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金融科技的创新逻辑和中国实践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 日期:2018/7/22
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兼职教授姜建清以“金融科技的创新逻辑和中国实践”为题进行了演讲。他表示,当代的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金融信息的传输、接收、分析、处理技术的革命,它借助数据技术优势,从掌握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延伸至支付、融资、投资等金融核心业务领域。对银行业和金融科技企业来讲,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他指出,金融科技虽然改变了金融交易的载体、渠道和技术,提高了交易效率,但没有改变交易的对象,也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和功能。鉴于全球领先的中英金融科技行业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的深度和强大的能力,两国金融科技领域间存在众多的跨境扩张和投资机遇。
以下是姜建清演讲全文: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本届伦敦论坛。我演讲的题目是《金融科技的创新逻辑和中国实践》。记得20多年前,正是美国互联网金融最热闹的时期,美国诞生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银行,报纸上铺天盖地地宣传互联网金融,仿佛传统银行业走到了尽头。2000年后我担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董事长期间,工商银行加快信息科技的应用,先后完成了数据大集中、综合业务系统建设、E-ICBC战略实施,实现了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建设的飞跃。2017年,工商银行网络金融交易额646万亿元,网络金融业务笔数占总业务笔数的比例达到94.86%,融e行客户达到2.82亿户,网络融资余额超过8400亿元,连续斩获“中国最佳个人电子银行”等荣誉。我对金融科技的一些感悟,非常愿意借此机会和大家进行分享。
一、金融科技发展已经进入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当前,以云计算、移动互联、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风起云涌,金融创新呈现出蓬勃生机,进入了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当代的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金融信息的传输、接收、分析、处理技术的革命,它借助数据技术优势,从掌握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延伸至支付、融资、投资等金融核心业务领域。对银行业和金融科技企业来讲,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银行业加大科技投资,对金融科技发展更加敏锐;金融科技企业掌握银行业务,对金融风险控制更加重视。两者互相学习,竞争和合作现象交替出现,共同推动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
以中国为例,2000年前,中国还是个重度依赖现金的社会。2010年,中国有61%的零售消费主要通过现金交易的方式进行,目前这一比例已经下降至40%以下。与此同时,中国在电子商务交易、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据统计,中国2017年电子商务交易额2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实现网上零售额7.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2%;网购用户规模达5.33亿,同比增长14.3%;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55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规模占比超过80%;网络借贷行业成交量达到了2.8万亿元,总体贷款余额达到了1.2万亿元。
未来金融科技对金融业的重构将超过想象。金融科技通过电子货币的诞生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整个金融产业链各个环节得以打通,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得以统一,金融的各项功能逐步走向融合,带来了新的金融创新。如支付与融资功能的结合,在消费信贷、信用卡、流动性管理等领域出现大量产品。资产转化、风险管理与信息处理功能也呈现同步发展趋势。依靠大数据进行信用评估、信用打分、建立风控模型,通过供应链金融将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紧密连接,风险管理信息化、数据化,极大提升了资产转化能力。场景金融成为金融功能融合加速器。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在原生场景、网生场景或融合场景平台上将金融功能融合一体,实现消费到金融的无缝转化。据统计,2017年中国场景金融的交易规模超过1.8万亿元。
二、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逻辑
当前的金融科技变化日新月异。扫码支付、加密货币、区块链金融、智能投顾、众筹、P2P等新技术、新平台、新应用层出不穷。凡事都有两面性,金融科技在快速改变金融服务载体、运营模式和竞争格局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金融风险。虚拟货币的代表-比特币价格大起大落,一些打着区块链旗号的ICO无序发行,一些金融科技公司风险暴露,一些智能投顾产品表现还不稳定,等等。越是纷繁多变,越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思考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背后的逻辑。
一是把握金融本源。金融科技一次次冲击现有的金融业态,并对金融业形成长期的、深刻的挑战,同时推动金融业的进化。金融科技虽然改变了金融交易的载体、渠道和技术,提高了交易效率,但没有改变交易的对象,也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和功能。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开放、高效、关联、互通,使金融风险更隐蔽、传递更迅速。未来的金融竞争优势不在于昂贵的硬件设备、复杂的算法模型和天量的数据信息,不在于机构网点的众多或资产实力的强大,而在于品牌(信任)、客户(流量和规模)、管理(风控)和信息(数据基础)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能提供效率最高、质量最优、成本最低的金融服务,并能实质控制风险的金融服务企业才是最后的成功者。那些偏离金融功能的本源、忽视对金融风险防控的公司注定行之不稳、行之不远。
二是锤炼科技特色。近些年,中国金融科技取得的发展,在数量、交易量上实现的赶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消费市场、中国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对金融科技企业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等因素。但金融技术,特别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金融竞争力的持久优势离不开金融科研投入,建立业务、科技专家深度融合的团队和灵活敏捷型的研发模式。因此,金融科技发展不能只看到前端的应用,更要重视基础研究,重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努力夯实基础、储备长远。
三是坚守服务初心。无论如何变化,金融业服务社会公平发展、服务经济包容增长、服务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本心和使命并没有变化。金融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职能分工,它的经济性在于发挥了中介作用,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发展有了推力,财富得到增值,效率、福利得以提高。金融的社会性,对于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高效和包容的世界,意义同样重大。正如罗伯特·希勒所说的,“金融并非为了赚钱而赚钱,金融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实现其他的目标,即社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门功能性学科。”而野蛮扩张、乱象丛生、以高息收入掩盖无实质风险防控的所谓“金融科技”,则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和金融本质。由于金融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外部性的特征,对实施金融功能的机构必须严格准入、严厉监管。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创新发展,应该不忘初心、坚守本心,为人类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三、中英金融科技未来合作空间巨大
英国是现代银行业的起源地,也是公认的世界金融科技中心。2016年德勤公司的研究显示,考虑营商环境、金融发展、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等因素,伦敦在全球21个主要金融科技中心中排名首位。全球首家P2P互联网贷款平台诞生在英国。在有一个被积极扶植和良好运营的金融科技生态圈的先决条件下,又因其世界领先的金融科技政治环境,使得伦敦更具竞争优势。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开创性地推出“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模式,旨在为金融科技企业在“安全环境”中测试革新性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真实的市场环境。此外,英国政府为英国金融科技企业架设了通往其他重要市场的“金融科技之桥”(FinTech Bridges),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大大便利金融科技企业跨国开展业务。
借助于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中国同样成功引领着金融科技创新潮流。中国在金融科技行业的迅速崛起有目共睹,其中世界100强的金融科技巨头中的前5位里有四位来自于中国。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人才,英国一些最有雄心的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开始积极主动地探索中国市场的机会。鉴于全球领先的中英金融科技行业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的深度和强大的能力,两国金融科技领域间存在众多的跨境扩张和投资机遇。
因此,要加强中英金融科技领域的全方位联动与优势互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数据资源有序流动、开放共享,让数字价值充分释放。推动制定平等的金融科技服务贸易规则,并以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跨界创新合作,进一步满足中英两国间日益增长的与贸易和投资相关的金融服务需求。深入推进金融创新合作、绿色金融合作,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和监管合作,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消费者保护,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能力,实现风险防控和创新发展的平衡。
这场由现代技术驱动的革命,终局将是对金融业模式的革命。金融科技的发展最终将会解构现有的基于工业社会解构的金融服务体系,并将重建一个基于信息社会架构下的金融服务体系。而且,变化要比我们想象的跑得还要快,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