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22年10月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涂晓军:金融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普惠新动能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涂晓军

  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金融行业不断加快数字化步伐,金融科技作为数字金融发展的新引擎,为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中国银联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投身金融数字化建设,探索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数字产品和解决方案。在自身深入应用的基础上,中国银联联合合作伙伴共同面向行业提供安全、高效、共享的数字化服务,帮助金融机构快速、低成本地获得数字化建设所需的能力,弥合“数字鸿沟”,助力数字金融服务能力升级,从而加速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进程。

  一、数字化发展趋势

  1.数字化建设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活动

  “十四五”时期,国家科技发展持续提速,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入应用并创新升级,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数字技术应用于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运行的需求愈加强烈,各行各业投身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利用数字技术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2.数字化应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早期的数字技术主要应用在移动互联网、工业转型升级等领域,满足系统架构的弹性支持、海量数据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转发等需要。随着产业间互联互通日趋紧密,数字技术应用的领域和场景不断延伸,数字化应用的需求也逐步由提供IT架构及基础资源,升级为支撑数字化业务快速构建和拓展,行业间需要更紧密的联动。一些头部企业在自身业务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加速与行业的协同发展,利用领域优势与合作伙伴共建数字服务场景,以强有力的数字能力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二、金融业务数字化发展情况

  1.银行业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

  目前,线上化、智能化、场景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激增,金融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双轮”驱动,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持续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2021年,22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金融科技投入费用共计1681.32亿元,同比增长22.93%,其中六大行科技投入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金融机构正持续加大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数字化建设,升级数字化服务,通过信息技术赋能行业发展、打造数字金融。

  2.金融业务数字化能力面临更高要求

  金融行业与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随着金融工作的深化,金融业务的受众范围与服务场景进一步延展,金融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金融业务数据敏感度高,金融系统也要满足更高的安全性、可用性要求,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要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各类服务群体提供精准、便利、灵活、高效、普惠的服务,构建与数字化变革和国家战略发展相匹配的业务模式,还需要系统性地思考如何守正创新,做好数字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数据安全保障。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并实现业务稳步发展,是当前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在金融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3.金融科技应用推动行业均衡发展

  目前,金融数字化建设门槛持续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应用实践和数字化服务能力与大型金融机构存在较大差距,“数字鸿沟”日趋加深。这不仅影响行业整体的数字化发展,还影响普惠金融服务的推行和落地。当前,急需有效手段赋能中小金融机构,帮助其快速获取所需的数字化能力,降低金融科技方面的成本和压力,促进行业数字化均衡发展。

  三、数字普惠助力金融行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数字普惠将数字技术及其在行业中应用的成果,以开放共享的多元服务模式提供给全行业、全社会。数字普惠具有典型的行业特征,中小金融机构可直接使用数字普惠服务,构建自身的数字化业务能力并服务客户。这将有效降低数字化场景建设门槛,弥合“数字鸿沟”,助力行业整体数字服务能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数字普惠服务的使用者不需要从零开始,即可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得业务开展所需的服务套件,包括业务、技术、数据等,在较短的建设周期内即可开展业务,响应客户需要,适应场景变化。服务提供者可通过服务共享,以较低的边际成本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增强数字服务和风控能力,进而可实现行业资源最大化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形成行业需求共创、场景共建、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中国银联的数字普惠实践

  中国银联秉承“联接创造价值”的理念,立足支付、服务行业,助力普惠金融,与行业共同发展。近年来,中国银联以银联云为基座开展数字化转型和应用,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数字产品和解决方案,联合行业伙伴共同开展数字化服务共享与实践,助力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为其提供更高质量的数字化金融场景服务,支持行业创新发展。

  1.基于开源技术自主打造云基础软件技术栈系列产品,满足金融机构上云需要

  中国银联积极开展数字化技术应用实践,结合金融安全要求,基于开源技术进行研发创新和应用,形成银联特色的云基础软件技术栈系列产品,在支持集团内部业务系统上云的同时,为金融机构及产业上下游提供配套解决方案,助力金融业务快速上云。该系列产品围绕金融高安全、高可用、高性能、高可管理性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并获得多项海内外专利,作为银联集团基础组件的技术路线,在集团生产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中国银联结合行业需要,通过私有化部署、PaaS服务等多种模式,形成金融上云基础服务解决方案并推广应用到金融机构和产业上下游,为其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组件和服务能力,帮助合作伙伴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业务产品的研发工作。

  2.探索从云基础到应用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合作伙伴快速打造数字化基础能力

  结合金融行业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中国银联为合作伙伴打造银联行业云、专属云等多模式的云基础解决方案,按需叠加银联业务应用服务,探索“全业务+云”的一体化服务及交付模式,助力中小银行快速打造数字化业务的服务能力。

  中国银联在与区域性银行的合作中,以银联专属云为基础底座平台,叠加银联聚合支付及风控系统能力,为其支付业务提供稳定可靠的平台支撑,全面服务区域性银行业务发展。同时,中国银联也联合区域性银行、非银机构进一步探索“专属云+行业云”的服务模式,以专属云满足金融业务上云的安全隔离、自主管控等要求,以行业云满足资源敏捷弹性、按需使用的需要,构建混合云架构,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降本增效。

  3.以数智服务弥补行业数字化服务能力差异,助力普惠金融广泛应用

  为增强行业数字化场景服务能力,中国银联将大数据、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服务场景融合升级,形成业务所需的系列产品与解决方案,支持金融机构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适度、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实现低成本运行和低风险管理的良性循环。

  在中国银联与大型商业银行的合作中,双方基于中国银联天擎产品开展联合建模,将数据服务能力集成到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用于反欺诈、核准、授信、贷后监控等多个环节的风险防控,提升银行对商户经营情况真实性核验和授信额度精准评估的能力,让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让大众切实享受到普惠金融的红利。

  4.打造平台化服务,增强行业伙伴的用户服务能力

  中国银联基于“四方模式”,以深化银行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强化品牌价值为目标,打造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银联开放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数字化平台能力,助力其更好地服务用户。

  中国银联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联合产业合作伙伴构建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打造网络支付“核心”组件、账户“载体”。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将银联各项服务能力整合输出,实现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全场景受理,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受理网络与更丰富的便民服务。通过与银行系统和生态的对接,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可为银行App提供共享统一的底层能力系统,以及规范化、“一站式”的服务体验。目前,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核心能力已建设完成,中国银联采用试点优先、质量优先的策略,有序推动全国性银行及区域性银行的对接上线,助力银行提升App用户经营及跨场景服务能力,形成用户共享、场景互通、协同发展的行业合作新范式。

  中国银联基于银联开放平台,在持续聚合行业能力、提供行业服务的同时,建设了开放银行网络,面向服务商、金融科技公司等终端用户提供统一接口、统一接入的开放银行服务目录。目前,已有包括商业银行、证券、非银机构等在内的多领域合作伙伴接入开放银行网络,联合提供基于金融场景的特色服务,探索构建多方协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守正出新,正道致远。中国银联落实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工作要求,坚守“支付为民”的初心使命,在数字化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未来,中国银联将继续携手各方合作共赢,探索多元数字创新模式,通过数字普惠释放新动能,加速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共生共荣的数字生态。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22年第10期目录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践行高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首席信息官牛新庄:邮储..
华夏银行首席信息官吴永飞:服务国家发展..
恒丰银行首席运营官徐彤:高质量推进数字..
九江银行行长肖璟: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探..
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沈栋:农业产业链融资..
苏州银行副行长张小玉:打造特色金融服务..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