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 吕仲涛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年来,我国经济保持稳步恢复,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金融行业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发生了深刻变革,各类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依托金融科技赋能,全方位构建数字化发展新格局,将金融科技应用于银行业务各类场景,使客户随时随地获享高效、智能的金融服务,成为了新时代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连接客户、金融和场景的银行卡支付产业,面对数字化发展新机遇,加速金融科技与银行卡业务的深度融合,构建开放无界的数字金融新生态,探索智能领域的数字化创新实践,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使信用卡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的效能日益彰显。
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催生支付业务数字化转型
2020年,零售电商彻底颠覆了零售购物体验,低成本解决了数百万商家商品和数亿消费者需求的匹配问题,我国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4.9%,2010年这个比重还不超过5%;网约车企业通过数字化解决了需求供给在时空维度上不匹配的问题,让网约车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常用方式之一,据统计2020年网约车客运量占出租车总客运量的比重约为36.2%,2015年这个比重仅是9.5%;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外卖市场交易规模8352亿元,2010年这个数值是585亿元;中国在线外卖收入占全国餐饮业收入比重约为16.6%,2015年这个比重仅为1.4%。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
数字经济的崛起,不仅深刻再造了产业链流程,打造了全新的价值分配平台,还对金融领域特别是与数字经济关联最为紧密的支付业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更加速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数字化转型,移动支付、无感支付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疫情最高峰期基本上保证了社会生活的稳定运转,在疫情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未来行业监管也可能更加倚重线上渠道,推动金融行业加速支付业务数字化转型。
二、银行卡支付的数字化转型现状
支付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最广泛、最基本的金融活动,支付业务创新影响着金融发展的走向,也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付业务中,银行卡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支付领域的最佳载体,自1985年中国银行推出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以来,基于银行卡账户的支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实质性的创新,直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各类App等线上服务渠道;2010年,以腾讯和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陆续推出第三方快捷支付,以卡基支付为主要模式的支付业务沿着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路径开始了风起云涌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银行卡支付业务开始从卡基支付向数字支付跃迁,为产业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必将深刻改变全球支付市场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在新基建战略推动下的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而来,数字支付的态势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更加凸显。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支付数据为例,银行共处理非现金业务1197.28亿笔,金额1109.1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6%和6.32%。其中,移动支付业务390.77亿笔,金额126.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8%和8.62%。从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银行账户数量增速回升,个人银行账户数量持续增长;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量保持增长态势。
数字支付规模的快速增长,除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外,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商业银行及以银联为代表的支付转接机构主动开展的一系列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转型升级。
一是发卡模式更多样化。从传统的磁条卡到IC卡再到无实体卡,基础变革极大地突破传统的银行卡形态。银行卡不再基于一种介质,发卡模式更加多样,在保证支付安全的前提下极大提高了便利性。
二是用卡模式不断创新。新的金融科技丰富了线上支付模式,促进了线上支付爆发式增长。商业银行在发展线下支付场景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线上平台,为银行卡构建新生态圈,以“金融+场景+科技”的发展模式,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模式,抢占无卡支付市场的“制高点”,进而为生态圈建设创设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三是服务模式升级。新冠肺炎疫情倒逼金融服务“非接触”模式的试水与应用,这既是对银行数字化能力的考验,也为银行转型创造了机遇。传统银行卡业务依赖于线下网点,服务频次较低,积累的客户数据有限,交互强度不高,对存量客户无法深耕。各类线上交互渠道的出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触达性,为银行积累客户数据、分析客户行为提供更多途径。
四是管理模式融合开放。由于发卡模式丰富多样,用卡模式扩展创新,市场参与主体也随之增多,跨行业合作成为未来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与转接机构不断发挥自己的网络基础服务优势,开放管理模式,联合产业各方,通过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推出满足客户更加多元化需求的支付服务。
三、银行卡支付产业数字化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
虽然支付数字化转型不断发展,业务数据也在持续增长,但整体来看,我国银行卡支付业务的数字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机构发展战略及其落地执行有待加强,数据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新技术与机构自身系统的兼容、产品业务的融合还有待挖掘,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风险还需引起高度关注。
1. 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对支付转型提出新要求
当前,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给银行卡支付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供给方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催生了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对作为底层金融基础设施的支付产业在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衔接微观主体产供销活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需求方面,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发生大的变革,对支付服务的需求呈现出时效性强、便捷度好、安全性高等特征。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创新支付产品,打造出更为个性化、智能化的支付服务体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已成为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2. 各市场主体间数字化转型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我国支付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正处于向纵深化发展的转折期,在这一过程中,新老发展阶段交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一是转型不够充分。多数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转接机构缺乏全面数字化思维,组织机制、管理体系的转型不够深入彻底,创新响应能力不足,未能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引领作用。二是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头部机构底蕴深厚,生态体系健全,数字化发展快、水平高,中小机构则受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因素制约,数字化转型动因不足。三是竞争失衡。支付生态闭环加剧了“强者愈强、赢家通吃”的网络效应和马太效应,有利于先进入者和头部机构构建竞争优势、搭建竞争壁垒。随着头部机构获得支付市场中枢强势地位,垄断数据信息和商流、客流,行业竞争失衡情况持续加深。
3. 支付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风险管控面临新挑战
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支付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赋能支付产品创新、业务流程再造、服务质效提升的同时,也改变了支付运行机理,加大了风险防控难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快速迭代,高危漏洞、网络攻击也日益增多,支付产业在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等领域面临比之前更多的风险问题。另一方面,创新技术应用在给支付产业带来效率和收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新技术成熟度不够、非理性使用新技术等新型风险,引发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跨境洗钱等非法行为。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颁布,支付领域信息安全问题和支付交易信任问题日益凸显,各机构与之相配套设施、业务转型、信任机制建设、风险防控等都将发生深刻变革,这将对整个支付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支付业务的大数据治理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作为数据密集型和数据驱动型行业,支付产业在运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但往往由于当前的治理能力不足,难以发挥其潜在价值。在治理体系方面,由于普遍缺乏全局性战略规划与制度体系,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等环节还不够科学规范,数据整体质量不高、一致性不强,数据资产相互割裂、自成体系,阻碍了数据共享流通与高效应用。在技术支撑方面,支付数据体量庞大、结构各异、关系复杂,而部分从业机构对相关算法、算力、安全技术应用尚不深入,数据使用过程中缺乏高效、可靠的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撑,难以从海量数据中高效、安全地挖掘出其中的逻辑联系与潜在价值。在融合应用方面,数据应用领域相对较窄,缺乏与分析决策、营销拓展、客户管理等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数据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空有海量数据资源而无法产生更有效的生产力。
四、银行卡支付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建议
“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而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进程,不仅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也是银行卡支付产业拉动消费、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必经之路。我国支付产业应抓住“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新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加快数字化发展步伐,实现提质、降本、增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支付产业新业态。
1.坚持服务好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
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沃土,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行业也是支付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支付产业数字化转型要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以及老百姓对安全便捷支付工具的需求,从补短板、强弱项、解痛点的问题导向入手,充分发挥现代创新技术在服务渠道全时化、资源配置精准化、风险防控智能化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支付服务的科技内涵,将支付服务嵌入到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中,提供与经济结构和产业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支付产品与服务,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金融血液,厚植支付产业的转型土壤。
2.不断加强各方合作形成市场合力
数字化是全社会的有机融合与高效联动,是多层次、全连接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支付产业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互惠共享合作机制和框架,实现价值链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拓宽产业生态边界,形成产业各方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数字化发展良性生态。二是坚持问题与目标导向,针对数字化转型的痛难点问题开展技术共研、场景共建、成果共用的联合攻关。三是要推动金融服务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以差异化、特色化、精准化金融服务和产品为主要抓手,全面融入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实现支付服务的“无微不至,无所不在”。
3.不断夯实支付业务风险管控能力
支付产业数字化发展要进一步强化监管科技实践,全面增强支付风险防控能力。一是强化新技术合理选型,准确研判新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审慎选择相对成熟可靠、适合业务发展的信息技术,避免选型错位导致的业务风险。二是建立健全支付创新产品风险防控机制,依托国家统一推行的认证体系,推动支付领域标准规范落地实施,着力提升金融科技守正创新能力与综合治理水平,提升全链条用户数据安全。三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支付业务监控模型,实现异常可疑交易和违规行为的精准化识别、自动化拦截和智能化处置,有效防范支付欺诈、洗钱等违法违规行为。
4.切实发挥出大数据的倍增效应
支付产业要加强数据战略规划、着力做好数据治理、强化数据安全保护、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夯实数据基础,打造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金融核心竞争力。一是统筹布局数据平台架构,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建立涵盖数据采集、处理、使用等全流程的标准框架,为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统一规范管理。二是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做好数据分类分级管控,强化涉及国家安全的个人、金融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使用主体责任,做好跨领域的风险信息共享及预警,防范其他领域或者主体信息泄露的风险向支付领域传导。三是推动数据融合应用,建立数据源流通体系,借助多方安全计算、隐私保护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要素在不出域的基础上跨行业、跨机构、跨市场有序流转和安全应用。
2022年,随着数字经济和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蓬勃发展,银行卡支付产业将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沿着需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百姓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