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专家视点
专家视点
业界探讨多维度防范互金风险 吴震:核心是保障安全发展
来源:新京报  作者:黄鑫宇  日期:2018/12/6

  新京报讯(记者 黄鑫宇) 12月5日,在“多维度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为主题的2018北京金融安全论坛上,监管人士及经济、技术等相关领域专家就此话题展开讨论。今年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了多种新动向,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吴震认为,“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保障其发展安全”。

  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了多种新动向。这些新动向中,既包括跨境炒股平台的出现、现金贷转型消费金融(长租公寓、教育分期、旅游分期等场景);同时还包括与虚拟货币相关,例如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即“证券化代币发行”或“证券型通证发行”在北京“遇禁”;此外,头部企业或者大型金融科技集团也宣布去金融化,把自己改名为数字科技,侧重于技术服务等新动向。

  吴震认为,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现在核心问题是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假定未来几年里互联网金融很安全地发展,相信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方面可能会有相应的更加灵活的举措。”

  “为什么会有金融科技这么大的发展,实际上这是新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则从尊重新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探讨做好金融科技发展的风险防范。

  作为技术方面的专家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副总经理张行则认为,科技创新金融产品,但任何技术都可能被邪恶的动机所利用。因此他呼吁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恪守职业操守,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安全健康的发展。

  吴震: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核心问题是保障其发展安全

  在表现上,互联网金融监管出现了“发现难”、“预警难”以及“处置难”等问题。吴震认为,“现在核心问题是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安全,假定未来几年里互联网金融很安全的发展,相信可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方面都会有相应地更加灵活的举措。”

  关于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支撑思路的探讨,吴震的观点是应从五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加强立法,各种监管规则的制定,就是对监管提供管理依据。第二,管住人与资金两大关键环节,防范欺诈风险。第三,重视技术,提供全面的支撑。技术主要发挥“全网扫描”、“查缺补漏”以及“提升监管效率”三方面的作用。第四,建设信用环境、法制环境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环境。第五,加大宣传提高群众意识,“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识或者逻辑思维还需要加大宣传、提高群众对于高风险平台的意识,否则很明显的诈骗平台还有很多人奋不顾身地往里投,而这对监管还是很不利的。”

  滕泰:新经济的软性特点,使得传统金融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

  滕泰认为,目前传统金融不能够满足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原因在于目前很多产业都具有越来越强的软性特点。他在很多场合中发现,包括一些软性制造业、知识产业、信息传媒产业、文化娱乐产业,这些产业的特点都是没有很强的重资产,却有着很强的软价值或者软资源。

  “对于这样一些新经济软产业,我们传统的金融业尤其是偏重于硬资产抵押的传统银行业,依托于传统的财务报表给予支持的包括资本融资的手段,都很难给新经济以足够的融资支持。因此,为什么会有金融科技这么大的发展,实际上这是新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滕泰说。

  谈到金融监管,滕泰也分享了他的看法。首先,对于金融科技的风险,不宜过分扩大社会动荡的风险,“金融科技到底带来什么样的方向,既没有带来全国性的金融危机也没有区域性或行业性的经济危机,因为它去中心化、分散化、小规模甚至风险是可控的,我们不能通过想象夸大这个风险,从而影响金融科技顺利的发展。”其次,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应该认识到很多问题不是宏观监管的问题,金融科技的风险防范首先是金融科技公司自己的问题,“作为监管者只要把规则制订定、市场准入做好,剩下的微观的事情不宜过度干预,金融科技公司自身对风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监管者自己,而事实上有些监管的忧虑也替代不了金融科技风险的发生”。

  张行:科技深刻改变着金融,但任何技术都可能被邪恶的动机所利用

  来自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的介绍,我国2500多家银行数字证书、第三方电子认证等服务,均系张行所在的中国金融政治中心提供。

  因此,对于“多维度防范金融风险”的主题,张行表示,在利用技术防范金融风险中,他们有了新发现。“今年我们在海量数据中,通过模型分析发现了很多看似合理并不合法的交易,甚至发现了是内部监督审计、内部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他认为,科技创新金融产品,科技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科技降低金融服务风险,科技深刻改变着金融。但“任何技术都可能被邪恶的动机所利用,这种事情无法禁止,所以我们也呼吁在座的都是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我们要一起恪守职业操守,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安全健康的发展。” 张行呼吁道。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