融平台取代了传统线下、纸质的资料传递模式,为“产业+金融”架设桥梁,铺设双向道路,而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工具,通过产融平台可有效了解和评估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资产质量,并基于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通过产融平台向产业输出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具体而言,产融平台主要拥有三个方面的核心能力。

  一是产业互联互通能力。为兼容产业的多元化,产融平台结合开放银行提供API服务、SFTP文件流、App客户端上传、SDK嵌入等多种模式的互联机制,满足不同产业场景差异化的合作要求,同时为解决部分产业场景中多方数据传输与共享信任的问题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模式。

  二是产业数据整理能力。产业数据整理包括线上化采集、资料智能整理(分类与识别)、智能交叉核验、大数据存储、安全使用和可信共享五大环节,可形成“采、整、核、存、用”的数据流程闭环。在整个数据整理流程中融入金融科技工具,如资料智能整理环节广泛采用业界成熟的自然语言处理(NLP)、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提高资料整理效率,在交叉核验环节接入合法合规的第三方权威大数据通道对保险、发票、税务等信息进行检核,有助于提高数据整理的效率,但暂时还无法完全解决产业数据样本多和质量问题。对此,可通过开展产业合作,根据业务规模体量组建一支数据整理与分析团队,采用集中作业模式完成资料录入和检核,用可控的人力成本解决部分产业合作初期数据多样性问题。

  三是金融服务整合能力。如今,产业金融需求已不是单一的业务形态,更多是存、贷、汇、收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需要公司银行、零售银行、信贷管理等条线开展跨部门产品协作,同时存在个性化的组合需要。金融服务整合能力是一种业务前置,其通过屏蔽产业需求差异,可将差异化金融需求转变为标准化的产品组合,并将这些产品组合成产业需要的解决方案,输出到产业的客户端。

  三、用好产业数据资产,提升营销风控水平

  数据资源已成为价值创造的生命线及数字科技发力的新引擎,数据应用能力将是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大数据平台,积累数据资产是中小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数据来源包括四类:一是银行在参与产业生态和场景金融交易中不断获取到的产业数据;二是从第三方商业渠道引入的合法合规的商业数据;三是不断开放的公共数据和政务数据;四是银行内部的金融交易数据。在大数据基础建设上,中小银行应积极搭建独立性强、安全隔离的数据分析环境,引入BI商业智能工具箱,包括分析工具、机器学习、知识图谱、标签管理等。同时,中小银行还应组建数据分析师团队,用好产业数据资产,打造产业客户画像,推进数据产业化应用,赋能产业客户营销和融资风控。

  首先是建设产业链画像模型。商业银行视角下的产业链画像应该是一种横、竖、纵三维立体的画像:横向画像描绘符合银行自身风险偏好的各产业领域;竖向画像描述某个产业的优质企业、平台,如该行业的上市公司、龙头企业、交易平台等;纵向画像描述某个产业的垂直细分领域,如水产养殖包括水产种苗、饲料生产、投养自动化设备、成品鱼收购、水产代加工等细分领域。因此,中小银行参与产业金融建设,不应只关注某一个产业领域的拓展,而应推动数据分析师研究整个产业,通过引入专业产研机构、行业专家等模式,打造符合银行风险偏好的产业链画像,依托产业链画像指导经营机构有的放矢地开展潜在产业客户的营销,做深做强产业生态。

  其次是构建产业客户的360度风险画像。在产业金融建设中,中小银行要以数据说话、机器决策为建设目标,结合内外部大数据,打造产业客户的风险标签库,建设客户360度风险画像,做好产业优质客户筛选和额度预评估工作,提升参与产业金融过程中的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管控能力和效率。一方面,在贷前合理运用产业客户标签库数据,解决贷前报档方案编写困难的问题,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手段辅助编写产业项目报档材料以及进行智能审阅;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客户360度风险画像,持续跟踪产业客户在产业生态中的经营情况和参与度,识别产业贷后风险与营销商机。此外,中小银行还应实现自动化贷后管理报告编写和提交,以有效降低贷后管理压力,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四、完善数字渠道建设,构建协同服务体系

  渠道为王的理念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尤为重要,在缺乏稳定获客渠道和线下网点阵地的情况下,如何延展对客服务半径是一个难题。总体来说,中小银行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解决这一难题。“一个中心”即以客户为中心,由坐商向行商转变;“两个基本点”指以自金融和远程移动作业为基础打造多渠道协同服务。中小银行一方面要为产业客群打造支持“公众号+小程序+App+PC”的立体化自金融服务渠道,支持合作产业在数字渠道的产业文化展示;以终端即网点、客户即介质的产品思维丰富完善数字渠道服务场景;积极融合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延伸对客户及所属客群的交易能力,做到一点接入、服务贯通、应用便利、体验优良。另一方面要合理运用智慧柜台、移动智能服务PAD、视频银行和流程银行等技术,为客户提供移动上门受理、远程视频尽调等服务,有效支持业务下沉服务中心,降低客户经理作业成本。

  中小银行要在拓展数字渠道的基础上,形成一套集线上线下、远程移动于一体的多渠道协同服务体系,解决新形势下物理网点转型和下沉服务中心的矛盾,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和优势互补。该体系在线上以移动互联为入口,以客服中心与集中作业为基本服务响应单元;在线下以传统实体网点、新型智能网点、轻型展业团队作为落地服务主体,以移动智能设备作为线下服务团队的服务平台,以工单作为线上运营团队和线下服务团队的任务调度和计价单元,通过工单的调度盘活线上线下资源,为中小银行客户群体提供高效的服务,从而弥补线下网点不足带来的服务缺口。同时,中小银行还需要参考区域产业分布与规模特点,提供差异化的资源配置,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特色化运营”服务模式,其目标不仅是实现对线上客户的服务响应,更旨在构筑线上客户的轻型网点业态模式,创新性推动实现资源重构、服务重构和营销重构。

  中国地方经济产业多、链条长、韧性强,产业数字化正日趋成熟。中小银行资源禀赋有限,在“大”与“全”方面没有核心优势,因此,积极响应国家、监管战略指引,加速数字化转型,回归本地市场,从产业金融寻求突破是必然选择。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小银行应认识到金融科技是“术”,机制体制才是“道”,进而专注金融本源,深耕产业金融,立足地方特色经济,充分发挥机制体制的优势,整合各业务领域产品和系统资源,形成敏捷高效的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产业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金融需求,以实现产业链的多赢共享,与客户建立更为紧密、全面、深入的新型合作关系,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取得进一步突破。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22年第9期目录
中国银行首席信息官孟茜:金融科技赋能跨..
平安银行:科技引领数字化发展,践行服务..
广东华兴银行首席信息官赵泽栋:浅析中小..
吉林亿联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信息官李树峰..
梅州客商银行首席信息官陈景荣:积极践行..
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副行长刘卫果:金融数..
工商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温津伟:变革..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