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时空 > 要闻速播
要闻速播
LPR连续13个月“按兵不动” 专家:符合市场预期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李国辉  日期:2021/5/21

  5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LPR报价:1年期品种报3.85%,5年期以上品种报4.65%,两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均连续13个月保持不变。

  LPR继续“按兵不动”,符合市场预期。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这主要是因为近期经济复苏基本符合预期,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保持旺盛,信贷利率水平合理,继续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另外,由于部分银行补充资本压力仍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银行下调信贷利率的动力。

  5月17日,央行续做1年期MLF,招标利率为2.95%,与上月持平。这意味着,5月LPR报价的参考基础未发生变化。周茂华表示,央行继续保持MLF利率不变,释放货币政策稳字当头的信号。

  在影响LPR报价加点的银行边际资金成本方面,3月份以来,以DR007为代表的短期市场利率稳中略降,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小幅下行,结构性存款到期收益率基本持平。而根据融360提供的数据,近半年来,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整体有所上升。综合以上情况来看,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近期银行平均边际资金成本基本稳定,报价行缺乏上调或下调5月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在我国当前的利率体系中,LPR报价属于市场利率范畴,但无疑具有很强的政策信号意义。”王青表示,年初以来,LPR报价持续不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修复期货币政策稳字当头的基调。一方面,当前国内经济修复处在较快推进的轨道,宏观政策更加注重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保持平衡;另一方面,4月份宏观数据显示,当前国内经济修复仍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不稳固特征,表现为外需强劲而内需修复相对较缓,内需中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而且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存在一些困难,稳就业压力较大。由此判断,当前阶段货币金融环境需要保持整体稳定,不具备大幅放宽或收紧的条件。

  近期,全球通胀抬头和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现象引发市场的关注和担忧,4月份,我国PPI同比冲高至6.8%,并带动CPI同比小幅上行。央行在5月11日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阶段性供求“错位”的表现,加上去年同期低基数以及PPI数据本身具有高波动性的特点,共同导致近期工业品价格同比偏高。报告判断,这些因素“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阶段性推高我国PPI涨幅,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另外,近年来,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小,加之今年猪肉价格总体趋于下行,国内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初步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

  由此,基于央行对工业品价格上涨具有“阶段性”特征以及今年CPI涨幅将较为温和的判断,王青认为,短期内货币政策为此大幅收紧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政策利率作为LPR报价基础大概率继续保持稳定。在报价加点方面,在短期和中期市场利率大体围绕相应政策利率上下波动的预期下,未来银行平均边际资金成本上行压力可控。由此,报价行上调1年期LPR报价加点的可能性较小。这样来看,接下来一段时间主要针对企业贷款的1年期LPR报价大概率会保持稳定。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强调,LPR的运行具有方向性,很难因为某些短期因素变化方向,否则可能给贷款融资市场带来不必要的扰动。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央行在上述报告中表示,“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王青认为,这里的“实际贷款利率”指的是企业在获得贷款过程中付出的全部成本之和,既包括企业支付的贷款利率,也包括各项收费及其他贷款成本。预计接下来监管层或将引导银行各类贷款收费不反弹,并进一步挖掘融资担保等相关环节和其他渠道成本下调潜力,进而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对此,周茂华建议,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将LPR内嵌至银行内部FTP中,挖掘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潜力;优化国内存款市场监管,避免高息揽储等,未来多层次银行体系需要更多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方式来提升负债能力;多渠道拓宽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渠道。

  王青判断,在今年“有保有压”的结构性政策下,未来房地产信贷环境继续保持“严”和“紧”,而政策重点支持的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及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有望稳中有降。周茂华表示,今年货币政策需要平衡经济恢复、防风险和促改革,在确保宏观杠杆率稳定的情况下,提升政策质效,加大实体经济短板弱项和重点领域支持力度,释放微观主体活力。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