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银行卡博览 > 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
信用评级市场对外开放 “新物种”挑战本土生态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嘉捷  日期:2017/7/5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将迎来新的入局者。伴随债券通等一系列对外开放制度的推进,7月3日晚间,央行发布2017年第7号公告,首次对境外评级机构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进行了规范,迈开了本土评级市场正式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一直以来,国内信用评级市场面临着评级虚高、体制发展不成熟的质疑。海外评级机构的进入就好比在本土化生态体系中引入“新物种”。在中诚信总裁周浩看来,国内债券市场的本土评级序列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全球序列属于两套不同的体系,“最后要看两套体系谁适应谁的问题”。

  来自一家境外评级机构的亚太区商业分析经理向记者解释,国际评级体系与中国内地的区别之一是主权评级,所有债券评级都应该在主权评级之下,而中国内地评级是没有这一限制的,因此整个评级的基础理念就不一样。

  “境外评级机构从经验、方法上来看的确比较先进,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某国有行投资银行部债券销售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和国际的评级体系方法不一样,短期内会出现对同一家公司评级存在差异的现象,这是一个互相磨合的过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外评级就一定更优于国内。“中国数据直接套用海外模型评估并不合适,因为中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所有制结构等,而海外评级机构要研发一套新的适应中国的评估模型在时间上有成本,如果仅靠修改几个参数,又是远远不够的。”一位基金管理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监对记者表示。

  除了评级体系本身的理念碰撞,国内评级机构依然存在行业竞争乱象。“市场本质上是谁付费谁做主,发行公司通常看哪家给的评级好就用哪家。”上述人士表示。

  如果国内公司采纳海外的评级等级,又可能因为得到的评级比国内评级公司给的低,无法满足国内监管层规定的最低发行条件。前述境外评级机构经理表示:“要进入中国市场,自然要有一些本土化的适应,比如在语言、服务等各方面进行调整,但是要降低标准、迎合市场,是不太可能的。”

  在国内五大评级机构鼎足而立的本土评级市场上,海外机构想要进入并不容易。“国内评级公司具有一定业务基础优势,通常发债的大企业已经与国内评级机构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国内投资者也比较习惯国内的评级模式。”上述国有行投资银行部债券销售处负责人表示。“外部对手能否破局还要取决于其收费、服务、评级逻辑等各方面。最终谁能占上风还很难说。”

  其实,海外评级机构已经通过参股、战略合作等方式进入到国内市场。此前,穆迪与中诚信、惠誉与联合资信都先后成立合资公司,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达成技术服务合作。但在实际操作中,中方仍然保持业务上的独立性。

  目前,各家海外机构仍在与国内监管层沟通中。标普方面表示,坚定致力于中国国内债券市场的发展。“我们正在研究最新发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规定,并将与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方进行沟通,以决定如何最好地服务于中国内地市场。”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