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专家视点
专家视点
锐捷在国内率先推出面向十万兆平台的新一代IPV6高端核心路由交换机
来源:  作者:  日期:2007/3/8

    十万兆应用 锐捷先行

    在万兆才刚刚普及的今天,锐捷网络却率先推出了面向十万兆平台设计的新一代IPV6高端核心路由交换机新品,较之其它厂商,锐捷网络无疑成为了业界的先行者。锐捷网络认为,以太网的速度会不可阻挡地继续提升,而十万兆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只是时间的问题,而无论何时开始,锐捷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对此,锐捷网络产品总监吴吉朋表示,从网络技术的逐代演进和网络应用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目前,十万兆网络技术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正式的标准,只是刚刚批准了新的100Gbps的高速以太网标准建议,而标准的正式形成大约要在两三年以后,也就是说,十万兆产品真正可以实现商业应用预计要在两三年以后。而锐捷网络本次发布的交换机具有超高背板和超高性能,不仅仅满足万兆普及所需要的高密度万兆线卡,而且只要相关100G的标准确定,锐捷网络就能在S8600与S9600上配备符合标准的100G接口线卡。RG-S8600/9600交换机将会具有更长的生命力和可扩展性,极大地为客户保护投资!

    在锐捷看来,作为万兆网络的必然延伸,十万兆网络在万兆网络逐渐普及后必将浮出水面。尤其是随着“千兆到桌面”逐渐成为现实,网络的汇聚层将被部署大量的万兆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以万兆或万兆捆绑支持核心层无疑将会出现数据交换瓶颈,这将使人们对十万兆网络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除此以外,十万兆网络的价值还在于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对网络安全、服务质量(QoS)、丰富业务实施等多方面的需求,而这些对一直所谈论的业务融合、网络基础保障,甚至3G的普及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由此,人们不禁对RG-S8600/RG-S9600所具有的性能和优势充满了更多的期望。

    RG-S8600/RG-S9600 揭开神秘面纱

    锐捷网络面向十万兆平台设计的新一代IPV6高端核心路由交换机RG-S8600和RG-S9600除了具有支持100G扩展的超高处理能力外,在锐捷网络最为关注的安全稳定方面也具有巨大的创新和改进,同时拥有强大的多业务支撑能力,加上多种更加人性化的设计,用户可以凭借对这两款系列新品的应用,轻松打造出新一代安全可信的网络。

    RG-S8600和RG-S9600系列分别提供了最高可达3.2T和9.6T的背板交换能力,每线卡与背板的连接带宽高达200G和300G,满足每线卡100G接口的线速处理需求,并且每线卡支持多达10口以上万兆端口的线速转发需求,远超过目前业界主流产品每线卡4口万兆的设计能力,可以满足万兆普及后对核心设备高密度万兆端口的需求。如果回顾千兆普及的历史则会发现,千兆的大规模普及也是从核心设备每线卡提供8口或12口千兆而开始的。

    同时,为了满足核心设备高速处理和大规模网络应用的要求,RG-S8600和RG-S9600系列除了线卡与背板连接带宽的提升,在交换设备最为重要的硬件表项设计上也实现了突破,采用了分布式表项设计的方式,每个ASIC芯片都可提供多个外置的TCAM芯片进行表项容量的扩展,并极大地提升硬件查表的效率,避免表项容量和查表时延对核心设备性能和应用规模的影响。
    
    在锐捷网络最为关注的安全稳定设计方面,除了继续应用在RG-S6800E系列上并得到实际验证的“三平面分离设计”,还增加了“平面保护”功能,融合了“平面分离+平面保护”的设计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系统的整体稳定保护能力,满足运营商环境要求的99.9999%的苛刻要求。更为重要的是,RG-S8600和RG-S9600系列交换机首次采用了业界领先的设备级整体安全防护体系——“CSS安全体系”技术,可以确保在不影响设备性能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全面的硬件安全监控、硬件安全防护、万兆位安全模块以及相关的硬件隧道加密等技术,并且提供硬件的CPU保护技术,确保在任何情况下CPU都不会出现负载过高的状况。这里需要说一下“CSS安全体系”,它是目前业界出现的第一个针对设备级的整体安全防护体系,能对核心设备的安全防护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避免了目前主流核心产品在防护病毒和攻击的同时会引发自身CPU利用率过高而无法实用的缺陷。

    作为面向下一代网络应用的交换机,丰富业务的支撑能力成为了考验设备适应能力的重要依据,RG-S8600和RG-S9600采用了分布式业务融合的设计体系,每个线卡都可分布式地硬件支撑多种业务,包括硬件实现IPV6、硬件实现策略路由、硬件实现隧道、硬件实现流量监控等,在满足丰富业务支持的同时不影响整机设备的性能,尤其在IP协议的支持方面表现更为突出,RG-S8600和RG-S9600系列支持Ipv4与Ipv6网络协议,并能灵活支持各种双栈和隧道等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同时在IPV4与IPV6的单播和组播支持方面也极为完善,如OSPFv2/v3、RIPng、BGP4/4+、IS-ISv4/v6、PIM-SM/DM-SSM(v4/v6)等。最后,它们对互联网各种新兴协议,诸如SNMPv3、SNTP/NTP、IGMP V3、PIM-SSM、SYSLOG、IPFIX、RERAP等,也提供全面支持。

    RG-S8600系列目前提供两种机型,分别为6插槽设计的RG-S8606和10插槽设计的RG-S8610,RG-S9600系列目前也提供两种机型,分别为10插槽设计的RG-S9610和业界最高插槽数的20插槽的RG-S9620。RG-S8600和RG-S9600采用高密度端口、全模块化设计,支持十多种千兆模块和万兆模块,主机提供可显示CPU与内存利用率、主机各线卡温度、主机软件版本等多种信息的液晶显示屏,提供可直接连接USB设备轻松进行系统与配置软件管理的USB接口,在主机线卡的设计上也大量采用了光电复用技术,不难看出两款系列新品更加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据锐捷网络高级产品经理项小升介绍,RG-S8600和RG-S9600两款面向十万兆平台设计的新一代IPV6高端核心路由交换机与锐捷的前代产品相比,甚至与目前业界的同类产品相比,在高性能、安全性、可管理性和丰富业务支持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用户可灵活地构建弹性可扩展的高性能网络,并获得高安全、无阻塞的十万兆数据交换,是构建大型园区网和城域网的理想选择。

    回溯锐捷六年创新路

    面向十万兆平台设计的新一代IPV6高端核心路由交换机RG-S8600/S9600的推出是锐捷网络综合实力的体现,而锐捷网络今天的这种综合实力主要缘于强大的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以及一直以来技术与应用相融合的重要发展战略。

    回顾以太网的发展历程,十兆以太网、百兆以太网、千兆以太网,一直到现在的万兆以太网,以太网技术的每一次发展与变革,都体现了“科技适应社会需求”的理念,正如锐捷网络营销部总经理刘弘瑜女士所讲到的,要想在充满技术创新与科技元素的行业里获得良好的发展,要服务于为现代信息社会提供优秀的基础网络设施,企业必须同时拥有掌握最新科技与应用最新科技的能力。

    正因为此,锐捷网络从六年前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科技创新、融合应用”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确定后,锐捷网络毅然选择了自主研发这条艰辛但却可以掌握信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道路。同时,锐捷网络意识到高端网络市场与核心技术上的弱势会大大限制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努力突破高端,强化核心竞争力,才能拓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锐捷网络在2000年就开始向高端进军。无论是自主研发战略的确定,还是高端路线的抉择,六年来的成绩都说明,锐捷网络走得稳健而卓越。

    从推出国内第一款网管型交换机,到推出业界第一台金融行业定制路由器;从在网络市场率先提出“三层熟了”,到成功掀起“千兆普及风暴”;从推出业界独有的SAM高校解决方案,到推出业界领先的GSN全局安全网络解决方案;从推出业界第一台基于SPOH技术的第二代高密度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国内首款商用万兆铜缆模块,到推出RG-S6800E系列新一代多业务万兆核心路由交换机,再到今天推出业界领先的面向十万兆平台的高端核心交换机,锐捷网络走上了一条高效的创新之路,成功地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技术及创新产品,而在持续不断的创新道路上,锐捷网络时刻牢记着技术与应用的融合,从未忽视过对市场需求的关注。

    2002年初,千兆网络在国外早已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千兆以太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骨干核心层,而其在国内的普及,却由于价格、产品方案组合等因素,受到了制约。基于对千兆网络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同时针对当时制约国内千兆网络普及发展的因素,锐捷一次性推出30余款千兆网络产品(包括一款高端模块化千兆交换机S4909),并大幅调低全系列千兆产品价格,由于更了解国内用户的需求状况,锐捷还为不同用户定制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让国内用户真正体验到了千兆网络的高速、稳定与低成本,同时,这些国内用户通过对千兆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网络应用水平。
2003年,锐捷网络正式推出第二代高密度万兆以太网交换机——RG-6800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解决了作为第一代的万兆以太网交换机所存在的以下不足,即,在性能上大多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延甚至兼容性在许多产品中不能达到用户期望,RG-S6800系列产品在最初的架构与体系设计上即完全符合万兆以太网标准,通过采用分布式CROSSBAR设计理念,结合最新背板与线卡设计等技术,真正实现了万兆端口的线速数据处理。至此,锐捷网络成为国内拥有比较完整的产品线并能提供全网解决方案的厂商,实现了自身跨越式的发展。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