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方式改变价值 兴业银行建成数据治理体系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李岚  日期:2018/8/20

  “数据是银行的战略性资产,高质量数据是提升银行精细化管理、打造金融科技实力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兴业银行已基本建成数据治理体系。”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日前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席卷而来的大数据“风潮”正促使商业银行的运营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运营精细化、虚拟化和科学化。而在大数据迅猛发展呈现的繁荣之下,多样化的数据也给银行数据处理带来新的挑战。

  不过,《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近日,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对全国性银行的考核评选中,兴业银行获评“2017年度企业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优秀机构”和“2017年度个人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工作优秀机构”。由于数据治理工作成效进一步凸显,兴业银行正在加快以数据应用实践和产品研发赋能的经营转型和创新发展。

  数据运用改变价值创造

  在大数据时代,银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其客户数据、交易数据等迅速膨胀,呈现出几何级式的增长态势。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仍处于数据资产化、产业化的起步阶段,且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最主要的作用是趋势预测和决策支持,典型的应用场景集中在营销分析、内部运营和风险管控等方面,迫切需要拓宽数据应用层面,实现数据资产增值。

  有句话叫做“方式改变价值”。如何让天然庞大的数据优势转化为竞争力并为银行创造更大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5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明确将数据治理与公司治理评价结果和监管评级挂钩,数据治理能力日益成为银行的核心能力之一。

  《金融时报》记者从兴业银行了解到,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兴业银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估客户需求,准确定位自身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并为该行在内部管理、业务发展及客户营销等多个层面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使其战略决策更加科学、有效。

  数据治理措施落地显效

  今年4月,兴业银行收到一份以河南省洛阳市秦先生名义提交的信用卡申请表。审核人员发现,申请人填写的手机号码与人行征信信息中的手机号码不一致,随即联系秦先生本人,但对方表示从未申办兴业银行信用卡,申请表信息均非本人信息,后经了解,其身份证曾经丢失过。

  “例子虽小,却可谓兴业银行征信数据质量的一个缩影,说明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妥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客户防范金融风险,也为自身业务增添了安全砝码。”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行数据治理、监管报送和数据应用工作屡获监管机构肯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兴业银行大力推进数据治理工作,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信息中心,实行数据治理归口管理,统筹推动全行集团从组织保障、制度标准、规范执行、监督评价和分析运用五个维度深入开展数据治理工作。

  尤其是该行以建设数据分析实验室为抓手,加快数据应用实践和产品孵化,研发了智能风控产品“黄金眼”、智慧营销产品“金名单”、快速建模产品“魔豆精灵”等多款大数据产品。其中,“黄金眼”对未来3个月内可能降为“关注”类以下评级的企业预警准确率达55%;“金名单”2017年累计提升全行零售综合金融资产近450亿元,带来企金财富及融资业务增长超210亿元;而“魔豆精灵”提供自动衍生变量功能,建模数据维度扩大至10余倍,建模时间由传统3个月缩短至2周。

  打通“奇经八脉”提升服务

  数据治理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精细化管理提升客户服务上。

  对公开户业务将16个交易归并为1个交易,柜面开户时间平均仅需半小时;推进柜面无纸化,减少网点凭证印刷、配送、整理、扫描及档案保管成本,分行纸质零售业务凭证的印刷量平均减少80%左右……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业务效率和客户体验大幅提升,凸显了我行通过系统和数据贯通的流程银行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2016年底,兴业银行启动流程银行建设项目,旨在推动条线融合,实现数据和系统全面贯通,这个“强基础”的过程也是我国银行业内罕见的银行再造。

  在该行领导层看来,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标准的统一是最基础的,此后才是新技术运营。流程银行建设要确保技术平台一致、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治理就是关键。如果没有强大的“基础”,无论是智能银行建设还是开放银行建设,都容易出现顾前不顾后的风险。即便新技术已运用,但后端还会面临为了新技术运用而进行大规模改造的风险。

  基于对数字化深刻认识,2017年兴业银行推进“四个银行”(安全银行、流程银行、开放银行、智慧银行)措施落地。作为核心理念,该行提出始终将信息安全放在首位,守住合规底线,同时提升流程银行打通集团内部“奇经八脉”的能力和开放银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打造具有强金融属性的智慧大脑,提供更加智能化的银行服务,最终满足客户对个性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