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业界洞察
业界洞察
猜想:IT企业推进国产化自研战略布局
来源:睿商在线  作者:方秀珍  日期:2015/3/16

  国家政策对国产IT设施扶持保护势在必行。中国IT核心技术大多为外企所控制,国产化尽管受到各种质疑不容乐观,但走自研路线已成为国内IT企业重要发展战略。

  可大胆预测,未来主机国产将驱使IBM公司被国有化。IBM也已开放POWER处理器微架构。

  国家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国产化,扶植本土企业;建立信息安全网络架构,应用终端办公软件、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实现全方位国产化,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建设,可信云计算等多方面内容。

  目前银行、军队等IT设备采购均向国产化倾斜。国家要求向银行出售电脑设备的公司提交源代码。接受敏感度审查,并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中国银监会已在全国银行业开展信息化应用使用情况专题调研,对大型银行、金融机构使用的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安全设备、软件设备等信息系统基础软硬件开始全面摸底调查。

  1月中旬银监会曾招集各银行金融机构和各地银监分局的会议上要求,不建议2015年度内再新采购大型机。银监会要求各银行2015年应至少实现一种基于安全可控信息技术的数据级(或应用级)灾备方案,并要求银行业应该考虑使用国产产品。

  2015年,银行业软硬件国产化率或纳入年度量化考核。国产信息产品提供商有可能从银行业设施的国产化中受益。

  银行系统正在推进的“安全可控”计划。部分银行也正在逐步尝试使用国产小型机、数据库软件和存储设备来替代部分国外产品。

  银行业核心设施包括大型计算机在内的计算设备、核心交换机在内的网络设备、入侵检测设备在内的安全设备,以及各种存储设备、数据库、虚拟化软件、专用软件和各种终端设备。

  未来几年将是国产服务器弯道超车的关键时期。但是,服务器与存储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个厂商间的肉搏,而是产业链或生态圈的博弈。这也是华为、中兴通讯等国产厂商全力冲刺构建生态链合作的主因。

  华为技术实力一步步突显。华为子公司芯片生产企业海思已拥有生产LTE能力,可比拼高通。

  凭借“软硬结合”的深度定制策略,中兴通讯存储与服务器产品相继在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的集采中获得较大市场份额,目前已在运营商、政府、教育等行业实现规模销售,并成功敲开银行业等高端市场,初步完成了产品和市场布局。

  可猜想,中兴通讯、中软、浪潮软件、中科金财、华胜天成、浙大网新、蓝盾股份、启明星辰等等国内企业将在五大核心技术领域突显国产化实力。

  同时中国操作系统研发处在关键时期。相关人士确认,操作系统国产化替换行动正在进行中。中央已经要求各部委,以每年15%的比例由国产操作系统替换外国操作系统。

  可猜想,国内企业将全力加强研发,未来基于国产CPU、国产操作系统平台、软硬件一体的国产化产品研制的战略合作越来越多。

  国产IT企业重点策略就是发起产业联盟,依托国产主机产业联盟,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以期能够提升中国产业链竞争力。

  创新商业模式将推动中国开源技术生态链的形成。现在基于Linux的国产系统与Windows在同一水平上。围绕构建Linux生态系统,国产操作系统将吸取iOS和Android在移动领域的经验,采取应用商店提供应用、通过服务进行收费的模式。

  目前,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已成立,联盟有近百个成员,未来通过整合他们的资源以拓展国产操作系统的产业链,采取以应用商店为核心来构建生态系统,终将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生态链的成型。

  其实云计算潮流下,“开放”成为趋势。借助于开源游戏规则,国产软件也开始得到中国用户支持。

  阿里、腾讯、百度及京东等互联网创新企业发展,给国产软件产业以巨大的推动。云计算核心技术,诸如虚拟技术、并行处理、分布式计算等等国产计算技术原本相当成熟,但迎战新竞争环境,还需要国产化技术创新结合商业模式创新。

  首先在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上,欲走国产自研路线的企业纷纷布局;其次是国内国际形成产业联盟,通过集成及服务等方式来增强自研能力;其三是国内行业客户的采购需求推动。

  可猜想,随着借助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潮流技术,第三方服务企业最终会在自研产品化路线上胜出。国产化奉行互联网思维模式,从创新商业模式角度出发,通过服务来吸引用户,从而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这将为国产应用软件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如天玑科技推出采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数据库云平台产品PBData。

  面向移动互联微应用大平台给中国软件企业提供了走向海外市场的契机。尤其是以做银行为主的平台软件企业。

  中国企业软件革命悄无声息地进行。在国家逐步营造的透明竞争市场环境中,在“公平竞争”原则下,中国企业级软件加快国产化进程,市场格局将出现巨变。

  企业软件消费化、软件成为基于云的服务而非产品、协助CIO准确决策及企业软件协作及企业计算移动化等等,一系列软件技术变革都将落地实践项目中水落石出。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