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双宁:“稳健”“适度从紧”应成为货币政策常态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 日期:2011/3/7
唐双宁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历史表明,松后必紧,紧后必松;小松小紧,小紧小松;大松大紧,大紧大松;我们主观能做的只是把波浪的频率降低、波幅降低。唐双宁称,通货膨胀仍然是目前的主要矛盾。
全国政协委员、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将向大会提交一份“关于货币政策选择问题”的提案。他表示,“稳健”、“适度从紧”两种模式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常态选择。
他说,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来看,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甚至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抵实行过四种货币政策: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
唐双宁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是一个渐进的经验积累的过程,其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货币政策实施中也存在需要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有些时候货币政策执行的效果还不够理想。
2008年为应对通胀,我国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于当年年底又改为“适度宽松”。由于地方政府倒逼效应,近两年信贷投放新增近18万亿元。2011年,为既防通胀又保增长,我国将货币政策又调整为“稳健”。
“在这期间,中央政府和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力求审时度势、松紧兼顾,而地方政府、企业和一些部门期盼越宽松越好。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同我国的干部体制、银行体制、财政体制等交织在一起。不考虑这种盼宽心理和倒逼机制,‘适度宽松’之‘度’难以把握。”唐双宁说。
他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历史表明,松后必紧,紧后必松;小松小紧,小紧小松;大松大紧,大紧大松;我们主观能做的只是把波浪的频率降低、波幅降低。
为此,唐双宁提出建议:“稳健”、“适度从紧”两种模式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常态选择;应慎用“从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除非万不得已,不可采用“宽松”(积极)的货币政策。
此外,他还提出,在货币政策决策上,实行“稳健”、“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提出和决定;实行“从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中央政府提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实行“宽松”(积极)的货币政策,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在回答“目前货币政策是否已经到了紧缩中后期”的问题时,唐双宁称,通货膨胀仍然是目前的主要矛盾。他说,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货币过多,当然也有一些其它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