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时空 > 高层观点
高层观点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金融科技不能脱离需求空谈创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晓  日期:2018/7/12

  “金融科技行业要实现行稳致远,就要坚守金融初心,坚持合规发展,坚持需求导向。”

  6月30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8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在论坛主题演讲时做出上述表态。

  “作为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的交汇融合,金融科技为经济金融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手段。”陆书春明确肯定了金融科技的价值,但同时指出,“金融科技是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其所具备的职能服务与传统金融业并无本质区别,没有改变金融的功能属性和风险属性。”

  她指出,由于技术的深入应用和快速迭代,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转换更加高效,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不间断性越发明显,给分业分段式的传统金融监管带来挑战。特别是近两三年来,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不断积累并爆发,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分析梳理问题,陆书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在金融科技初创期,部分企业缺乏金融风险的洗礼,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存在不足,只看到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忽视了开展金融业务的风险。二是在经营过程中,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业务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够。三是金融科技所服务的众多长尾客户的金融素养还存在欠缺,刚兑思维依然存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难度加大。此外,少数企业带着侥幸心理,打政策擦边球,违规开展业务,不顾风险,盲目扩张。

  金融科技如何行稳致远?陆书春在论坛上明确指出,应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坚守金融初心。发展金融科技应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促进金融业转型升级和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为己任,在多层次金融市场和服务体系中找准定位、精准发力,不能举着金融科技的大旗,以“赚快钱”的思维,依赖以高利率覆盖高风险、以暴力催收代替风控的不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搞超出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过度创新、不当创新,也不能打着改革创新和普惠金融的旗号,搞规避法律规范和金融监管的伪创新。

  二是坚持合规发展。发展金融科技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最佳模式,但合规经营是行业共同遵循的底线。从业机构应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遵循金融规律和技术规律,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金融科技创新,不能盲目追新求变,不能搞一哄而上。

  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发展金融科技不能脱离需求去空谈金融创新,也不能“唯技术至上”,过度夸大科技手段的作用,而应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中发掘有效需求,聚焦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增长点的培育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

  “从历史发展看,由于金融与科技拥有共同的数字信息基因,金融一直不缺少科技元素,两者的融合发展由来已久。”陆书春表示,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金融业手工操作被金融电子化代替。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升了金融业的信息化水平。

  在科技创新密集活跃的当下,如何更好发展金融科技?陆书春表示,应建立完善试错容错机制,科学遴选相对成熟可靠、安全稳定的技术,应用到具有较高契合度的金融场景和业务流程,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清算、风险管理、价格发现等金融功能的升级和再造。

  “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明确,金融科技业务边界和责任划分也将更加清晰,应按照‘凡是金融业务都应该纳入持牌监管’的原则,科技回归科技支撑,金融回归金融本质。”陆书春强调。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十分重视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领域的作用和潜力,同时也高度关注金融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和监管挑战,愿与各界共同研究、推动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积极贡献力量。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