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出席“2011陆家嘴论坛”并发表演讲
来源:中国银行 作者: 日期:2011/5/25
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在美丽的初夏时节和大家相聚在黄浦江畔,共同探讨世界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各位嘉宾围绕世界经济成长前景发表了精彩的演讲,让我很受启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变化总是快于计划,机遇总是大于挑战,办法总是多于困难,因此总体而言,我对于世界经济的成长前景一直保持着谨慎的乐观。藉此机会,我想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一、世界经济:旧格局蕴涵着新趋势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逐渐走向尾声,世界经济总体上呈现复苏的局面。从目前的复苏情况来看,世界经济仍然延续了危机前的三个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根据世界银行的监测数据,世界贸易从2009年年中触底反弹,到2010年底增长超过20%。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底世界贸易量大体恢复到危机前2008年4月时的峰值水平。这表明危机的发生并没有阻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第二,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旧有局面没有打破。长期以来,世界经济形成了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发展中国家过度储蓄的不平衡局面,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源源不断流向发达国家,资本、专利、核心技术等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资金、财富又以各种方式流向发达国家。危机并未改变这一趋势,据IMF估算,新兴市场国家贸易顺差占全球GDP的比重将持续上升,2014将达到1.14%,世界经济不平衡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第三,世界经济流动性过剩的困扰没有解决。根据IMF的研究,肇始于2003年的本轮全球流动性周期在2007年下半年加速发展,危机爆发后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助推了全球的流动性扩张,造成金融资产风险溢价不断下降,股票、债券及房地产价格大幅飙升,跨境资本流动不断增加,全球通胀压力不断加大。
我们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在延续旧有局面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一是新的全球治理机制初步形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主要国家加强了政策协调的力度和范围,形成了G20这一新的全球治理机制,发展中国家有了表达自己声音的渠道,提升了代表性,已经并将继续在推进世界经济合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表现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率先回暖,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为代表的“金砖四国”201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60%。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并将成为未来全球发展的主要引擎。三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受到质疑。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国家对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质疑,纷纷呼吁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新体系。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美元的霸主地位无论如何会下降,全球银行体系和货币体系将会继续发生变革与调整。
总体而言,世界经济复苏有机遇、有基础、有条件,同时也面临着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今年以来,中东北非的局势动荡、日本强震引发的灾难等突发事件进一步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可以预计,世界经济的复苏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进的路途上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需要各国更加密切地加强合作,协调一致,趋利避害,不断巩固经济复苏的基础,推动世界经济最终步入平稳成长的轨道。
二、中国经济:旧矛盾呼唤着新突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年均增长率9.8%,居全球第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长奇迹。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矛盾也在不断积聚,主要表现为“两高两低”。“两高”一是经济对外依存度高,2010年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高达51%,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二是环境资源代价高,2010年,我国GDP占世界的9.5%,而能源消费总量却接近世界的20%,单位GDP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两低”一是创新能力低,201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R&D)占GDP的比重为1.75%,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而我国仅为25%,其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二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低,并连年下降,由2001年的63.2%下降至2009年的57.2%,居民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人均GDP增长。
我国政府早在2007年就做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在今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从全局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发展,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由主要依赖资本、人力的数量型投入,转变为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实施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国民经济的“瓶颈”问题有望实现突破,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金融领域的改革重点:一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二是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三是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这些对商业银行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以利率市场化为例,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必然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美国于1986年实现存款利率完全自由化,1986-1990年存贷款平均利差为1.63%,比1980-1985年平均水平下降54个基点。日本从1984年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1994年存贷款利差2.33%,比1984年下降82个基点。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存贷款利差逐步收窄,势必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对银行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旧传统孕育着新变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从两个方面做好应对的准备:
第一,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始终遵循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和固有传统。一是服务实体经济不能变。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应该始终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需要,防止过度杠杆化,杜绝片面追求盈利而出现“高风险、高收益、高波动”,真正建立“适中风险、适度盈利、平稳增长”的发展模式。二是坚守风险底线不能变。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风险管理是银行永远不能忽视的“生命线”。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宏观系统性风险的分析和研究,把握经济运行基本规律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结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加强一体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建设,为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二,坚持以变制变,结合新的情况持续变革并加快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一要以创新求创利。创新是银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商业银行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引领,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和模式,捕捉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市场目标和业务增长点,加强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抢占市场先机。二要以转型促转变。要深化业务转型,建立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在增长方式上,强化资本约束,扩大客户基础,提升服务水平,改变过度依赖规模扩张和信贷驱动。在盈利结构上,推进综合化经营,拓展多元化利润来源,降低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在业务管理上,建立集约化、扁平化、精细化的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在服务渠道上,加快网点转型,加强电子渠道建设,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三要以跨境谋跨越。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坚持走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和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大力拓展全球化的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和获利能力。
各位嘉宾,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中国银行愿意进一步加强与大家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共同为推动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