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林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进一步明确了普惠金融的方向,也对银行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现阶段我国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崇高使命和政治任务。”在6月21日举行的第169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发展银行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林立如是说。
保供给,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要务。农业发展银行主动顺应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确立了在不“打白条”的前提下防控风险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多收粮、收好粮、防风险”的总体要求,统筹做好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创新,牵头建立了东北玉米收购信用保证基金,为玉米收储市场化改革“托住底”。
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油部副总经理李楠介绍:“农业发展银行是因粮而生的银行,自成立以来就将粮食收购资金工作作为立行之本、发展之基。2015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累计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超过1万亿元,较好地发挥了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
每年的5~6月是我国的夏收季,为了服务好今年的夏收工作,农业发展银行在5月初就派了4个工作组深入夏粮主产区,了解生产形势,确定夏粮收购信贷政策。“我们准备了1200亿元的资金,保障夏粮收购信贷资金的供应。同时,我们各级行,特别是夏粮主产区分支行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做好贷款发放前的一些准备工作,确保贷款实现‘钱等粮’。”李楠说。
截至2018年6月20日,农业发展银行已经发放夏粮支持贷款141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122亿斤。
战贫困,助力建立长效脱贫机制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近年来,农业发展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大力支持基础设施扶贫,创新支持产业扶贫,推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网络扶贫、旅游扶贫、贫困村提升工程、创业致富带头人等专项扶贫贷款新产品,探索了扶贫过桥、扶贫批发、“吕梁模式”等扶贫贷款新模式,既“输血”又“造血”,助力建立长效脱贫机制。
在云南省深度贫困县马关县,农业发展银行根据当地实际,贷款支持了县中医院建设,覆盖贫困人口5.8万人,有效解决了当地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在四川凉山州,对于社会各界关注的悬崖村,农业发展银行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及时帮助老百姓架起了上山铁梯,下一步还将支持当地政府修筑通村旅游公路;在青海省湟中县卡阳村,农业发展银行积极跟进当地政府规划,以“低利息、长期限”的优惠条件及时发放项目建设资金2100万元,新建了一条通村旅游公路,改变了卡阳村交通不便的大问题。
记者了解到,农业发展银行多次获得中国金融扶贫突出贡献奖、最佳社会责任实践奖,2016年、2017年先后有两人获得金融系统唯一的全国脱贫攻坚奖。先后有湖南、宁夏、新疆分行的三位优秀干部牺牲在扶贫一线,最年轻的仅31岁。
林立表示:“农业发展银行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聚焦‘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注意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全力以赴为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履行好应尽之责。”
2015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累计投放精准扶贫贷款1.52万亿元,其中,2017年向“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投放贷款679亿元,取得了比较好的帮扶效益。
强产业,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林立介绍,农业发展银行将按照“产业兴旺”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以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助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围绕服务“藏粮于地”战略,集中支持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整区域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着力夯实农业生产根基。二是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助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抓住农业加工、流通两个关键环节,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要依托,积极支持产业链条延伸、农业产加销衔接、农业多功能拓展和新产业新业态,有效助推农业转型升级。三是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助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支农转贷、统贷统还和供应链融资等方式,探索支持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解决政策性金融支农“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复制推广“土地托管”等有效模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2015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主动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米袋子”“菜篮子”“奶瓶子”工程,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整治、土地流转、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等产业化发展。截至2018年5月末,农业发展银行累计投放贷款250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
补短板,持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乡村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基础设施薄弱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短板,且欠账已久。
林立介绍,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将继续加强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的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积极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支持涉农棚户区改造,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二是大力支持“四好农村路”、供水、供气、电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三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着力支持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让广大的农村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值得一提的是,在延安延川县,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支持新建了清华附中文安驿校区,极大改善了当地办学条件,让山里娃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学堂”。在福建永春县,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支持“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该项目包括基础设施、环境设施、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农村住房改造、古村镇保护、乡村旅游开发等,可有效改善当地人居环境,改善水源质量,提升村庄道路规划建设、生态建设,同时增加农民就业渠道,使农民“离土不离乡”,有效解决“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
2015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聚焦农村公路、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态建设等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累计投放贷款2.73万亿元,支持项目1.35万个,其中累计投放涉农棚户区改造贷款9000多亿元,水利建设贷款3679亿元,“四好农村公路”贷款3430亿元,城乡一体化贷款7000多亿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贷款2500亿元;累计支持涉农棚户区拆迁5.65亿平方米,增加或改善灌溉面积2000万亩,增加蓄水110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120万亩,帮助解决1500多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道路7万千米,新建改扩建城镇供排水设施31995个,新增供暖面积6452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学校2364个,改造1045万平方米农村危房。
防风险,保持较高资产质量
风险防控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永恒主题。林立强调:“银行经营环境在发生深刻变化,业务模式在不断地创新演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风险导向,风险出现在哪里就要改在哪里。因此,我们通过强化风险源头管理,完善风险内控机制,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坚持预防为先、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努力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他接着向记者介绍了农业发展银行在风险防控方面的具体做法及规划: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梳理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政策风险、战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9类主要风险,按照全面、全程、全新、全员的要求,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5年规划纲要,对治理架构、风险偏好、政策制度、工具方法等关键要素做了制度性安排,力争到2021年建成具有农业发展银行特色、符合政策性业务管理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是健全“三道防线”。按照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要求,遵循制度先行、内控优先、流程落地的原则,明确各级行一把手负总责,强化内控三道防线建设。在不断强化第一、二道防线建设的基础上,目前已完成审计体制改革,组建了总行审计局、6个区域性审计分局和24个驻省审计办事处,全面建立了独立垂直的审计监督体系。
三是重点治理十大突出问题。农业发展银行在全行组织开展2018~2020内控综合治理行动,对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短板与问题进行集中整治,重点治理信贷管理、会计运营、经营管理、系统流程4个领域的10个方面的问题,包括违规对外担保、虚假贷款担保、违规审批放款、违规倒贷续贷、违规构建、违规开支、违规核算、职务犯罪、轮岗不到位、系统流程刚性控制缺失等。同时,开展为期3年的信贷队伍建设年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和管理能力。
截至2018年5月末,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5%,拨备覆盖率404%,两项指标均处于同业较好水平。“农业发展银行将严格控制各类风险,保持较高的资产质量,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林立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