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时空 >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科技发展史(1984年~2002年)
来源:金网在线  作者: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  日期:2019/3/8

  2018年,根据总行党委的要求,总行正式启动了《中国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史》(简称行史七分册)的编写工作,这也是全行第一本专业分册,旨在系统回顾我行自成立以来电子化、信息化发展的辉煌历程,全面总结我行信息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当前和今后我行转型发展。

  广东分行按照总行安排完成部分行史编写的工作,包括第一代应用系统(SAFE)的研发与投产、软件应用系统研发的初步开展工作等章节。同时根据收集的历史资料,编写了广东分行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分行成立后,至2002年8月广东分行数据上收总行数据中心,这18年期间广东分行科技各阶层战线工作者波澜壮阔的奋斗发展史。

  广东信息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工行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胼手胝足,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完成了信息系统应用试点、系统推广、业务联网、系统转型、分行数据集中、大机延伸、全省数据集中、全国数据集中等一系列重要的工程建设,实现了电子化建设历史性的目标。这段峥嵘岁月,凝聚着广东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沉淀着工行人的记忆和情怀,是工行信息科技继往开来的基石。

  在我行科技工作发展中,一批又一批既精通技术又精通业务的专业化、复合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广东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攀技术高峰成为那个时代印记。在发展高峰时期,广东工行科技人员数量在1997年达到了1300人左右。

  该资料主要记录广东工行成立以来,1984年至2002年,广东科技工作者在银行电子化建设的过程中的工作历程以及取得的历史成就,缅怀全省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史。

  史料编写主要来源于历年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总结报告、会议材料、技术文档、旧手抄工作稿、荣誉证书、老胶片照片等,以及部分当事人的忆述,多番求证,力求准确真实,忠于历史。由于编者掌握的资料和水平有限,不免有所遗漏和错误,请批评指正。

  第一章 广东分行科技发展阶段概要

  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成立,在1984年成立直至2002年的18年时间内,工商银行历届领导班子坚持不懈的狠抓电子化建设,按照“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电子化、“十五”信息化的电子化建设总体规划,从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起步,从营业网点电子化操作入手,从单兵作战的微机发展到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局域网,从全省大机延伸到实施“9991”工程,最后建成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形成覆盖所有分支机构金融业务和管理领域的电子化网络,逐步建立起能够提供全方位应用、多渠道服务的信息技术体系,发展成为国内电子化建设规模最大、技术应用水平最为领先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推动工商银行从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

  广东省行工行科技在电子化建设发展中,秉承“科技兴行”发展战略,贯彻工商银行总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在1984年~2002年全面实现了广东省电子化建设战略目标,全面实现了全省数据集中、主要联机业务应用统一,谱写了电子化建设的辉煌篇章。

  广东分行电子化建设主要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1990年,电子化试点建设初期,大型机、微型机应用系统同步发展。贯彻工商银行总行“中大型机与微机并举,计算机与专用机具并举,充分发挥总行与分行两个积极性”的方针指导下,开展电子化建设。一手抓网点建设,一手抓网络建设,使我行电子化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机网络为骨干,小型机地区网络为基础,众多微机营业网点遍布全省的柜台业务处理系统和机关事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网络骨架,并为“八五”期间全行电子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第二阶段:1991年~1996年,系统网络化建设全面展开。

  坚持“大中型机、小型机、微机共同发展”的方针,走适合我行应用环境的电子化道路,按照“统一规划、加速发展、突出重点、深化应用”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网点建设为中心、以网络建设为重点、全面建成我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完成我行电子化建设目标。

  第三阶段:1996年~2000年,系统转型、大机延伸,全省计算中心整合。

  全省系统转型,全面开展机房建设、网络布设、设备选型、通讯线路按照后续“大机延伸”的要求,采用新的小型机/服务器应用系统,实现了应用数据、业务处理分行集中,网络化程度提升,建立全省的统一大网络格局,业务应用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中间业务快速发展,并为大机延伸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大机延伸工作实施过程中,完成了省行计算中心的建设,IBM R14大型机系统的安装,1997年东莞分行完成了试点后,1998年中山、江门完成系统延伸,由于前期系统转型搭建了良好的应用系统、网络、设备基础,1999年13个二级分行储蓄、信用卡大机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完成大机延伸。

  1999年,广东省分行科技部门与广州市科技部门实施了机构整合。在2000年实现了省行计算中心与省行营业部计算中心的整合,后续完成了珠海、汕头、佛山大机数据集中在省行数据中心,实现全省数据中心的整合。

  第四阶段:2000年~2002年,综合业务系统投产,“9991工程”顺利完成,核心业务数据完成全国集中。

  按照总行“9991”工程的要求,2000年实现珠海分行综合业务系统(CB2000)对公业务投产,2001年广东省全辖综合业务系统(CB2000)储蓄、信用卡业务投产。

  2002年8月3日,完成广东省分行数据挂接数据中心(上海),广东省分行围绕生产联机数据、应用集中管理的电子化建设圆满完成,实现电子化建设的历史性目标。

  第二章 电子化初期建设

  第一节 电子化建设初期指导思想

  广东省工行1984年成立时,全辖仅有小型机4台、微机约20台,电子化营业网点不足20个。

  在贯彻工商银行总行“中大型机与微机并举,计算机与专用机具并举,充分发挥总行与分行两个积极性”的方针指导下,开展电子化建设。

  电子化建设初期,广东分行一手抓网点建设,一手抓网络建设,使我行电子化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机网络为骨干,小型机地区网络为基础,众多微机营业网点遍布全省的柜台业务处理系统和机关事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网络骨架,并为“八五”期间全行电予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广东省工商银行系统初期科技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九八四年、八五年主要是开展微机开发应用试点。一九八六起逐步推广应用微机系统。一九八七年起逐步在发达的中等城市着手进行多用户微机联网、超级微机联网。在此期间在省行和广州、深圳、佛山同步开展大中型机的系统建设。

  第二节 小型机/微机前台应用系统建设

  储蓄、对公电子化按照当时的设备情况、实现模式,从事后监督业务、网点前台业务逐步展开。

  一 初期会计记账软件投产

  1985年广东省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发了《会计记账软件》,应用软件基于DOS 2.1 操作系统,采用 BASIC 语言开发。

  1985年深圳、珠海、肇庆开展《会计记账软件》软件试点工作。

  肇庆分行1985年4月22日投产《会计记账软件》系统,包括国营工商业贷款17个科目目237户;1985年5月1日上机包括国营工商业存款18个科目377户;1985年5月21日上机集体工商业贷款8个科目151户;1985年6月2日上机集体工商业存款8个科目490户。

  1986年开始江门、湛江、珠海、顺德等分支行行投产《会计记账软件》系统。

  1985年10月4日省行科技部在肇庆分行组织对该系统进行了成果鉴定。

  《会计记账软件》系统是早期广东分行在二级分行广泛使用的对公账务管理系统,一直使用到九十年代初期。

  二 储蓄事后监督投产情况

  1985年广东省计算技术研究所基于IBM PC-XT 微机设备,使用BASIC语言开发基于DOS的储蓄事后监督系统。

  肇庆分行为了进一步加强账务管理。落实总行的“九十五条”,全面开展事后监督工作,在省行储蓄处、科技处的关心、支持下和市行领导的重视,采用省行计研所提供的储蓄事后监督系统试办事后监督业务,并于1985年5月13日正式投入使用。采用三台IBM-PC/XT微机处理,到7月24日,将群众所、西区所、城东所的4.5万户帐户数据全部输入了电脑并开始进行监督。8月2日到9月10日,省行帮助肇庆分行将其余4个大所全上机,完成储蓄部主要网点的事后监督投产。除3个小所因条件不成熱。未能上机之外大部分均使用电脑进行处理,处理科目为:活期、存取、零取、华侨存款、存本取息五个科目。打印报表有:活期日结单、日计表、定期各科目的余额档次表,并实现通打余额、活期结息的功能。

  1988年6月~1989年2月,广东分行组织在江门研发了基于Xenix多用户版的《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储蓄事后监督多用户处理系统》,1989年,江门分行完成投产14个储蓄事后监督网点投产,该系统开始逐步替代DOS单用户版事后监督系统。

  三 早期微机对公、储蓄前台系统投产

  1985-1986年广东工行开发了储蓄业务处理系统。系统是基于DOS操作系统COBOL语言。1986年在肇庆分行东风所试点应用。研发人员包括:林爱生、黄循富、高国强、钟超勇、刘雪生。

  1986年4月14日肇庆储蓄前台上机建账,开发人员包括林爱生、黄循富、高国强、刘雪生等。

  1986年广东工行组织在中山开发了储蓄业务处理系统,系统是基于Xenix操作系统COBOL语言储蓄业务系统。同年在中山分行孙文西所试点应用。研发人员包括:林爱生、黄循富、梁小明、高国强、刘雪生。

  1986年开始使用南京紫金的AT多用户(一台主机四个终端)微型计算机。1986年中山分行试点前台业务,1986年11-12月在石岐孙文西储蓄所开始使用紫金-AT微型机办理前台储蓄业务。

  1987年广东省购置68套紫金AT机(累计89套),投产了55个储蓄网点。用于储蓄前台系统应用,包括佛山、中山、肇庆、江门、湛江、珠海、汕头、茂名等八个分行。

  广东佛山分行从1986年开始该行10多个网点配备紫金AT微机实现储蓄前台业务处理,初步实现储蓄业务电子化。

  1987年底,全省投产微型机308套,用于微机前台网点136个,储蓄事后监督网点310个。

  1987年,总行引进S/1280 高级微型计算机,可以联接128台终端,适用于中小城市实现储蓄通存通兑。

  1987年工商银行总行在无锡开发出基于Xenix操作系统C语言、Unify数据库的《中国工商银行储蓄通存通兑网络系统》(ICBSNS),广东分行派员(谢大诚、黄循富、姚先强)参与开发工作。针对广东分行实际业务开展情况,于年底在珠海进行系统本地化升级改造,并在珠海分行凤凰所、夏美所试点应用,参加人员:谢大诚、黄循富、姚先强、刘雪生等。

  微机储蓄系统(时间:估计1989年)汕头科技唐瑞文、汕头科技谢虹光。紫金字符终端和针式存折打印机,打印机前面UNIFY数据库的备份磁带。

  1988年广东分行引进多台S/1280 高级微型计算机投入使用,投产在中山、肇庆、江门、湛江、珠海、汕头、茂名、东莞等分行。S/1280超级微机联网在中山、珠海、湛江、肇庆开通储蓄通存通兑。

  广东中山分行省内第一个使用S/1280实现了微机储蓄活期业务通存通兑。

  广东珠海分行1988年7月建立S/1280电脑联网,实现同城通存通兑,为储户提供了优质方便的服务,促进了我行储蓄业务的发展。据统计,1988年7月联网以来,当年共办理跨所业务二万七千多笔,金额四千五百多万元,每天发生跨所业务都在一百笔以上。市区五间储蓄所联网后新增储蓄户9860户,比其他储蓄所平均多增加储户23%,新增存款177.5万元。联网后代发工资业务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前珠海分行发展代发工资业务进展缓慢,原因是代发单位感到存取款麻烦不方便,但自从我行电脑联网开通后,银都等上千人的大单位都纷纷要求我行为其代发工资,当年增加工资转存户10800多户,月平均吸收存款三百二十多万元,资金沉淀率达34%,珠海分行储蓄存款在去年净增一亿三千万员的基础上,当年又增加7100多万元,完成省行下达增储任务的119%。电脑化建设特别是联机后对全行存款业务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到1988年底,广东分行辖内储蓄所已经逐步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储蓄业务,并实行了部分储蓄所之间的通存通兑。

  在珠三角地区城市行投产了以多用户微机组成局域网的银行会计、储蓄柜台业务处理系统。1989年8台S/1280 高级微型计算机提供储蓄通存通兑。

  1988年10月~1989年12月工商银行总行、广东分行组织在广东江门分行成功研发《中国工商银行S/1280对公业务通兑网络系统》(简称ICBACCT)后,广东分行开始投产对公通兑网络系统。1990年珠海分行实现了S/1280超级微机对公业务联网,成为珠海市第一家实现全市业务联网的商业银行。

  1989年汕头、佛山分行协助梅州分行投产对公系统。照片后排人名从左到右:梁锐、李耀恒(梅州)、关得胜(佛山)、刘超英(汕头), 前排人名从左到右:黄碧璇(汕头)、唐瑞文(汕头)

  1988年~1990年总行在全国推广分布式PC286的储蓄单机系统。储蓄集中式网络系统在惠州分行联网运行。系统上还支持了工资转存、信用卡、代收公共事业服务费等新型银行业务。一个综合型、服务多元化的计算机业务系统正在我行逐步形成,在银行客户中,已初步树立了电子化服务的良好形象。

  四 ATM业务投产

  1989年11月,广东中山分行投产了ATM处理系统。该系统是当时国内金融界率先在地级市的小型机上开发的ATM处理系统。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扩大应用领域,在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将ATM、POS系统纳入网络,广州、佛山、深圳、中山、珠海、顺德、东莞等行已应用ATM 118台。

  五 计算机网络建设

  1984年工行成立五年来,在不断增加电子化营业网点数量的基础上,广东分行重点抓好计算机网络的建设,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省应用环境的网络化道路。

  1988年为了解决我省众多中小城市的计算机网络建设问题,在抓好大中型机网络建设的同时,着重抓了中小城市的小型机网络建设。先后在珠海、中山、江门、汕头、湛江、茂名、肇庆、东莞、顺德、番禺、花县等市县建成了十一个小型机网络,联机网点达到112个,约占全国工行系统小型机机联机网点总数的20%。在小型机网络建设的过程中,注意不断完善和优化小型机网络系统的性能和功能,较好地解决了系统应用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探索出一条投资省、见效快、周期短,适合我省中小城市应用环境的网络化模式。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没有小型机的市县网络建设问题,还在中山市小榄镇,珠海市斗门县建立了以386为主机的分布式地区网络。并在韶关、梅州、惠州、新会等市县实现地区联网,这样,在“七五”结束时,我省的中心城市及大部分的中小城市都建起了网络,为我行下一步实现金省大范围的联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决好通讯线路问题。通讯线路往往是制约网络发展的因素。线路不足,联机网点就少;线路质量不好就会导致通讯时通时断,直接影响银行的信誉和顾客对银行的信心。我行要求各行解决这个问题注意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主动争取地方攻府领导对网络建设的支持,二是要积极与邮电部门联系。部分分行为此做了大量工作。肇庆分行因大楼搬迁和市政规划问题缺乏通讯线路而无法联网,分行领导多次亲自向市长汇报宣传小型机网络对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最终解决了通讯线路问题。东莞分行的网络原来只是市区,为了扩大网络的覆盖面,把联机网点延伸到离市中心几公里外经济发达的乡镇,该行积极与邮电部门联系,按照互助互利的原则,共同投资购买长途通讯设备,邮电部门则主动在线路租金方面给予优惠,从而解决了网络扩大后的长途通讯专线问题。

  第三节 大中型计算机系统建设

  1986年在广州分行装备了日本日立公司M-240系统,在佛山、深圳装备了美国IBM公司IBM-4381系统,这三个计算中心的联机网点达204个,约占全国工行系统大机联机网点总数的20%

  广州分行1989年4月M-240系统投产30个对公网点,59个储蓄网点。佛山1989年6月IBM 4381投产储蓄网点22个,对公网点8个。

  深圳1989年1月23日在金融大厦网点投产大机储蓄业务,7月4日金融中心投产大机对公业务,截至10月7日,共投产4个对公网点、23个储蓄网点。

  一 广州分行日立系统建设

  工商银行1984年成立后,广州北京路办事处会计科从1984年10月1日起使用M-150电脑,并到1985年8月期间,陆续扩展到中山五路储蓄所、署前路储蓄所、北京路第二储蓄所、人民南路储蓄所等4个大营业网点的储蓄业务,运用电脑处理柜台业务,成为国内银行系统较早运用电脑联网处理柜台业务的银行。

 

   M-150系统工商银行主要参与建设人员包括:钟奕业、冯俊桓、何山度、梁礼方、曾宝根、李旭风、卢美、梁慧玲、文建平、丘嘉宜、霍建文、朱英璋、吴志安、曾子健等。

  1984年10月,经过慎重、严格的计算机设备选型,工商银行决定在广州、南京、武汉、天津分行已引进日立公司M-150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继续配备日立系列计算机,以争取最优惠的价格和服务。

  1984年11月,工商银行与日立公司开始进行计算机设备引进谈判。由于引进的设备当时在我国属于重大引进项目,因此工商银行一方参加谈判的不仅有总行、广州市分行和北京市分行人员,还有人民银行总行、中国仪器仪表进出口公司的相关人员。次年5月,谈判成功,工商银行与日立公司签订合同,订购了日立M-240型计算机。

  1985年广州工商银行共投资500多万美元,引进两台日立M-240D中型通用计算机,继续开展工行计算机的第二次联机建设。系统建设以扩展计算机网点为主,大力发展柜台业务的电子化。

  1986年用两个月时间全部完成181箱58吨、数百台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在VOS1/ES(OS)和TMS-3V(事务管理)软件支持下,由工行广州分行科技人员自主成功开发了具有对公、储蓄二个独立处理功能的中型联机系统,用三个月时间完成应用程序调试,投入正式运行。6月份有17个对公、23个储蓄上机。

  该系统是当时国内银行界第一个以中型机M-240D为主处理机的联机系统,在国内金融界率先投产的具有通存通兑功能的会计和储蓄业务处理系统,并提供了证券、ATM、牡丹信用卡、工资转帐、代收各种事业费等的电子化服务,实现150个营业点的对公、储蓄联网,广州工行60%-70%的银行业务实现了计算机处理。

  1986年广州市分行在国内金融界率先在日立 M-240D中型计算机系统投产电话银行系统,电话银行系统为客户提供余额查询等业务。

  到1990年,M-240H电脑系统一、二期工程已先后完成,初步建成具有会计、储蓄、通存通兑、信息、信用卡、电子银行、代收事业费、代发工资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联机系统。广州分行上机网点达95个,其中对公30个点,储蓄65个点,服务40000个对公账户,400万个人账户。

  上图:日立M-240

  广州市工行装备自动取款机41台,每月通兑量达10万笔,电脑网络也延伸至所属的番禺、花县、增城、从化四个县级支行,成为国内金融界最大联机系统之一。至此,广州市工商银行的电子化装备已形成较大规模。

  M—240系统主要参与建设人员:

  钟奕业、冯俊桓、梁礼方、何山度、李旭风、黄集平、朱建华、卢美、文建平、霍建文、曾子健、周江、张思健、罗林杰、余锦满、罗小真、胡子逊、廖蔚风、丘嘉宜、朱英璋、黄勋、阮东、梁少敏等。

  二 佛山、深圳分行IBM大中型系统建设

  为适应业务的发展,逐步实现银行业务电子化,采取计算机联网处理业务是势在必行,经总行批准,1986年广东佛山分行作为第二批IBM大型机分行投产大机系统,我行在1987年购进一套IBM 4381-M12型电子计算机处理银行业务,投资2200多万元人民币,启动大型计算机系统建设工作。

  IBM 4381工程项目是一个复杂、牵涉面广的工程项目,涉及通讯、供电,网点环境改造,业务需求讨论,应用程序裁剪,网点设备安装,帐务处理,人员培训,数据移行安排,上机后的运维管理等等,这些工作都必须统筹安排,广东分行按照总行4381工程会议提出的“周密计划、统一指挥、分工负责、通力合作”的十六字方针,统筹安排,把各顶工作做在前面。第一是把先做的工作都做在前面,各项工作都不得互相等待,如网点改造,通讯线路申请、电源准备、人员培训、数据移行准备、帐务整理等工作,抽调专门人员提早做好了准备,及时开展工作。第二抓关键问题,及时解决影响整个进程的问题。解决比较棘手的问题,如通讯线路新增,数据据移行和设备不足问题。经过一年时间的安装调试,在1988年7月25日第一个储蓄网点(东方储蓄所)投产成功后,到1989年6月投产储蓄网点22个,对公网点8个,投产业务面达到85%以上,日均业务量3500笔。次年2月开始至7月份将30多个紫金AT微机网点和手工业务网点通过S/1280和IBM4702与分行的IBM4381主机连接,实现分行与支行业务的通存通兑和资金清算的计算机网络化,开创了佛山银行业的先河。

  IBM4381大型计算机实现银行业务电子化是基于IBM公司独有的VSE系统软件搭载SAFE应用软件实现大批量数据处理。分行及各支行实现计算机联网后,整个银行的内部管理质量大大提升,储蓄实现通存通兑,方便工行客户办理代发工资,代收邮电费,水费,电费等项目,使我行各行业务迅猛发展,存贷业务和代发工资业务不断增加,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上图:1989年广东佛山分行计算中心机房

  深圳分行于1988年9月5日开始大型机系统建设工作。12月3日完成了机房安装验收等工作,具备了投产条件。12月13日完成了两套4381机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1989年1月23日在金融大厦储蓄网点使用大机处理储蓄业务,至1989年10月7日已有十九个蓄网点使用大机处理储蓄业务并实现了网点间的通存通兑。对公业务是于1989年7月4日正式在金融中心营业厅投入使用。至1989年10月,已有二十三个网点使用大机处理银行业务,上机储蓄业务网点十九个,业务量为7773笔/日,约每个网点日平均处理409笔。

  第四节 应用软件开发

  一 小型机/微机会计应用

  1985年广东省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发了《会计记账软件》,应用软件基于DOS 2.1 操作系统,采用 BASIC 语言开发,在深圳、珠海等分行开始投产使用,使用在会计业务记账业务上。1985年后肇庆、珠海开展软件试点工作,1986年江门、湛江、顺德等分行投产。

  1988年10月~1989年12月工商银行总行、广东分行组织在广东江门分行成功研发《中国工商银行S/1280对公业务通兑网络系统》(简称ICBACCT)。该项目属于国家“七五”科技攻关75-68-02-03专题的子项内容。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正式联网。实现了会计同城往来业务实时处理。

  《中国工商银行S/1280对公业务通兑网络系统》是在S1280-32位超级微机及紫金386-AT多用户微机系统上,基于Xenix操作系统,采用C及COBOL语言开发实现,并在江门分行完成试点,并在广东分行、深圳全面使用。该系统设计合理,符合国情、功能齐全,满足了银行对公业务的处理要求,为我行在中小城市应用微机、小型机网络处理对公业务开辟了道路。

  S/1280对公业务兑网络系统网络图

  该项目1990年12月通过机电部和中国工商银行联合组织的鉴定会,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一九九二年度金融科学技术进步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省自然科学奖”。1993年至1994年,在广东分行全辖推广S/1280( S/640)会计业务系统的联网处理。1990年珠海分行实现了S/1280超级微机对公业务联网,为珠海市第一家实现全市业务联网的商业银行。研发人员包括:李英鹏、佟建民、宁雷、刘超英、钟建仪、林爱生、梁坚淦、梁天机。

  二 小型机/微机储蓄应用

  1983年9月,广州分行下九路储蓄所用“王安”V-80小型电脑处理柜台活期储蓄业务,成为广州市第一个电脑所。研发人员包括:林爱生、黄集平、黄勋、马笑愉等。

  上图:广东VS-80王安电脑

  1985年广东分行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发IBM PC/XT微机储蓄事后监督业务系统,应用软件基于DOS 2.1 操作系统,采用 BASIC 语言开发。肇庆分行1985年5月13日投产储蓄事后监督系统,投产5个网点,1986年开始广东省辖内逐步投产。

  1985-1986年广东工行开发了储蓄业务处理系统。系统是基于DOS操作系统COBOL语言。1986年在肇庆分行东风所试点应用。研发人员包括:林爱生、黄循富、高国强、钟超勇、刘雪生。

  1986年广东工行组织在中山开发了储蓄业务处理系统,系统是基于Unix操作系统COBOL语言储蓄业务系统。同年在中山分行孙文西所试点应用。研发人员包括:林爱生、黄循富、梁小明、高国强、刘雪生。

  广东分行开始组织在全辖投产储蓄业务处理系统,1986年肇庆、佛山珠海分行使用紫金-AT(一台主机四个终端)投产储蓄前台。广东佛山分行10多个网点配备紫金AT微机实现储蓄前台业务处理,初步实现储蓄业务电子化。

  1987年工商银行总行在无锡开发出基于Xenix操作系统C语言、Unify数据库的《中国工商银行储蓄通存通兑网络系统》(ICBSNS),广东分行派员(谢大诚、黄循富、姚先强)参与开发工作,同年在珠海进行系统升级修改和试点工作。

  1988年6月~1989年2月,广东分行组织在江门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储蓄事后监督多用户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以COBOL语言为主要编程工具,解决了银行储蓄业务网络化对储蓄交易业务的监督的问题,该系统支持了广东分行所有的储蓄种类业务的监督,并可实现对前台开展的代发工资、代收水电费等业务进行监督。该系统能支持4~8人同时操作,每天可处理业务八千笔,可对15-32间储蓄所、100万储户进行监督,并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充。提高综合工效3.8倍,节省劳动力8~9人,减轻了业务人员劳动强度,改变了过去对储蓄柜台业务用手工不能准确,及时、全面监督或无人监督的状态,有效地降低了经济案件的发生率。该项目获得1996年“广东省金融系统第二届科技进步奖”。研发人员包括:谢大诚、高国强、刘雪生、余卓然、陈超文、杨刚等。

  1987年来,组织技术力量首先在珠海建网,并根据我省的业务特点对系统的应用软件和通讯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取消了中央数据库,重写了 ICBSNS(储蓄前台通存通兑系统软件)的日终处理模块。1988年下半年省行在中山对组织 ICBSNS进行了

  第二期开发工程,增加了港币、美元存款,大额存款及保值储蓄等处理模块。1989年初,省行组织优化了存本取息零存整取等处理模块,还根据我行业务发展需要,增加了代发工资,代收各种社会服务费等处理模块。并增加了批处理工资转存功能,使有计算机的企事业单位只需用一张磁盘,就可以将工资的有关信息传送到网络中各联机点的储户帐户里,不需要用人工输入数据,使这项业务的处理大大加快,深受基层业务人员和企业的欢迎,推动了这项业务的开展。

  1989年下半年,组织了 ICBSNS的第三期开发工程。主要是进一步拓展网络功能,使小型机与ATM联网,这项工程在当年12月投入正式运行,为顾客提供存取款、转帐、修改密码等全天24小时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1990年上半年,在中山市小榄珠海市斗门县建立了386为中心的分布式二级网络为中山、珠海的网络向下延伸打下了基础。

  1990年7月~9月,广东分行组织在惠州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储蓄前台业务数据集中式多级网络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以C语言为主要编程工具,采用UNIFY数据库,同年在惠州分行试点应用。开发人员包括:谢大诚、高国强、刘雪生、姚先强、黄循富、闻雁、王宁全等。

  1991年6月~7月,广东分行组织在珠海实施版本标准化升级改造,同年在珠海分行斗门支行试点推广应用。该项目获得1994年“广东省金融系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开发人员:谢大诚、高国强、刘雪生、姚先强、黄循富、闻雁)

  三 小型机/微机信用卡应用

  1988年4月~1989年12月工商银行总行、广东分行组织在广东中山分行成功研发《中国工商银行S系列小型机储蓄业务网络自动存取款机(ATM)处理系统》(简称ICBSNS-ATM)。该项目属于国家“七五”科技攻关75-68-02-03专题的子项内容。

  《中国工商银行S系列小型机储蓄业务网络自动存取款机(ATM)处理系统》使用NCR公司TOWER32/650主机作为自动存取款机(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的前置机,并与S/1280超级微机通信,作为ICBSNS系统的结点机。客户可在ATM实现自动存取款各类交易,并支持跨行通兑。NCR公司TOWER32/650主机系统基于Unix V操作系统,采用C语言开发实现,使用Unify 数据库管理系统。研发人员包括:李英鹏、蒋卫华、闻雁、杨刚、李海燕、杨新声、谢大诚、黄循富、高国强。

  系统1989年12月开始在中山分行试点,投产了12台ATM机,该系统是当时国内金融界率先在地级市的小型机上开发的ATM处理系统。系统投产后实现了“无人银行营业网点”,减少了网点业务压力,为客户提供了快捷准确优良的服务,并减少了网点人力和资金投入。为我行中小城市储蓄业务处理网络提供了更先进、更自动化的服务手段。该项目1990年12月通过机电部和中国工商银行联合组织的鉴定会,获得人民银行“一九九二年度金融科学技术进步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省自然科学奖”

  1990年随着牡丹信用卡业务的开办,广东行二级分行(除当时广州分行及佛山、汕头已有的信用卡系统外)均使用手工记账,因此急需一套信用卡业务处理系统。省行科技处指定由湛江分行科技科主持开发XENIX VS-COBOL版《信用卡业务处理系统》,并于1991年先行在湛江分行投入运行。之后,该系统推广至全省二级分行使用,为早期牡丹信用卡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支持。

  参加XENIX VS-COBOL版《信用卡业务处理系统》人员有湛江分行梁天机、陈劲东、梁健和高翔(省行科技处)。

  开发环境:386微机 国光终端、XENIX2.21多用户操作系统、VS-COBOL开发语言。

  一期开发支持VISA(45806前缀)及万事达(53098前缀)牡丹信用卡(准贷记卡)的开户/开卡(打卡)、销户/销卡、账务处理、透支管理、资料管理等功能;二期开发增加单位卡等功能;并修改ADIS.CPL编译插件后使用二字节汉字编程和存储;1991年在中山分行TOWER 650机上移植成功并与ATM、POS系统对接。三期系统移行到NCR3000系列小型机。

  该系统受到总行会计部的高度重视,被征集为工总行全国推荐使用版本,主要开发人员梁天机于1992年5月应邀前往总行会计部作该系统的功能介绍汇报。该系统荣获总行1992年科技成果奖。

  四 大中型机应用开发

  在中大型计算机的应用开发方面,广州分行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在M-240上开发了储蓄、会计系统共几十万步程序的应用软件,该软件还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深圳分行在移植总行IBM-4381储蓄、会计业务系统软件版本时,根据深圳特区的业务特点,对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并增加了原版本没有的外币业务处理功能,使该行上机速度大为加快,争得了主动权。

  五 办公自动化应用

  1983年引进美国“王安”VS-80小型计算机,使用到1992年,编写应用程序达到140个。开发的联行对账系统,每天处理业务万笔以上,并开发了IBM PC/XT与王安VS-80主机的通讯软件,王安机与IBM PC/XT互联,实现二级分行计划项目电报的传送。

  在办公室自动化方面,开发了省辖联行对帐处理系统、计划统计综合报表系统和国际业务结算系统等175个应用程序,其中省辖联行对帐处理系统经过几年的运行,效果良好,日均处理业务一万三千多笔。

  第五节 银行专用机具

  银行专用机具研制生产和应用工作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计算技术研究所从五年前一个手工作坊小生产方式、产品单一的工具厂,发展到拥有科技人员26人、固定资产557万元、具有一定水平的银行专用机具研制生产基地,五年来累计完成生产总值4986万元,年产值比八五年增长11.2倍,年利税增长1.47倍。生产点钞机75,000合,捆钞机9470台,分别比八五年年产量增长6.87倍和17倍。不断提高银行机具生产能力的同时,还抓好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优化,点钞机先后研制开发了TD-2B、TD-2B+、TD5CR等机型,使点钞机整机性能和质量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出纳业务的发展,还开发研制了MCRS一1微机处理出纳系统。该系统具有点钞、自动记帐、复核、汇总等多项功能,经在广州分行第二营业部的应用试点,效果良好。

  第六节 电子化建设成就

  一 主要建设成就

  1990年年底,全行已装备中型计算机6台(套)、小型机24台(套)、各类微机840台,全行的电子化营业网点发展到702个,其中储蓄前台515个,会计对公网点187个。 其中三个大中型计算中心的联机网点达236个电子化营业点,微机电子化网点466个。网点覆盖率达到网点总数的37.8%。全行已有近50%的柜台业务纳入计算机处理。

  在总行的支持下,从1988年以来,在不断增加电子网点的基础上,除建设广州、深圳、佛山三个中型机网络外,先后在珠海、中山、江门、汕头、湛江,茂名。东莞、肇庆,顺德等行建起了九个S系列小型机网络,同时还在中山的小榄镇、珠海的斗门县,建起了两个地区二级网,这十一个小型机网络的联机网点共97个,其中储蓄联机网点93个、会计联机网点4个。这批小型机网络基本覆盖了我省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及部分县以下地区,促进了我行业务的发展,提高了业务竞争能力。

  1990年不仅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建成了一批电子化营业网点,而且在“七五’后期,将网点发展和延伸的重点逐步转向县及县以下的乡镇,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有40个县装备了电子化营业网点,占全省总数52.6%。

  计算机系统已建立有储蓄、会计、ATM、信用卡及销售终端五大功能,为后续业务发展开拓提供了更有力的工具。

  二 部分分、支行电子化建设成就

  在1982年佛山全网点银行业务都是以手工记账为主,1983年在省行的大力支行下,佛山分行本部配备苹果微机处理对公业务,1985年应用IBM PC/XT微机处理事后监督业务,从1986年开始10多个网点配备紫金AT微机实现储蓄前台业务处理.初步实现佛山分行储蓄业务电子化。1988年佛山完成了10个会计网点,10个储蓄前台网点,57个储蓄后督网点的电子化建设。

  深圳43个网点投产使用67套微机,使用爱华电子与深圳科技开发的储蓄系统,15个网点使用。

  1988年珠海投产S/1280 2台、紫金AT 10台、 Super-AT机 4台、IBM/AT 6台、IBM/XT 11台。完成4个对公网点、7个储蓄前台网点、7个储蓄后督网点电子化建设.1988年底实现储蓄事后监督全部投产。珠海分行电脑化网点达到82%。

  1988年中山投产7个储蓄前台电子化网点,投产S/1280超级微机,实现储蓄通存通兑,4月开通代收电费,发展到3-4万户。中山投产45个储蓄事后监督点(占比93.8%),11个储蓄前台,实现通存通兑。年底完成中山58个储蓄事后监督网点投产。

  1989年汕头建设了21个机房,投产S/1280超级微机。

  梅州完成7个电脑化网点建设,包括1个对公网点、3个储蓄前台网点、3个储蓄后督网点。投产使用XT 机7套,紫金286、3869套。

  湛江投产了35个网点储蓄事后监督,S/1280 超级微机1988年7月对外投产。

  茂名投产3个对公前台、2个储蓄前台,S/1280投入使用。

  清远投产2个储蓄电脑网点。

  1989年韶关投产6个储蓄前台,5个储蓄后督。

  1989年江门92个(共93个网点)储蓄所上后督,19个前台储蓄网点实现电子化,12个网点实现通存通兑。

  肇庆分行投产82个储蓄监督网点(全部99个网点),实现14个储蓄前台网点电子化。

  惠州分行储蓄业务电子化投产14万户,占比60%,新上4个储蓄前台网点,5个储蓄事后监督网点。

  三 主要计算机系统情况

  小型机/微机系统:

  IBM主机系统:

  日立主机系统

  第七节 电子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行电子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改革,为社会和银行自身带来的效益是十分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银行业务量激增。据统计,我行从1984年建行初到现在,企事业单位、个人开户数和储蓄、会计的业务量均增加了二倍。储蓄存款余额增加3.9倍。以有限的人员,面临急剧增加的业务,“开户难,存款难,取款难”成为普遍现象,严重妨碍了我行业务的发展。五年来,通过大力抓电子化营业网点和网络的建设,提高了银行内部的结算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基本上解决了“三难”问题。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业务处理能力。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把广大第一线的业务人员从繁杂重复的事务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 体现了计算机的巨大优势。据调查,应用了计算机后,银行业务综合工作效率提高了五倍以上。一个中等规模的储蓄所用手工通打余额约需160人小时,而应用计算机只需要5分钟;过去用手工计息,必须提前半个月兴师动众进行准备,应用计算机后只需1个小时,彻底卸掉了压在业务人员身上的包袱。节省了劳动力。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成倍地提高了银行自身的工作效率,从而缓解了业务量激增要增加人员的矛盾。如我省辖联行系统,过去各分行分边对帐需要300多人,而且难以及时查清帐务, 现在集中到省行用计算机处理,虽然业务量增加了,但只需要十多人,基本做到无积压投单。

  肇庆分行在应用计算机进行储蓄事后监督后,节约人力80%,提商工效3.8倍。据广州分行对北二、中五、人民南、南方四个应用电脑的所调查,五年来存款余额增长1.3至1.6倍,业务量增长30%~50%,每人每天收付现金金额增长7至8倍,而人员却减少了20%~30%,充分说明了银行应用计算机的效果。

  二是提高了核算质量,增强了银行的信誉,堵塞了工作的漏洞。过去手工记帐,由于记帐员负担过重,串户、错帐时有发生,帐簿、报表、帐卡普遍质量不高,应用计算机以后,机器具备金额自动核准和帐号检验功能,基本上杜绝了串户、错帐的现象。过去每天扎帐和出错查帐是手工操作的致命弱点,往往影响柜台业务人员下班,现在由于计算机处理帐务准确,并提供多种迅速查帐的方式,使每天的帐务都能顺利扎平,而且计算机打印的各种报表清晰、规范,便于归档存放。

  过去联行业务采用手工对帐因周期长,盗用联行资金案例较多,自从我行采用计算机处理省辖联行业务后,此类案件发生率大大下降了,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加速了资金周转速度。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发展,加快了银行资金的周转速度,为银行本身和企业带来了效益。如广州、深圳,佛山,江门等行利用网络处理对公业务以来,每天都有几万笔数亿元资金通过网络提前进入企业帐户,减少了在途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深受企业的欢迎。

  (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为开拓银行新的业务领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计算机在银行业务的广泛应用和人们对计算机认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大面积网络化以后,促进了我行业务领域不断拓宽,在代发工资、代收各种社会服务费、自动存取款机、信用卡和销售终端服务等新型业务方面,计算机及其网络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七五”期间,我省有不少行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了代发工资业务,其资金沉淀率在30%~40%左右。由于网络有通存通兑能力,这不仅减轻了代发工资所的压力,更主要是方便了储户,计算机的密码功能也增加了储户的安全感,受到储户欢迎。珠海分行在没有实现联网前,代发工资业务难以大面积开展,有了网络后,特别是香洲、拱北两地可通存通兑后,许多单位主动上门要求代发工资。目前该行已为57个单位办理了代发工资,户数达l万多户,每月吸储500万元。广州分行以其网络点多面广、装备有自动提款机的优势二个月内已为120个单位办理了代发工资,每月代发金额740万元。

  在利用网络代收各种公共事业费方面,许多分行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如深圳分行为电力部门办理代收电费服务,仅三个区9500户月余额就达3348万元人民币和167万港币,为银行增加了可观的资金来源。中山分行代收电费21860户,余额在500万元以上,代收水费近9000户,余额100万元,为银行吸取了更多的信贷资金。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发展,为自动存取款机(ATM)并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行在“七五“后期根据各地业务发展的需求,陆续装备了一批ATM。这一新型服务项目一出台,受到了广大银行客户的普遍关注。广州分行应用自动取款机以来,累计发卡48000张。中山分行安装4台ATM仅二个月开户数就达2561个,人民币存款160万元,港币存款15万元。这不仅多吸收了存款,更重要的是为我行树立了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形象。该行还在闹市区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下,将ATM安装在非银行营业网点上,试办了无人服务的银行,为广大客户提供24小时的服务。

  如上所述,利用计算机网络开拓新的业务,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确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 电子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行的竞争能力

  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我省各专业银行业务交叉,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银行业务服务手段的竞争。近年来,各专业银行都认识到用现代化手段改造银行传统业务的作用,看到采用计算机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谁在银行电子化建设中处于优势,谁就在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江门分行开通了对公网络后,充分发挥了我行联机网点多、结算快、服务好的优势,许多原在其它专业行开户的企事业单位,纷纷把帐户和存款转来工商银行。该市供电部门在确定让银行代收电费时,对各家专业银行的计算机应用情况做了调查,认为工商银行有计算机网络,网络功能齐全完善,资金周转快,具有优势,最后确定让工商银行为其代收电费,仅此一举该行每月多吸收存款1500万元。

  计算机的应用还增强了基础薄弱地区工商银行的实力。中山市小榄镇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乡村,人口13万,四家专业银行人储蓄机构共有83间,平均每1700人一间储蓄所,竞争激烈。工商银行小榄支行只有15个网点,占该地区银行机构总数的19%,业务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今年六月在该镇建起地区二级网,联机网点8个。联网后该支行储蓄存款每天平均上升28万元,六月份比去年同期多增存款200万元,在各专业银行存款总额中的比例迅速上升到35%,使该行在激烈的竞争中从劣势变为优势。

  银行利用计算机的效益是非常显著的,是提高银行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此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恰当的评价,以增强我们加快电子化建设的决心和步伐。

  第八节 工作经验及科技队伍建设

  一 工作经验

  “七五”期间,我行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实现我行电子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由于各级行领导高度重视,各业务部门与科技部门密切配合的结果,也是全省科技人员辛勤劳动,不断探索,努力开拓的结果。同时,通过“七五”期间的成功实践,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坚持“两个并举”的发展方针,走适合我行应用环境的电子化发展道路

  我省近年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各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无论在资金方面,还是在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都存在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这一前提决定了我们必须结合国情、省情,走适合工商银行应用环境的电子化道路。

  “七五”期间我们坚持执行了总行“两个并举”的发展方针,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方针适合我省实际,是非常正确的,主要因素在于:

  一是我行外汇资金有限,单靠大规模引进大中型机实现电子化,无论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都难以承受。

  二是近年来微型计算机发展很快,使用微机具有投资省、见效快、周期短和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的优点,特别是小型机和超级微机网络的出现,既解决了我省众多中小城市的联网问题。

  由于我们坚持了“两上并举”的发展方针,经过五年的努力, 电子化网点从零发展到702个,其中微机网点为466个。

  (二)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增强我行电子化建设的活力

  银行的电子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人才仅依靠省行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问题的, 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我们贯彻总行提出的发挥“两个积极性”的方针, 即既要发挥省行的积极性,又要发挥各分行的积极性,全行上下一起办电子化。

  (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促进银行电子化发展的保证

  省行曾多次召开行务会议研究我行电子化建设中带方向性的大事。省行曾两次召开小型机网络的建设和发挥其效益的专题行务会议,统一了全行的思想,使我行的小型机网络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我省各级行领导对电子化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无论在网点的规划和设置上,资金的运用和筹集上,行内务业务部门支持和配合上,给电子化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如顺德县支行是我省第一个应用小型机网络的县支行,行领导重视电子化建设,各项工作抓得紧、抓得细,使该行的S/640小型机网络从设备到货、安装、系统调试到正式对外营业,只用了38天,创造了我省小型机网络建设的最快速度。

  珠海分行领导对有关网络建设和管理的问题总是优先给予解决,使该行网络的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每逢台风或遇上突然停电,行领导总是亲自到主机房察看各项安全措施是否落实,网络的通讯状况是否正常等。

  中山分行梁溢权副行长主管科技工作,在网络ATM工程建设中,亲自挂帅,担任了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为了加快建设速度,他和科技人员一起通宵突击,一夜安装好四台ATM,并调动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软件开发,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这项工程,其速度连外商都大为叹服。

  (四)集中开发,统一推广,加快电子化建设的步伐

  “七五”期间,我行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了众多的应用软件,并能迅速应用到业务处理中,关键是在于我行采取了“集中开发,统一推广”的开发应用方式。这样做法有几个优点:一是集中了全行的技术力量,组成一支高水平的开发队伍,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开发出规模大,功能齐全,性能良好的应用系统软件;二是集中开发有利于统一需求,统一标准,统一业务做法,为日后的业务管理和系统维护创造了条件;三是集中开发有利于提高省行和二级分行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

  (五)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技术精的科技队伍

  我行电子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这和我行科技人员为了银行电子化发展,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呕心沥血,刻苦钻研,奋力拼搏分不开的,有的同志成年累月在外地搞开发,搞联网上点,顾不得家庭困难,也顾不得自己的身体健康,充分体现了我行科技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六)严抓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我行电子化网点和网络不断增加,提高科技工作管理水平已成了电子化事业稳步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们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并将这些规章制度汇编成册,下发到各用机网点,成为各级行的管理依据。不定期出版了“科技工作情况交流”,将各行在管理工作上的经验加队总结推广,并对一些违反规章制度造成损失的典型事例通报全省,使各行引以为戒。多次组织全省范围的规章制度大检查,促进了科技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收到了良好伪效果。

  二 科技队伍建设

  随着全行电子化事业不断发展,绝大多数二级分行都建立和健全了科技管理机构,不少县支行还成立了科技股,初步形成了全省比较完整的科技管理体制,从而加强了对计算机人员、设备,应用等环节的管理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全行各种上机业务的正常运行,使“七五”规划中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和实施。

  计算机技术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银行电子化工程浩大,技术复杂,人才问题非常突出。广东省工行成立五年来,把发展科技队伍,培养银行电子化建设急需的人才作为一项战略问题来抓,除了积极从社会上引进人才,同时还对现有人才进行各种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培训。经过五年的努力,1990年使我省的科技队伍从五年前的80多人发展到495人, 同时在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逐步形成一支拥有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具有一定开发能力和生产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队伍。

  在这些技术性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中,全省的科技人员为此付出了辛勘的劳动,有的同志成年累月出差在外地,不分昼夜地战斗在机房,正是由于广大科技干部的突出贡献,我行的应用软件开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电子化建设才有这样的规模和应用水平。

  1988年6月工行第一次全国科技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本次会议上进行了工行全国科技“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广东行参加会议发言的先进集体有:佛山分行科技科,先进个人:薄兴国、刘雪生。

  广东分行在1988年7月召开全省科技会议暨“双先”表彰会。

  广东分行先进集体:

    佛山分行科技科

    湛江分行科技科

  广东分行先进工作者:

    深圳分行:曾尚飞、梁灼根

    珠海分行:梁少云

    汕头分行:邢顺定

    佛山分行,凌伟青、侯东山、黄锦华

    湛江分行;梁天机、姚先强

    江门分行:刘雪生

    肇庆分行:刘虹

    茂名分行:柯云智

    惠州分行:萧惠益

    梅州分行:罗克平

    中山分行:李海燕

    东莞分行;萧伟坚

    计算技术研究所:薄兴国、彭永康

    省行科技处:黄循富、钟永桃

  第三章 电子化网络规模建设

  第一节 电子化建设指导思想

  1991年~1996期间是我行电子化建设高速度发展的阶段。按照“八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统一规划、加速发展、突出重点、深化应用、力争五年内,基本建成电子化银行的架构”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省行、市分行的积极性。坚持“以网点建设为基础、以网络建设为重点、全面建设我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提前完成了“八五”提出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1993年总行提出在电子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选型,统一开发”的原则。

  第二节 小型机/微机系统建设

  一 小型机/微机前台系统投产

  1991年广东省分行计划新增电子化营业网点200个,实际完成257个,超过计划的28.5%,比1990年来增长39%,网点增加数及增长幅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辖电子化营业网点总数巳突破1000个大关,截至1991年5月底,巳达到1109个(其中,会计对公236个,储蓄前台875个),约占全国工行总数的13%。电子化营业网点的覆盖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以自办机构为基数,达到54.6%,有十六个城市行的市区覆盖率超过80%,巳达到总行“八五”规划对覆盖率提出的要求。

  中山、江门、珠海等行全辖的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已超过90%,汕头,湛江等行在网点建设中亦取得显著的成绩,网点数达到53个和51个,分别是1990年来的2.52倍和3.18倍。肇庆、韶关、清远、阳江等山区行和新设分行克服了科技力量薄弱,交通不便,社会外部条件差等困难,新建了一批上机网点点。如肇庆分行电子化营业网点数达到87个,不仅在市区,而且在四会,云浮、新兴、罗定、广宁、德庆等山区县均实现了储蓄业务联网,这对于科技基础和自然条件较差的分行来说,实属难能可贵的。

  1992年按照“八五”规划提出的要求,九二年应计划新建电子化营业网点180个,为加快发展速度,在七月份全省科技工作会上,省行提出新建电子化营业网点280个。经过一年的努力,截止年底,全省全年实际新建电子化营业网点496个(省辖为441个),其中会计对公89个(省辖为74个),储蓄前台407个(省辖为367个),使全省电子化营业网点总数达到1412个(省辖为1059个),比九一年底增长54%。(省辖增长71%超额完成省行计划的77%。电子化营业网点的覆盖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以自办机构为基数,达到了64%,比九一年底提高了10个百分点,十六个城市行的覆盖率超过了80%,达到了总行“八五”规划对覆盖率的要求。

  1992年网点建设的显著特点是改变了过去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各分行均全面加快了发展速度。原来电子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

  中山、江门、珠海等行全辖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超过90%。其中中山分行在会计对公、储蓄前台、储蓄事后监督等方面达到100%。

  阳江分行新大楼投入使用,对公系统投产(1992年6月9日)

  1993年省行计划新建电子化营业网点180个,实际完成402个(省辖334),其中储蓄前台334个,会计对公78个,完成计划的222%。全省电子化营业网点总数达到2032个,比1992年底增长30%。电子化营业网点的覆盖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以1993年末自办机构为基数,达到了89%,超过总行“八五”规划提出覆盖率达到50%的要求,亦提前实现了我行“八五”规划。

  1993年电子化营业网点的覆盖率达到了“八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广东分行电子化营业网点总数达到2032个(储蓄前台1626个,会计对公406个),以1993年末自办机构为基数,覆盖率达到89%,超过了总行“八五”规划提出覆盖率达到50%的要求,提前实现了我行“八五”规划提出的电子化营业网点达到1600个,覆盖率达到80%的目标,在全国工行系统中名列前茅。

  1994年计划新建电子化营业网点366个,实际完成394个,其中储蓄前台278个,会计对公116个,完成计划的108%。全省电子化营业网点总数达到2384个,比1993年年底增长20.1%。电子化营业网点的增幅加大的分行包括佛山、东莞、湛江、茂名、惠州、阳江等分行,新建微机集中式网络15个。

  根据总行的要求,我行“电子汇兑系统”由省行网络中心、十八个分行的网络分中心和157个经办行组成全省网络,并与总行和其它省市联网。这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在短短二、三个月内,研制开发了会计对公系统数据自动转入电子汇兑系统的应用软件,完成了RS6000网络主机的安装、调试和技术培训。完成了全省十九个机房的建设。全省科技干部十多天日夜奋战在各地机房,保证全省网络的安装调试,并如期在1994年12月11日正式投产。

  二 ATM/POS及信用卡应用

  1991年ATM的应用是银行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当前电子化应用中的一个热点,1991年我行ATM应用有了较大的发展。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东莞、顺德等七个行开通了ATM联机网络系统,惠州分行也准备开通,有力促进了代发工资,信用卡等业务的开展。此外,江门、汕头、清远、湛江、茂名、梅州、韶关、阳江等行也签订了合同,设备将陆续到货,人员正在安排培训。

  1992年在惠州分行新开通ATM联机网络,使我省开通ATM的行达到8个,开通台数达到221台。POS系统经过多次对国内外的产品进行技术测试和选型,目前已在中山分行投人试运行,可望今年在全省推广应用。1992年广东珠海分行推出第一批12台ATM,为本市同业之首。

  上图:1992年,广东珠海工行推出的本市第一台ATM

  1993年全辖安装ATM 130台(省辖95台),开通 105台(省辖70台),二级分行装备ATM 450台,开通329台。

  1993年中山分行将TOWER650更新为NCR3450台,ATM网络扩大覆盖面,开通47台,除20台放在市区外,其余的分布在小榄、黄圃等十多个镇,使总行在该行试点的“电子货币”工程初见成效。江门分行1992年狠抓了ATM、信用卡业务的应用,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江门市区、新会市、台山市、开平市和鹤山市均开通了ATM。

  1993年我省共有16个市和九个县开通了ATM网络系统,比1992年底新增加10个市和5个县,全省(含广州)共安装ATM558台。此外,全省发行信用卡28万张,为九千多个单位的220万人代发工资,年代发工资额达到57.65亿元;为二百多家证券公司代理股票保证金划拨、清算、分红、派息,在8个行开通了电话银行服务系统,10个行开通了客户查询终端或条形码查询系统,大大促进了我行各项业务的发展,我行的电子化建设已从过去传统的柜台业务应用发展到网络电子化渠道。“电子货币”工程进展顺利,使信用卡、ATM代收代付等银行新业务发展迅速,并处于全国前列。

  1994年新建湛江、茂名、汕头、韶关、肇庆、清远、以及新会、鹤山、开平、台山四县的ATM网络。

  全省ATM网络工程在1993年立项,1994年全面实施。经过一年的努力,上半年完成了省行网络中心综合处理系统、通讯接口、市分行网络中心综合处理系统的研制开发,并完成原有ATMP和ATMC的修改程序。下半年,整个系统进行系统安装、调试,并完成广东国际金融网络的联网测试(GNET),通过广东国际金融网络的联网测试(GNET)与广东建设银行ATM网络中心进行异行ATM交易测试,与中山、江门开展异地ATM交易测试。

  三 计算机网络建设

  1991年在小型机及微机网络方面把网络建设为重点放在条件具备的县行,并逐步形成市县多级网络。1991年新建了三个市和十五个县行联机网络,大大超过原定二个市四个县实现联网的计划,新增联机网点338个,使全行的联机网点数达到774个, 占电子化营业网点总数的68%。

  1991年在惠州、韶关建立了S/640小型机网络系统,其中惠州分行的网络系统已经对外正式开通。为了将分散的网络逐步组成多级网、地区网,在珠海开发了储蓄前台多级网络系统,使珠海S/1280小型机网络与斗门县386微机网络联通,实现了跨县的区域多级联网,这标志着我行的网络技术在柜台业务联网应用上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已在十六个省辖市和近三十个县实现了储蓄或会计柜台业务联网,特别是众多的县建立网络,有力地促进当地工商银行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江门几个县的网络日均跨所交易笔数,达到二百笔以上,其中新会县达四百笔,最高峰日达1700笔。韶关市的乐昌县和南雄县是边远山区县,日均跨所交易笔数也在一百至二百笔左右。

  1992年实现网络化是银行电子化建设的重要工程。在努力增加电子化营业网点的同时,按照八五规划提出的建设全省柜台业务联网系统的总体规划和设想,在大多数城市行已建立市区联机网络的基础上,把1992年网络建设的重点放在条件具备的县及县以下地区,并逐步形成市、县、镇多级网。1992年新建了三个市和三十个县及县以下地区的联机网络,大大超过了原定联网的计划,全年新增联机网点389个,占电子化营业网点总数的71%

  微机网络方面。1992年我们要求各行在县及县以下地区的网点建设中,积极釆用微机集中式数据管理系统这种模式。根据当地的通讯条件,尽量做到新建一批网点就形成一个网络,以提高电子化应用水平.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县及县以下地区,如肇庆、清远、河源等行采用这种模式,在山区县实现了联网,达到了“投资省、见效快”的目的。

  1993年在加快网点建设的同时,按照当年电子化建设计划的要求,省行把科技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上。使网络建设有较大的发展。

  在小型机或高档微机网络系统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功能,改造了网络的通讯软件系统,采用多级组网形式,将联机网点进一步延伸到县及乡镇地区。中山分行近年来在乡镇新开设了许多营业机构,采用分片分级组网的形式,较好地实现了全市柜台业务联网,做到了三个百分之百,即储蓄前台、会计对公、储蓄事后监督的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对一些使用效果不好的网络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改造。如茂名分行的网络长期受通讯线路质量的困扰,该行下决心投资一百万元,架设自己的专用通讯线,重建网络,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县和乡镇地区,采用了“一县一网”的做法,在通讯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建立微机集中式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投资省、见效快、效果较好,全省共有二十多个山区县在九三年建立了网络。

  1993年我省已有19个市和66个县实现了柜台业务联网,分别占市、县总数的90%和83.5%,联机网点总数达到1620个,网络化程度(指电子化营业网点联网覆盖率)从1992年底的50%提高到1993年底的80%。

  1994年全省建成各种计算机网络127个,联机网点1685个。

  1995年起建立了全省ATM的INET和GNET两个ATM/POS网络交换系统。INET是工商银行全省ATM网络,实现广东辖内ATM、POS的异地业务的交易通信交换和清算。GNET是广东省金融系统ATM跨行网络,实现广东辖内各银行系统间的跨行ATM、POS业务交易交换转发和清算业务。

  四 办公自动化系统

  1991年为了改变目前办公室自动化应用中各专业自成体系的散乱现象,根据省行领导关于建立全省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指示,1991年开始研制开发全省信息管理系统,这个项目涉及面广,系统庞大,当年完成第一期工程的业务需求调查,在佛山市三水县投入系统设计和系统软件的开发。省行全国联行清算监督中心系统运行正常,全年为三省二市向总行发送报单530万笔,1991年10月份还增加了牡丹卡止付名单和信贷报表的数据接收传送。省辖联行对帐系统自元月一日正式投产以来,半年内已录入清分报单往帐来帐250万笔,配对率达94%,达到及时清分确配对,有效监督的预期目的。

  1992年省行的全国联行清算监督中心系统运行正常,全年为三省两市向总行发送报单553万笔,牡丹卡止付名单7万多笔记录,信贷报表1000多份。省辖联行对帐系统自1992年投产以来,已录入清分报单往帐500万笔,配对率达94%,达到及时清分、准确配对、有效监督的目的。

  此外,还完成了全国一级网省行结点机--- TANDEN的验机、安装及调试工作,并派员参加总行组织的系统开发。

  根据省行各处室的业务需求,1992年为各处室开发了21个应用程序。省行王安小型机已运行了九年,由于超期服役造成故障率不断增加,省行科技部做了大量的维修和维护工作,保证了王安机的正常运行。

  1993年年省行的全国联行清算中心系统运行正常,全年为三省两市向总行发送报单588万笔。完成了省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安装、调试,为省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做好前期准备。为全省储蓄、信贷、信用卡止付名单及科技统计等专业开发和建立了业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并在全行各分支行推广应用,使这些专业的信息处理在数据录入、修改、查询、分析对比、打印及数据传送、数据汇总等方面均实现了电子化处理,受到业务部门的好评。省行科技处在省行联行自动对帐处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使之适应市辖联行、支辖联行的要求,提高了检查监督的手段和功能。

  第三节 大中型计算机系统建设

  1991年大机网络方面,广州分行积极做好M-660大型机系统的进、安装和调试工作,并已正式将M240软件成功地移植到M-660机上对外开通营业小型机网络方面。

  1993年在大中型计算机网络系统方面,按计划在1993年完成了广州分行M-240到M-660,深圳分行IBM4381到ES9000的主机升档更新、安装调试、系统开发和数据移行工作,大大增强了这两个行网络系统的处理能力和覆盖范围。

  广州市分行M-660系统是目前国内金融界最大的联机综合处理系统之一,能支持一千多台终端,140台ATM、5.5万张信用卡的业务支持,为1535个单位的47.3万人代发工资,日均处理业务30万笔、ATM l万笔。该系统投入运行后,至1993年3月份,联网储蓄所比年初增加存款4亿多元,创造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体现了大电脑大网络的竞争实力。

  佛山分行对现有的网络系统进行深入改造,积极挖掘设备潜力,不断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连结南海、三水、高明三市一县的大型联机网络。联机网点达189个,开通ATM 76台,发行信用卡、ATM取款卡9.4万张。

  1994年大型机的开发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内金融界的空白。广州、深圳两行按计划完成了系统主机更新升档工作,并在新系统的应用水平方面取得了突破。广州分行M-660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目前国内金融界最大的银行业务综合联机系统。该系统在应用规模及应用水平等方面取得多项全国第一,填补了国内金融界计算机应用的一些空白,受到总行的肯定和表彰。深圳分行充分发挥大电脑大网络的优势,开拓多项新型电子化服务,增强了工商银行的竞争实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 广州分行日立系统建设

  1992年广州市工行引进了日立M-660大型通用计算机,开展工行广州分行的第三次电子化工程建设。本次工程建设以综合联机应用为目标,全面实行银行电子化业务,加强客户管理,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在VOS3/ES(OS)和XDM/DCCM3(数据和通信管理)软件支持下,用一年时间,工行科技人员于1993年自主成功开发了国内第一个大型银行综合联机处理系统,1994年1月1日全面投入生产运行。

  该系统是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立项,作为“八五”期间电子化建设总行确定的全国工商银行科技开发重点工程之一,由工商银行广州分行科技处负责自主开发完成。M-660计算机网络系统在1994年成为国内金融界最大的银行业务综合联机系统。

  该系统是我国金融界第一个成功地在大型通用计算机上研制、开发的实现会计、储蓄、国际业务、信息一体化综合处理的联机网络系统。系统采用国际金融新的联机系统技术,包括对公业务、储蓄业务、国际业务、信用卡业务等多个子系统,处于同一个联机环境之中,实现了集本、外币帐务处理、国际业务、客户资料管理、电子银行服务、信息管理为一体的设计思想和综合业务处理,这在国内尚属首创。

  系统建设成功并达到预期的目标,为工商银行广州市分行的业务发展和繁荣广州地区的经济起着积极的作用。至1995年底该系统已发展成为具有595个联机营业网点;终端近3000台;并拥有提供人民币、外币存取款和转帐应用功能的ATM 195台;联机POS约1000台,以及具有电话银行、POS服务,企业银行等多种服务手段的大型综合联机系统。该系统月均代发是70万多人次,代发金额3.6亿元;代收付公共事业费达40多万户;还代理铁路、军队的财务清算等,以日均业务65万笔的庞大交易量担负着工行的柜台、信息处理任务。为各级管理层提供了相应的管理手段,既减轻柜台压力,又加强了内部管理,深受行内外的欢迎。

  M-660系统主要参与建设人员:

  钟奕业、梁礼方、何山度、李旭风、黄集平、朱建华、李根源、张思健、廖蔚风、吴绵顺、黄翔逸、方汉章、阮东、黎明照、吴志安;冯俊桓、梁竞昌、丘嘉宜、吴能斌、徐辉勇、陈宙基、何穗瑜、黄肇敏、苏恒、刘家桦、何阳、孙望粤、李志刚、黄海瑛、朱英璋、黄勋、萧海涛、朱永忠、梁少敏等。

  二 IBM大中型机系统建设

  “八五”期间,广东珠海、汕头分行作为第六批行开展大机系统建设工作。

  广东珠海分行于1994年完成大机机房改造,并投资购进了IBM ES/9000大型机。1995年实现了本行辖内所有营业网点和ATM、POS联网运行。

  上图:广东珠海分行计算中心

  1995年广东汕头分行引进IBM ES/9000大型机并投入使用。1995年5月IBM ES/9000大型机第一个对公网点投产,8月IBM ES/9000大型机第一个储蓄网点投产。1997年底完成56个对公网点和53个储蓄网点的上机工作。1998年3月5日完成牡丹卡、POS、ATM业务上IBM主机,1998年中期全辖投产IBM ES/9000大型机储蓄应用,实现全辖个人储蓄通存通兑。

  上图:广东汕头分行计算中心

  佛山分行投产IBM 4381大型计算机系统后,并实现了辖属一市四县联网和业务处理通存通兑和资金清算的计算机网络化,开创了佛山银行业的先河。1988年初装机到1994年已运行五年时间,设备装机网点数已达一百多个,业务笔数每天达6万多笔,1992年开始每年春节前系统出现很明显的缓慢情况,当时从储蓄的CICS运转报告分析总任务数已经达到系统峰值,储蓄系统业务要3分钟左右才完成,ATM则出现超时取消服务,经总行同意,主机从M12型升级到Q14型,主机内存扩充到32MB,中心系统人员不断对系统参数进行调整,系统运行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各项业务量不断增加,系统很快就会再次出现缓慢情况。佛山分行已专题上报总行.总行领导十分重视佛山分行的情况.经总行研究决定,很快就启动佛山分行主机更换工作,我行于1994年6月与IBM签定购买ES9000大型计算机,1995年更换主机并成功投产运行。

  1996年根据总行《“大机储蓄异地通兑系统”扩大试投产工程会议》纪要,将原有八城市通兑业务迁移到总行“大机储蓄异地通兑系统,为了实现八城市通兑业务迁移,总行统一各分行城市区号、联行行号、中心所号、ATM卡和存折磁条格式,总行安排了上海与合肥,福州与厦门,深圳与珠海、佛山与长沙配对测试,八城市通兑业务迁移成功后,总行安排其它八个城市直接接入该系统,实现16城市储蓄异地通兑。

  佛山分行新投产ES9000系统

  1996年4月1日杭州、哈尔滨、长春投产大中型机异地通存通兑系统后,10月22日,广东深圳、佛山、珠海分行参加全国八城市大型机储蓄异地通兑业务联网业务。

  1994年总行科技会议在佛山分行召开

  第四节 应用软件开发

  一 小型机/微机会计应用

  1991年7月~1993年2月,根据国际业务发展的需要,广东分行组织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国际业务综合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AT/486 多用户微机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使用COBOL语言开发实现,在广东分行全辖推广投产,并移植到IBM RISC/6000 AIX 系统环境下,并且推广到新疆、山西等分行。该项目获得1996年“广东省金融系统第二届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人民银行“一九九六年度金融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开发人员:林爱生、罗立为、林靖、余武卫、叶成林、高立新、钟超勇、何远平、陈志雄、朱俊红、吴民栋)。

  1992年12月~1993年8月,广东分行在江门组织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会计事后监督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使用COBOL、C语言开发实现,有效解决了银行会计部门内部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监督制约问题。在广东分行全辖推广投产。该项目获得1996年“广东省金融系统第二届科技进步奖”。(开发人员:罗立为、朱俊红、陈志雄、梁坚金、谢兰生、蔡静敏、陈门镇、田莹)

  国家于1993年进行了会计制度改革。根据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工商银行要在1994年完成由收付记账法到借贷记账法的转变,全行的业务处理系统都会有所变动。

  1993年6月~12月,广东分行组织在顺德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会计借贷记账法网络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分布式拓扑结构,中心机与AT/386/486 多用户微机相连,构成星形网络结构。以S/640 小型机为中心主机,支持整个网络通信。解决中小城市网络化,对通存通兑业务实现实时处理,实现网内行处客户往来代收业务,全国联行、省辖联行来帐及票据交换提出、汇票办入划转的代收业务,研发了使用S/1280(S/640)作为通信节点的联网处理功能,通过使用支付密码器实现对公业务的通存通兑。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以COBOL语言为主要编程工具。该项目获得1996年“广东省金融系统第二届科技进步奖”。 (开发人员:林爱生、罗立为、林靖、黄循富、陈志雄、朱俊红、何远平)

  1994年总行开发出基于Xenix操作系统COBOL语言的全国电子汇兑系统,广东分行全辖推广投产。(开发支持人员:罗立为、陈志雄)

  二 小型机/微机储蓄应用

  1990年7月~9月,广东分行组织在惠州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储蓄前台业务数据集中式多级网络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以C语言为主要编程工具,采用UNIFY数据库。该系统实现将分布在个储蓄网点的数据集中,满足实现对15~32间储蓄网点业务办理的需要,并可根据需要扩充,较好解决了中小城市储蓄业务处理电脑化和通兑问题,并提供了投资省、见效快的电脑网络化道路,全省系统覆盖率达到95%以上。(开发人员:谢大诚、高国强、刘雪生、姚先强、黄循富、闻雁、王宁全)

  1991年6月~7月,广东分行组织在珠海实施版本标准化升级改造,同年在珠海分行斗门支行试点推广应用。该项目获得1994年“广东省金融系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开发人员:谢大诚、高国强、刘雪生、姚先强、黄循富、闻雁)

  上图:1992年,手工抽卡记账和微机处理业务并行的时代

  1995年12月广东分行在阳江组织完成储蓄事后监督全省统一版本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UNIFY数据库。在16个微机行投产,实现分行储蓄事后监督的分行数据集中,满足了分行储蓄业务的需要。1996年储蓄事后监督全省统一版本(Xenix/Unify)在16个微机行投产,该套版本不断完善,并适应了后期小型机、大型机储蓄版本的需要,使用到2000年。(开发人员:刘雪生、冯伟君、王树海、吴峰)

  1996年10月年总行科技部、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在珠海基开发、发布了大中小型机联网应用,应用在1993年开发的UNIX 平台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储蓄业务应用系统(ICBSS3.0)和牡丹信用卡系统(ICBPCS 7.0)基础上,实现了大型机与服务器系统的储蓄通兑、储蓄卡、信用卡ATM/POS业务的互通。该版本是1997年广东系统转型的小型机储蓄系统基础版本,这也是广东分行最后使用的微机/服务储蓄前台系统。(广东分行参加人员:刘显君、吴峰)

  三 小型机/微机信用卡应用

  1991年6月~1992年6月,广东分行组织在中山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牡丹信用卡处理系统(ICBFCS)》。该系统开发过程中,得到了湛江市分行,中山市分行和殊海市分行的领导和技术人员的支持,系统实现了办理人民币,外币活期储蓄业务,井可以在ICBSNS网络系统中实现通存通兑业务,也可以处理牡丹卡业务和牡丹理财卡业务,在1994年初,在东莞分行的支持配合下,开发完成POS子系统。1995年开展完成了全省ATM联网工程的改稿工作。

  该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以C语言为主要编程工具,采用UNIFY数据库。该系统实现分行数据集中,支持牡丹卡业务全面支持,并实现与储蓄系统的联网,全面支持银行卡ATM存取款、POS消费业务,开发了牡丹卡在ATM自动存取款机的应用程序并投入使用。该系统在ATM上实现了存款、取款、转账、透支、查询、更改密码等6大功能,填补了国内信用卡使用自动存取款机不能透支的空白。该系统在广东省投产覆盖率达到100%。1995年开通了14个分行联网业务。该项目获得1994年“广东省金融系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开发人员:谢大诚、杨刚、高国强、王宁全、丘东宜、朱锦壮、闻雁、陈建平等)

  1991年5月,工商银行总行组织在中山开发了IC卡“电子货币”应用,并批准了在广东省珠海市分行、中山市分行进行零售点终端POS系统的开发应用等“电子货币”的试点,拉开了工商银行新型电子化银行试点工程的序幕。(广东分行参加人员:丘东宜)

  工商银行总行于1993年2月在广东中山组织开发了牡丹卡综合业务网络处理系统,1994年1月在广东省中山分行完成开发,同年5月试运行,6月底正式投产。牡丹信用卡综合业务网络处理系统在充分保护现有软、硬件及人力资源的同时,利用先进的设计思想及网络技术将信用卡业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ATM、POS等各类金融终端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了包括信用卡传统业务、IC卡业务、代理业务、安全控管、事后监督、信息分析、客户自我服务等业务的综合处理,使异地卡在本地的ATM上取现、在POS上消费成为可能。(研发人员包括:杨刚、高国强、丘东宜)

  1995年末至1996年中,总行信息科技部、银行卡部与福建、广东、浙江分行在福建泉州分行集中半年研发了IC卡银行卡系统(ICBPCS),该系统采用C/S结构,C语言+Informix数据库实现,是当时国内屈指可数的引入IC芯片技术的银行卡业务系统,与其相继研发出的对私业务系统。系统在福建泉州市分行投入试运行,国内第一张牡丹智能卡试发成功。广东分行在1997年全省推广投产。(广东分行参加人员:丘东宜)

  四 办公自动化应用

  1994年1月~9月,广东分行组织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市辖联行对账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以COBOL语言为主要编程工具,实现了市辖往来对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并建立了市辖联行业务的监督管理机制。该项目获得1996年“广东省金融系统第二届科技进步奖”、“一九九六年中国工商银行科技成果奖”(开发人员:陈思坤、李四惠、黄翠虹、刘勇)。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省辖联行微机自动对账数据处理系统》,1990年12月~1991年5月广东分行组织研发,该系统基于AT/486 多用户微机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使用COBOL语言开发实现,实现省辖联行对账业务。(开发人员:李四惠、陈思坤)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储蓄业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1993年5月~10月,该系统基于MS-DOS和CCDOS2.13H操作系统环境下,采用FOXBASE数据库关系系统,满足全省储蓄信息统计、计划执行、完成情况统计需要,满足领导决策的需要。(开发人员:李四惠、谭赛、张英海)

  1993年7月~10月,1993年7月~10月广东分行组在广州顺德组织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信贷业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MS-DOS和CCDOS2.13H操作系统环境下,采用FOXBASE数据库关系系统,满足全省信贷业务需要(开发人员:李四惠、张英海、谭赛)

  1995年广州分行开始构建全行集中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MIS),实现全行各分支机构主要业务如储蓄、会计、信用卡、信贷、计划财务、资金管理等所有生产数据和管理数据的自动集成、自动统计、汇总分析、分级分权限查询等功能。

  第五节 专用机具建设

  1991年省计研所九一年生产点钞机1万5千台,捆钞机二千台,出纳记帐机一千七百多台,完成电子装配生产线和点钞机装配线各一条,巳投入生产,效益良好。

  1991年省计研所去年生产TD--5CR点钞机二万六千多台,DX1吸尘机八千台,KC--3捆钞机一千六百台,BW-1辨伪点钞机六百多台,TCR出纳记帐机四千七百台,总产值三千七百万元,利润四百八十万元。

  第六节 电子化建设成就

  一 整体建设成就

  1995年年底,全行巳装备中型计算机由6台(套)增长到14台(套),增长130%,小型机24台(套)增加到90台(套)、各类微机840台增加到3947台,增长370%,ATM有115台增长到556台,增长380%,装备POS 1847台。

  全行的电子化营业网点发展到2528个,其中储蓄前台1941个,会计对公网点587个。 其中三个大中型计算中心的联机网点达758个电子化营业点,提升370%,微机电子化网点1770个。

  网点覆盖率达到网点总数的85.5%。全行已有19城市和66个县实现柜台业务联网,占市、县总数的95%和85%,联机网点2122个,并五年前的313个增长5.8倍。

  16个市、9个县开通ATM网络系统,装备ATM 556台,发行信用卡28万张,为九千多个单位220万人代发工作,年代发工资57.65亿元。开展全辖ATM网络工程(INET),实现行内的ATM异地交易,通过广东国际金融网(GNET)与其他商业银行的ATM联网,实现跨行ATM取款。

  完成“全国电子汇兑系统”网络建设工作,由省行网络中心、十八个分行的网络分中心和157个经办行组成,并与总行、其他省市联网。

  广东分行广州、深圳、佛山三个大中型城市投产大型机系统后,整个银行的内部管理质量大大提高,储蓄实现通存通兑,方便工行客户,办理代发工资、代收邮电费、水费及电费等项目,使广东分行各项业务迅猛发展,存贷业务和代发工资业务不断增加,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96年佛山分行的IBM大机是全国地级市中上机网点最多,覆盖地域最广泛的网络系统。

  1996年在中小型机及微机的应用方面,全国共有150个中小城市建成了同城网络系统,广东除大机行外的十六个市及所有的县,都建成了区域性的同城网络系统,在电子化网点建设及电子化覆盖率方面,全国电子化网点总数为32000个,覆盖率为80%,广东电子化网点为3300个,覆盖率达到87.3%,在新型电子化金融服务方面,全国共装备ATM 4300台,POS 27000余台,广东共装备ATM 610台,POS 2500台,特别是1995年广东分行全面开通了全省ATM网络系统,是全国工行第一个将全省范围的ATM联网的行,并能与其它专业银行的ATM网络联网,可以说,我行从“八五”以来,电子化发展的四个主要方面即大机网络建设、小型机及微机网络建设、网点建设和覆盖率、新型电子化金融服务等均走在全国工行系统的前列。科技工作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我省工商银行“八五”以来各项业务的开拓和发展。

  二 分行建设成就

  湛江分行储蓄前后台的网点覆盖率达100%;全市五县四区共计172个储蓄所联网通存通兑,是省内微机行中规模最大的辖内联网网络;会计前台网点累计上机31个,业务量占98%;会计事后监督上机网点达到93%:出纳网点上机累计32个,覆盖率达到86%;210台POS安装在特约商户和储蓄所使用;17台ATM运转正常,其开通率和交易额居全省中上水平,机关各科室办公自动化用机基本上达到普及的程度。

  佛山分行从1984年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银行业务各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一个以佛山城区为中心连结周边四个城市的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1996年底全行上机网点498个(其中对公网点123个,储蓄网点375个),安装自动提款机128台,开通了销售终端系统(POS),电话银行服务系统和金融图文电话终端, 银企联网计算机终端,推出条码查询系统,银行密码支付系统,开设了自动补登折机等自助服务系统。佛山分行建成了工行系统内二级分行中最大规模的大型机联网系统。

  佛山分行多年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坚持科技兴行,向科技要效益,积极开发各种计算机银行业务。目前我行的储蓄业务有活期、定期、零存整取、活定两便和通知存款等,此外还开通了港币、美元外币储蓄业务爹人民币活期、港币活期实现全市通存通兑,对公会计业务有转帐,县辖往来:同城交换,电子汇兑等业务。

  1995年佛山分行加入全国大型计算机网络联网。1995年4月开始实施与深圳上海等城市联网计划,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五月实观全国八市联网。1996年10月加入总行全国储蓄业务联网,实现十六个大城市的计算机联网。此外还加入全省的自动提款机联网,跨市主机和联网全省ATM联网,为广大客户提供了便捷的异地服务,提高了佛山工行的信誉和服务质量。

  佛山分行除了大力开展各种计算机银行业务外,分行领导还指示要不断开发各种中间业务,争取将各种结算都集中到工商银行。经过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目前佛山分行开发出的代收代付业务有;代发工资,代收水费、电费、煤气费、邮电费,中小学学生学费杂费多应用POS系统,实现税金、养路费的征收。还实现了与佛山供电局主机联网处理电费代收业务,与税务局的Novell网络联网实观税款的实时划收。各种代收代付业务的开展既方便了广大客户,又极大地提高了工行的效益。

  从1994年开始利用国产或非IBM产品替代IBM设备。如选择性能价格比较高的Digtal 6395带磁条读写器存折打印机通过仿真成IBM 4746打印机逐步解决了IBM 4748无磁条读写打印机退役的大问题。在市区投入使用的100多台Digtal 6395存折打印机为国家节约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资金。

  为了佛山工行计算机事业的更大发展,使工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步在争取到总行和省行的支持后,分行决定引进新的IBM ES/9121-31l主机系统。4月决定引进,6月订货合同签字,当月设备抵达佛山,7月1日分行下达“三个月安装调试,10月投入运行”的战斗任务。经过全体科技人员的奋战,8月底安装调试完毕,9月2日正式投入生产运行。从选定机型、订货到安装调试,再到正式投产,仅用了5个月多些的时间完成投产。

  1996年底止,中山分行共有电子化网点524个,实现了对公前台,储蓄前后台电子化100%。

  三 主要应用系统

  小型机/微机系统

  IBM主机系统

  日立主机系统

  第七节 工作经验及科技队伍建设

  1993各行对科技部门坚持思想教育,抓好队伍管理,并在工作上,学习上和生活上关心科技干部,对在电子化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同志,给予充分的精神鼓励及适当的物质奖励。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调动了科技干部的积极性。保证了全行科技队伍相对稳定,并为银行电子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例如,在储蓄和会计两大系统的条例修改和借贷记帐法实施的过程中,业务需求最后确定离新系统的启用只剩下一个月和十天,要进行这样两个大系统的修改、优化及更换版本,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全行的科技干部,无论是大机行还是微机行的同志,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日夜加班,不计报酬,节假日不休息,最后几天还通宵奋战。终于使这项涉及全省二千多个储蓄所和办事处的工作,在一夜之间顺利完成数据移行和更换系统版本,没有出现因系统更换造成的问题,受到了省行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在科技管理工作方面,各级科技部门注意抓好机构建设和完善,积极引进和吸收人才,壮大科技队伍。据统计,在已实现联网的县级行中,约有70%以上的行建立了科技股,这对科技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湛江、阳江分行重视科技股的机构建设,在人员配备、技术培训等方面给科技股以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使科技股在系统的日常管理、维护和维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各行还注意深入基层网点,检查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抓好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强化内部监督机制,防止各类案件发生。1993年,全行没有发生技术责任事故

  1994年科技干部队伍继续发展壮大,为电子化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随着电子化的深入发展,技术开发和各种系统的维护工作越来越艰巨和繁重,广大科技干部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勇于攻克各种难关,在会计和储蓄两个系统的借贷记账法修改中,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较好完成了全省两千多个网点的数据移行和系统更换工作,体现了这支队伍技术好、能打硬仗,连续作战的作风。保证了新系统的正常运行。

  1994年广东工行科技会议

  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管理工作逐步正规化、制度化,截止1996年底,全行共有科技干部1154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3名,中级技术人员234名,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专业结构。

  

1995年广东省工商中小城市电脑系统技术研讨会

  “八五”以来,我行加强和改善科技管理工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项目开发立项审查、鉴定验收、评选奖励制度,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电子化应用水平。

  强化了设备管理,运行维修维护监督检查工作,根据电子化发展的情况,结合“三防一保”工作,重新编订了我行“计算机管理制度汇编”,促进和保障了电子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三章 系统转型、大机延伸

  第一节 电子化建设指导思想

  1996~2000年是广东科技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是广东工行电子化完成历史转折性阶段。

  总行“九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三大发展目标,在全辖所有城市分行实现全面电子化的综合目标,全面建成我行电子化网络体系,主要业务入网运作。

  根据总行这一规划,我行1997年“九五”时期电子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总行“大机延伸”的战略决策,全面建成全省的业务网络系统,在暂不具备延伸条件的地区采用小型机/服务器数据集中网络系统进行过渡。

  根据这一部署,“九五”时期我行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一)全面建成全行计算机网络,为维护和强化我行实行的垂直领导、统一核算、统一调度、分级经营管理的统一法人体制提供技术保证。首先要抓好省行计算中心的建设,再延伸到东莞、中山、江门。其余各市按总行下达给广东的计划分解书,在“九五”期间全部并入大机网络。

  其次要根据总行一级网(帧中继)的规划完成省行二级网的建设,用数字数据网(DDN)、公用分组交换网(X.25)和卫星通信技术等先进手段,优化全行计算机主干网络,增强网络功能,规范网络控管,实现省行与各市分行以及各市分行之间全面联网,达到指挥调度灵活,运转自如方便。

  (二)在暂时不具备条件实施“大机延伸”的市分行,采用小型机/服务器数据集中式网络,实现市辖联网,把数据集中到市分行,为逐步并入大网打下基础,先完成湛江分行的试点,年底推广应用到全省。

  (三)继续加快电子化基础建设,以市分行实现全面电子化综合目标为中心,使城区内电子化网点覆盖率达到95%,基本实现各种传统业务、新兴业务以及管理信息办公自动化的全方位计算机处理。

  (四)加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规范软件开发、维护制度。要按照“统一业务需求、统一软件平台、统一应用规范、统一用户界面”的原则,在全面向总行软件版本靠拢的前提下,根据我省的业务特点,通盘组织大中型机、小型机及微机的应用软件开发工作,使我行在实施总行“大机延伸”、“一网打尽”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实现平稳过渡,业务功能不但不会倒退,反而要有所发展,有所增强。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重点发展信用卡、灵通卡、代理收付、企业银行、自助服务电话银行等新兴中间业务的电子化,为实现全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10%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1998年开始,根据总行电子化方针的调整,全面开展大机延伸工作,建立全省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并逐步实现中心延伸工作,实现全省数据中心的全面整合。

  第二节 系统转型

  一 系统转型开展的必要性

  1997年开展的系统转型是在未具备大机延伸的分行完成小型机/服务器数据集中式网络系统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工作。

  这项工作是1997年科技工作重点,关系到我行能否顺利完成“九五”科技发展规划,实现“建设大网络,再造新优势”的目标。

  开展系统转型有两个原因,一是1996年使用的小型机微机网络系统是80年代末开发出来的数据分布式的系统,所采用的开发平台已经相对落后,不能适应银行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的发展。二是建设大机网络,实施延伸计划需要一个过程,全省十多个行逐步入网,大约需要二、三年甚至三、四年的时间,在这些行未完成大机延伸工作前,就会失去二、三年甚至三、四年的电子化发展和业务发展的机会。而且大机延伸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因此,必须开展大机延伸工作的同时,组织力量对微机行的系统进行改型,推出新系统。

  系统转型工作在机房建设、网络规划、设备选型和通迅线路的设计等方面是按“大机延伸”的要求,在新系统转型过程中,实现了数据及业务处理的分行集中,一旦延伸条件具备,马上就可以并入大网,可以节约二、三年的发展机会,又为延伸打下良好的基础,措施更为稳妥。

  但由于同时在大型机和小型机/服务务器两条战线同时开展电子化建设工作,面临艰巨的任务、担子更加沉重,在全省科技战线统一思想,认识延伸和改型二项工作的重要性,在全省科技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行领导、各业务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征服困难,一定能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取得胜利,为我行电子化发展开创美好的未来。

  在1997年~2000年广东分行电子化建设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也印证了1997年系统转型策略的正确性。

  二 系统转型的过程

  1 系统转型的实施情况

  系统转型系统建设工作是将原有的分布式对公、储蓄、信用卡系统转用全新的业务系统,并实现二级分行的机房、网络建设,实现联机业务应用、数据的集中。

  对公、储蓄业务应用系统可以使用小型机或UNIX 服务器。

  湛江、韶关、茂名确定采用思群(SEQUENCE)小型机系统,思群小型机采用当时最先进的UNIX系统分区、集中存储、主备切换技术,系统高效稳定,在一台小型机宕机的情况下,可快速自动切换到备机,实现系统无间断服务。

  UNIX服务器采用HP多CPU服务器集群、数据库集中存储、主备切换软件,提供服务器快速切换,实现系统无间断服务。

  全省二级分行在1997年起按高标准建立了分行中心机房。湛江、韶关、茂名三个分行按思群(SEQUENCE)小型机系统的小型机机房标准完成机房建设,肇庆、清远、阳江等分行按PC服务器标准完成机房建设。

  二级分行按最新的网络建设要求,采用CISCO 2216、2210路由器,搭建了二级分行全辖全新的TCP/IP网络,并支持SDLC/SNA 协议,满足储蓄、对公、信用卡业务,ATM通讯,办公自动化的要求。

  二级分行机房建设、网络建设满足了作为二级分行数据中心的需要,也满足了后续大机延伸、新一代业务系统未来10年的技术发展要求。

  2 系统转型试点工作的开展

  在系统转型过程中,湛江分行作为小型机系统试点分行、肇庆分行作为服务器系统试点分行,完成试点后,在其他二级分行全面开展系统转型工作。

  在系统转型过程中,湛江分行作为对公、储蓄、信用卡三大业务试点行。在湛江分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上半年省行集中三个开发组的力量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研制开发、小型机系统程序移植、验证工作。

  1997年4月份湛江分行信用卡新系统业务上机,投产基于UNIX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牡丹信用卡应用系统(ICBPCS 97版),完成了全部数据移植,ATM、POS切换工作。

  湛江分行8月份新储蓄系统业务开始系统投产,由于旧储蓄系统数据分布在各储蓄网点,需要逐个网点开展数据移植工作,晚上营业终了,安排数个网点开展数据移植工作,数据上送分行中心机房移入新系统数据库,同步开展网点新终端、前置系统安装,网络调试,业务验证工作,用近3个月, , 时间完成170个网点、120万帐户的移植投产,投产后小型机日均处理业务量超过2万笔,日终处理全部由分行中心机房完成,降低了网点的系统管理难度,全面支持二级分行的通存通兑,电子化、网络化达到100%。

  思群小型机

  9月份湛江分行会计新系统业务上机,完成旧系统数据到分行中心机房系统的数据集中。

  9月底实现了湛江分行小型机信用卡、储蓄、会计三大系统的分行数据、应用集中,建成了包括全辖所有网点的数据集中处理网络系统。

  湛江机房

  在储蓄转型过程中,省行组织对储蓄事后监督同步进行了修改,满足了系统转型后事后监督业务的要求。

  3 系统转型全面推广投产

  在湛江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信用卡系统率先在全省推广。 1997年6月份,省行组织了部分分行人员在惠州上机,采用边上机边培训,然后将参加上机人员分成三个组,分赴其它分行负责上机工作,使信用卡系统的推广速度大大加快,按计划完成了全省的上机计划。

  1997年10月份,省行在广州先后组织了储蓄前台、后督和会计前台和后督等系统的技术培训。在这一基础上,新储蓄系统于11月27日开始在肇庆开展服务器系统上机工作,并同时组织十余家分行技术、储蓄业务人员在肇庆分行开展实地投产培训工作。快速完成4个支行31个网点的投产,在12月15日完成肇庆分行全辖投产。

  后续茂名、韶关、清远、揭阳、惠州、梅州等行在12月上旬业务开展系统,省行科技处、湛江分行、肇庆分行等分行组成投产技术支持小组,支持这部分分行的储蓄系统投产工作。在1998年春节前9家二级分行完成储蓄系统转型投产工作。

  1998年6月又组织了云浮、河源、潮州3个分行的储蓄系统转型工作,并安排肇庆、惠州、梅州3个分行科技、储蓄部门安全骨干对口支持转型投产工作。

  1997年4月~1998年6月,13家二级分行完成了对公、储蓄、信用卡业务系统系统转型工作,投产基于UNIX、INFORMIX数据库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实现分行辖内全面通存通兑,实现储蓄灵通卡、信用卡ATM的取款和通兑,电子化率、应用网络化都达到了100%。

  4 系统转型全面顺利完成

  1997年开展的系统转型工作,1998年6月全面顺利完成,实现了13个分行的储蓄、对公、信用卡业务、数据的分行集中、系统转型、中心机房建设、分行骨干网络建设,完成超过1000个储蓄网点转型工作。在业务发展、系统建设、科技人员提升以及对未来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和非常积极的意义。

  广东分行二级分行的业务水平实现了全省的统一规范管理,并符合未来大机系统的管理规范,业务发展上得到了快速提升。操作上实现了菜单交易到交易代码操作,交易界面已经接近大机应用,为后续大机延伸业务做好准备;实现了新业务的快速上线,包括储蓄灵通卡实时发卡、国库券业务、银证转账业务等新业务的快速开展;提升了会计核算水平;数据集中、规范管理后,极大降低了业务风险、案防风险。

  系统建设上提前完成了大机延伸所需的机房、网络、网点设备建设,所有的设备都满足大机应用系统建设要求。储蓄、对公、信用卡在系统转型完成了分行数据集中,极大减少了大机延伸移植、投产所需的工作量和时间,而且在分行数据集中过程中实现了数据治理,规范了业务数据,解决了大机移植面临的数据规范的问题。系统转型的实施,提前完成了技术准备,使原有一个二级分行大机延伸需要数月的时间,变成可一天实现多家二级分行的全部投产。系统转型中统一了中间业务开发平台和模式,完成了银证转账、行政收费、代理公用事业收费等多种业务开发,并成为未来广东分行中间业务应用的基础。

  科技人员在系统转型中,全面提升了技术水平,掌握了新的网络技术、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实现了二级分行中心机房管理的全面提升,为后续大机延伸、新一代业务系统的投产、我行生产运营水平的提升打好了良好基础。

  系统转型的成功完成,对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包括机房、网络环境、设备环境、人员技术水平,是我行能在很短时间内全面完成大机延伸工作。

  在系统转型工作中,省行三个开发组、各二级分行科技、业务部门的同志为该系统转型投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微机转型工作中,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如省行开发组、湛江、肇庆分行以及各分行抽调上来协助上机的同志,这些同志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呕心沥血,克服了家庭和个人的各种困难,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参与系统转型的技术、业务人员包括:

  省行:钟建仪、黄循富、李四惠、潘宝棉、林爱生、杨刚、丘东宜、陈建平、卢英喆、高希成、高国强、刘显君、吴峰、朱俊红、方朝萍、袁铭华、张衡锋等

  二级分行:陈红凡、陈泽光、刘幼彪、詹滋瑜、刘文涛、黄建平、黄学川、胡清华、张学斌、刘俊辉、黎少波、李加亮、黄巧波、张伟军、朱文胜、吴远辉、黄才胜、曾雪玲、李耀桓、梁锐、黄志明、李海明、钟小山、李云海、彭宇斌、李文彦、钟振雄、黄显忠、黄平、谭小敏、, , , , 吴长青、罗惠华、张翠娟、关芝霞、孙礼文、谢永林、陈灿元、詹灵、周伟军、陈惠生、廖斌、胡伟锋、范志炳、薛钦泉、林凯兴、柴元华、列俊崇、刘雪生、余卓然、梁晓敏、黎永忠、王树海、区纲、梁天机、陈劲东、钟建杨、梁键、林雄心、赖梅、李展、胡聪敏、梁伟、吕洪伟、杨若莲、梁卫东、柯丽萍、黄昌业、柯云智、陈全胜、朱恒、龙建平、廖远州、古文宇、邬闯、刘斌、李伟、阮泽明、张翼、黄飚、李志、叶郁、谭永康、张宗成、叶成林、章穗、钟润群、谢锡垣、黎祖仁、陈翠梅、黄运丰、梁艳红、何劬、蔡志刚、许子兵、陈浩鲲、陈昆堂、胡洪、欧阳云明、唐立松、陈桂强、蓝海良、金燕玲、曾令春、胡展彬、郑礼辉、孙典卫、林红彬、魏军芳、黎葱、黄海川、彭忠诚、林福海等。

  二级分行业务人员:李军斌、陈桂毅、陈锡洪、黃玉冰、陈腾、吴长华、潘艺、卢兰香、付日娥、刘洪龙、王标英、赵向宁、严冬青、江浩、林秋强、余红娣、陈素碧、曾少卿、冯美容、卢祝华、张秀平、张群、李丹梅、杨建容等。

  上图:广东分行张衢(左四)行长视察茂名分行机房,时任科技科长廖远州(左五)介绍信息系统

  第三节 大机延伸

  1 大机延伸的重要性

  广东分行金融电子化应用系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严峻的挑战,经过认真的反思和多方考察,广东分行清醒地认识到我行电子化应用系统的现状己不适应目前金融竞争的形势需要,要保住我行的市场份额,必须向客户提供基于大网络上的大服务,必须拥有更高的技术手段和明显长久的技术优势。

  在总行“九五”科技规划的精神指导下,广东分行按照总行“一网打尽”的战略部署,制定了1997年进行全面系统转型的工作重点,于1997年初着手筹建以IBM ES/9000大型计算机为中心的数据集中处理网络系统。

  2 大机延伸的主要措施

  大机的中心建设和延伸工程技术新,问题多,特别是作为第八批行的我省难度更大,时间更紧。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广东分行科技处重点采用了几项措施:

  (1)抓队伍建设

  由于省行初次上IBM大型机系统,人力不足,技术水平起点低。1996年8月,招收了23名应届本科生、硕士生,重新调整队伍结构,组成了以新人为主,以几个熟悉业务的技术骨干为核心的IBM队伍,发挥年青人精力充沛、专业基础扎实的优势,同时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要求。

  (2)抓技术培训

  对于这支新队伍,和面对的新技术,我们把技术培训作为最基础的工作来抓。利用我省四个IBM行的技术优势,委托他们对省行的队伍进行为时9个月的技术培训及就地实习。向大家明确不能什么都依赖技术支援行,支援行只负责修改应用、安装及测试,上点要自己干。在这种压力下,刻苦学习,取得较大的收获。

  (3)抓协调工作

  大机延伸工程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与业务部门的协调工作,共同制定计划安排,研究业务需求,解决应用系统与业务作法之间的矛盾,并根据我行的业务特点对总行的应用系统进行了优化改造。

  (4)抓方案论证和模拟调试

  为保证上机的成功,在制定工程方案时,分别对省内大机行进行了考察,学习和借鉴大机上机经验。根据大机延伸的特点及我省通讯条件以及我省今后业务发展的特殊要求,处领导和总工程师多次组织工程方案的研讨,反复研究,目标是为减少风险和隐患,此外我们协同支援行和外援公司联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模拟测试,特别对IBM 3746-950通信控制器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监测。

  (5)抓应用系统的修改、完善

  根据我省的业务特点,我们力求在上大机过程中保证业务的延续。为此我们在支援行及外援公司的支持下、在IBM主机侧及仿真终端侧增加、修改了部分功能。如储蓄的存本取息、定活两便、不定额零整业务处理,并根据大机延伸的特点,增加了储蓄及会计的事后监督数据返传,报表返传分行集中打印的功能。从而保证了延伸行的业务平滑过渡,消除了延伸行对大机业务功能方面的顾虑,合力投入延伸工程工作。

  3 1997年大机延伸工作

  1997年,科技部全体员工上下一心,团结奋斗,在支援行和外援公司的协助下,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中心的基建及机房装修、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省行IBM ES/9000系统于1997年5月份完成硬件安装和软件系统安装。

  大机延伸使用的网络通讯控制器IBM 3746-950是IBM的新产品,存在一些技术问题,致使原定的业务上机计划不得不推迟。

  省行集中力量,根据我省的业务需求和原微机系统的实际应用状况,对IBM应用系统进行修改和优化,增加了许多业务种类和功能,在支援行深圳、佛山分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东莞、中山分行的配合下,较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经过测试,已符合业务上机的要求。

  为了保障系统投产后网络通信畅通,省行主机对中山、东莞分行分别开通了三条通讯链路(DDN、帧中继、卫星),并顺利通过了在东莞分行进行的模拟压力测试。

  广东分行科技处按计划完成了各类人员技术培训、设备安装、系统调试、延伸试点和投产的各项工作。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会计系统1997年11月16日晚正式在中山分行石岐支行营业部进行数据移行, 17日正式对外投产。

  储蓄系统于12月1日在东莞分行茶山办事处投产,并对外正式营业

  1997年年底实现东莞、中山两个分行储蓄、对公业务系统的大机上点。

  4 1998年对公业务大机延伸完成

  1998年广东省省行、二级分行科技部门、业务部门完成了全省十六个二级分行会计业务的大机延伸任务,完成东莞、中山分行储蓄业务的大机延伸,东莞、中山分行信用卡、ATM、POS的大机延伸任务。省行计算中心大型机联机网点总数达898个,其中会计营业网点478个,储蓄营业点420个,联网的ATM 106台、POS 590台。

  东莞分行中心机房

  1998年末省行中心大型机系统日均处理业务29万笔。系统正式投产以来,运行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实现了大机延伸,集中了各种业务数椐,提高了通通兑的速度和质量,加快了银行的资金周转速度,促进了中间业务的行的业务竞争实力。同时为会计制度改革、实现商业银化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1998年广东分行大机延伸项目获1999年“科技进步推动项目”一等奖,钟建仪同志获得“科技进步推动个人”一等奖。

  5 1999年个人业务大机延伸完成

  1999年广东省科技工作的重点是储蓄业务的大机延伸工程。在全省科技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行领导的重视和有关业务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克服了大机延伸工作中的网络复杂、业务量的大、中间业务发展快的客观原因,在人员少、时间紧的情况下,充分做好延伸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数椐移行安全进行。

  储蓄业务大机延伸不但涉及到储蓄前台、信用卡、ATM、POS等业务,而且还由于广东地处沿海经济发展地区,各地市的中间业务品种多、发展很快,增加了储蓄业务大机延伸工作量和技术难度.

  由于前期开展了系统转型,各分行储蓄系统已经实现了分行数据集中,数据已经进行了规范,二级分行为单位的集中移植和大机延伸实现了可能,可以在短期内完成全省二级分行大机延伸。

  但由于各分行原有的中间业务系统不一,为了确保原有的中间业务平稳过渡,省行集中对有关的应用系统进行了改造和修改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延伸采取的措施包括:

  1、制定了储蓄业务大机延伸进度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2、保证数椐移行安全进行,完成多次移行测试工作。做好延伸前的业务培训工作

  3、为了确保原有的中间业务平稳过渡,对有关的应用系统进行了改造和修改优化

  上半年,开展江门、云浮、汕尾、河源、阳江五个分行的储蓄、信用卡、ATM、POS系统的大机延伸任务,新投产345个储蓄网点,64台ATM,330台POS延伸进网。

  1999年上半年累计完成了7个二级分行投产;延伸储蓄网点786个,完成计划的53.49%;延伸ATM 233台,完成计划的75%;延伸POS 1848台,完成计划的75%。

  参加梅州分行大机延伸的科技、业务人员:杨刚、范志炳、黄显忠、廖兵、朱俊红、江杰、吴峰、卢英喆、王穗平、杨建荣等

  下半年完成剩余9个分行的迁移投产工作。1999年12月10日最后一个延伸城市茂名分行的所有储蓄、信用卡、ATM、POS接入IBM-R26大机网络系统。

  6 大机延伸工作全面完成

  1999年12月全省大机延伸全面完成,完成延伸网点1944个,其中会计营业网点478个、1466个储蓄网点,以及324台ATM、2431台POS的大机延伸任务。

  大机延伸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困难,由于对大机的性能特点、技术特点了解不多,对解决大机系统方面的技术问题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给全省业务数据集中,实现大机延伸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3746-950的技术问题给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困扰,大大拖延了整个工程进度,而且在较长的一段的时间内对全省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了较大的影响。

  大机延伸的全面完成,是全省科技人员共同努力下完成的。

  在1997年大机延伸初期,按照大机延伸的分行,主要是省行科技大机系统、应用部门、东莞、中山、江门分行科技人员参与大机延伸工作。

  1998年13家已经完成系统转型的二级分行开展大机延伸工作,全省科技人员、业务人员全面参与大机延伸工作,确保了工程全面完成。在1997年以来全省科技在机房、网络、网点设备建设、人员技术提升的投入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新一代业务系统的投产、我行生产运营水平的提升打好了良好基础。

  1999年科技会议,左起:钟建仪、邢志盈、钟奕业

  李海燕、叶郁、梁礼方、萧伟坚、梁天机

  参加延伸的二级分行对延伸工作非常重视,湛江分行把实现大机延伸当作加入全省网络系统,开拓中间业务,增强竞争能力,提高本行电子化应用水平的大事来抓。该行网点多、业务量大,既要不影响网点正常营业,又要在一夜之间完成数据移行、网络设备和系统切换,困难多、难度大。他们从设备、网络、人员等方面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和组织准备,和省行的同志一起,使整个延伸工作按计划顺利完成。

  大机延伸完成后,省行将抓好计算中心的安全管理,确保运行安全是当前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全身科技部门强化和完善了大机中心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相应在省行和各二级分行组建了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和设立了相关的安全管理机构。汕头分行克服了分行机关大楼装修等不利条件,对原有不安全因素进行整改,使大机系统全年安全运行。同时,我们还在电子子化建设资金方面为加强大机中心管理提供必要保障。

  同期配套建立生产安全运行检查制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树立典型,提高二级分行生产安全管理水平。

  1999年下半年,省行科技部门组织力量对肇庆、云浮、茂名、汕头、惠州、中山等行生产运行系统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检查。在检查中,对部分行不重视安全生产,认为大机延伸后,安全生产的责任在省行,存在疏于管理的现象进行批评和教育。对在生产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分行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和推广。

  例如,茂名分行技术保障科的同志在大机延伸后,把各项工作的重点放在配合省行中心机房,保障本行生产系统安全运行。因此,他们围绕怎样才能保安全、保运行,提高科技干部和业务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安全意识,形成一个“讲安全、讲管理” 的良好风气。重点加强对分行中心机房、前置机机房和营业网点终端设备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中山分行在资金紧张情况下,争取省行帮助解决部分资金,本行想方设法筹集部分资金,根据业务需要,将营业网点生产运行第一线使用年根较长、比较落后的终端设备更新了百分之七十,既保证了生产运行的安全,又树立了工商银行良好形象。我们及时向全省推广了茂名、中山分行的做法和经验,从而促进各二级分行的生产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

  建立和健全技术安全工作管理体系。在抓好大机中心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还重点抓好全省分行技术安全工作。根椐总行的部署和安排,结合我省电子化己基本实现网络化,技术安全工作己成为当前科技管理中的重点。大机延伸完成后,全省科技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提高对技术安全工作的认识,健全技术安全管理体系。根椐总行的要求,成立了省行及二级分行计算机系统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全行计算机系安全管理工作。要求省行及二级分行配备专人专职或兼职负责技术安全工作,从组织上健全技术安全管理机构。

  2、认真研究目前我行大机延伸工程中网络应用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查找隐患。并针对相关情况,在试点行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优化我行现行的三级网络,在提高网络效率和访问安全性能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与大机延伸的技术、业务人员包括:

  省行科技部:钟建仪、梁礼方、黄循富、李四惠、潘宝棉、林爱生、黄大光、杨世明、陈毅智、黄勇坚、陈毅智、罗立为 、林 靖、张宇鸿、张志群、余 晴、张志群、马小龙、黄剑辉、潘自立、杨 桢、郑常奇、黄攀锋、王穗平、冯伟君、江 杰、闻雁、钟水桃、马笑愉、谢沛文、杨刚、丘东宜、陈建平、卢英喆、高希成、高国强、吴峰、朱俊红、方朝萍、袁铭华、张衡锋、马忠民等。

  二级分行:赵智谋、肖伟坚、邓玉芝、黄冬青、陶剑峰、黄继平、谭和合、侯景春、曹军、王光石、刘少贞、官宇、何绍波、曾庆传、李海燕、李海燕、黄红斌、朱锦壮、邓建辉、梁业军、雷光明、李海滨、叶绍文、林丽明、潘永晖、许文韬、梁坚淦、谢兰生、赵汝帮、万代伦、黄尧辉、吴长成、施威、谢海燕、梁建华、张良、潘建民、余武卫、赵可立、黄永斌、朱亦农、甘为民、黎相球、贾京爱、司徒仕杰、郭继发、朱郁斌、黄海强、梁勇、黄国杰、陈红凡、陈泽光、刘幼彪、詹滋瑜、刘文涛、黄建平、黄学川、胡清华、张学斌、刘俊辉、黎少波、李加亮、黄巧波、张伟军、朱文胜、吴远辉、黄才胜、曾雪玲、李耀桓、梁锐、黄志明、李海明、钟小山、李云海、彭宇斌、李文彦、钟振雄、黄显忠、黄平、谭小敏、吴长青、罗惠华、张翠娟、关芝霞、孙礼文、谢永林、陈灿元、詹灵、周伟军、陈惠生、廖斌、胡伟锋、范志炳、薛钦泉、林凯兴、柴元华、列俊崇、刘雪生、余卓然、梁晓敏、黎永忠、王树海、区纲、梁天机、陈劲东、钟建杨、梁键、林雄心、赖梅、李展、胡聪敏、梁伟、吕洪伟、杨若莲、梁卫东、柯丽萍、黄昌业、柯云智、陈全胜、朱恒、龙建平、廖远州、古文宇、邬闯、刘斌、李伟、阮泽明、张翼、黄飚、李志、叶郁、谭永康、张宗成、叶成林、章穗、钟润群、谢锡垣、黎祖仁、陈翠梅、黄运丰、梁艳红、何劬、蔡志刚、许子兵、陈浩鲲、陈昆堂、胡洪、欧阳云明、唐立松、陈桂强、蓝海良、金燕玲、曾令春、胡展彬、郑礼辉、孙典卫、林红彬、魏军芳、黎葱、黄海川、彭忠诚、林福海等,

  二级分行业务人员:李军斌、陈桂毅、陈锡洪、黃玉冰、陈腾、吴长华、潘艺、卢兰香、付日娥、刘洪龙、王标英、赵向宁、严冬青、江浩、林秋强、余红娣、陈素碧、曾少卿、冯美容、卢祝华、张秀平、张群、李丹梅、杨建容等。

  第四节 计算机2000年问题

  根据总行及省行关于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的工程计划要求和具体部署,计算机“2000年问题”工程1999年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

  1999年广东分行结合该项工程已完成的进度及存在的问题,详细制定了全面、安全、准确和彻底解决“2000年问题”的工程计划,并按期完成了各阶段任务。

  (一)完成了省行本部各处室、营业部及辖属机构,各二级分行及辖属机构的“2000年问题”工程剩余工作量的调查摸底及情况汇总。针对剩余的工作量及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及硬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改造。

  (二)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全行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应用系

  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完成了各种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系统的硬件设备的全面技术改造。

  (三)组织有关人员对各种计算机系统及相关设备进行全面检测。先后多次对各类生产设备、系统及各业务应用软件就各敏感日期进行测试,并于过渡前完全就绪。

  (四)按人民银行、总行的要求组织了2000年工程三次停业测试,全省五个大机系统、2992个网点共15812人次对204,735个业务案例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我行的生产系统可正常进入和过渡到2000年。

  同时,为了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确保停业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运行二部组织了广州电视台、羊城晚报等新闻界对第一次停业测试的采访及报道工作,省行钟奕业总工程师还就银行第一次停业测试发表了电视讲话。

  1、第一次停业测试情况

  从1999年6月19日12时到6月20日12时,按照总行要求,我行大机生产系统及所带的对公、储蓄、信用卡共1923个营业网点、各种类型的ATM、POS进行了测试,参加测试共10346人,测试的案例总数为161183个,测试结果正常。

  2、第二次停业测试情况

  从1999年7月17日中午12时到1999年7月18日中午12时,组织我行大机生产系统所带的230个营业网点、共2344人参加了测试,测试案例26451例,测试结果正常。

  3、第三次停业测试情况

  从9月18日中午12时到9月19日中午12时,按照总行要求,我行组织对公、储蓄、信用卡营业网点839个及各种类型的ATM、POS、共3122人参加了测试,测试案例16101个,测试结果正常。

  (五)充分作好应急准备工作

  根据总行要求,我们组织了有关业务处室和技术骨干详细讨论了总行的计算机2000年过渡安排及应急方案,

  左起:吴洪富 李旭风 吴绵顺 邢志盈 张衢

  根据总行要求,广东分行技术保障处组织了有关业务处室和技术骨干详细讨论了总行的计算机2000年过渡安排及应急方案,并在参照总行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我行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并于11月13日进行应急方案预演。

  12月30日、12月31日和2000年1月1日,是“2000年” 问题的关键过渡期,为了确保“平稳过渡”和顺利完成省行营业部及各二级分行储蓄、会计、信用卡的年终结算,在省行张行长、邢副行长、黄副行长和钟奕业总工程师的直接领导和现场指挥下,全省近千名科技干部和各级行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同志坚守在第一线,连续奋战了两天三夜,终于确保了全行所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平稳过渡2000年,顺利完成省行营业部、及各二级分行储蓄、会计、信用卡的年终结算。

  第五节 科技机构合并及省行计算中心整合

  一 机构合并

  广东分行的电子化建设,从八十年代起步算起,经历了“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电子化“这几个阶段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金融机构改革浪潮中,在省市行政机构合并的形势下,原有的省市科技机构分设,五个大机中心并存的局面,已不适应新的金融形势发展。

  为此,分行党委决定,将省市的科技部门也合并到一起,希望能更好地调动有限的资源、人力,紧密围绕全省豹中心工作,博取两家所长,发挥1+1>2的效果。

  在1999年6月份完成广东省行、广东分行营业部两个科技机构合并。合并后,新成立的省行技术保障处按照总行、省行的部署,顺利完成了大量的科技任务。一些以前由于体制问题难以解决的项目,如全省通兑等,也由于合并而得以完成,实现了班子团结、人心安定、系统稳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 省行数据中心整合

  2000年,广东分行实施全省数据中心整合工程,省行搭建了以IBM R26大型计算机为主机的核心系统。

  2000年1月23日广东分行ES9000主机16家二级分行的数据完成迁移到广州市工业园建工路大楼 IBM R26,迁移营业网点1945个,其中含对公656个,储蓄1380个。

  第六节 二级分行大机中心建设及中心延伸工作

  一 分行大机中心建设

  汕头分行1995年5月IBM ES/9000中型机第一个对公网点投产,8月IBM ES/9000中型机第一个储蓄网点投产。1997年底完成56个对公网点和53个储蓄网点的上机工作。1997年投产《实时电子汇兑》系统。1998年3月5日完成牡丹卡、POS、ATM业务上IBM主机,1998年中期全辖投产IBM ES/9000中型机储蓄应用,实现全辖个人储蓄通存通兑。

  1998年汕头分行IBM ES/9000中型机投产“储蓄牡丹灵通卡实时发卡系统”、实现“储蓄柜员制”、投产“券银通”业务、代理“中联通”收费。

  1999年5月3日汕头分行完成新一代的《资金汇划系统》上机工作,1999年投产信贷台帐管理系统、网络防病毒系统。1999年IBM ES/9000中型机实现“全国工行100城市储蓄通存通兑”,投产“教育储蓄系统”。解决“2000年问题”。1999年11月1日投产储蓄“利息税”版本。2000年3月实现全省储蓄通存通兑、投产“国库券业务处理系统”。2000年4月1日实现“储蓄实名制”。

  1996年4月1日杭州、哈尔滨、长春投产大中型机异地通存通兑系统后,根据总行《“大机储蓄异地通兑系统”扩大试投产工程会议》纪要,10月22日,广东深圳、佛山、珠海分行参加全国八城市大型机储蓄异地通兑业务联网业务,8个城市通兑业务迁移成功后,总行安排其它8个城市直接接入该系统,实现16城市储蓄异地通兑。

  1998年广东珠海分行、1999年5月3日汕头分行分别投产了“资金汇划清算系统”,实现了系统内跨地区业务实时清算。

  广东分行佛山、珠海、汕头三个大中型城市投产大型机系统后,整个银行的内部管理质量大大提高,储蓄实现通存通兑,方便工行客户,办理代发工资、代收邮电费、水费及电费等项目,使广东分行各项业务迅猛发展,存贷业务和代发工资业务不断增加,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 中心延伸工作

  从2000年第二季度开始,在IBM系统的运行状态有了较大的改良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汕头、佛山、珠海三个分行的大机中心切换到省行中心的工作,其中包括:

  (一)三个城市行的网络改造,以便适应延伸及新一代的应厨。

  (二)落实了三个城市的业务做法,特别是中间业务做法与目前省行做法的差异、对策。

  (三)落实三个城巾的切换方案,特别是佛山分行,他们上机时间长、网点多、业务量大。并有南海、顺德两个准二级分行。

  珠海分行2000年4月首先完成中心延伸工作;2000年8月26日,汕头分行顺利完成延伸;佛山分行在9月完成中心延伸工作。

  完成迁移后,广东分行实现全部二级分行的数据、应用集中在省行 IBM R26主机,二级分行前台应用实现了全省统一。

  第七节 广州日立系统建设

  随着工行各项业务的飞跃发展,广州分行M-660系统已处于超负荷运作。为了保证广州分行数百个营业网点的正常运作、数千亿资金的安全,广州工行引进超大型电子计算机--日立MP-5800系统。它作为当时工商银行最大的综合联机系统之一,负责处理广州工行的所有网点的所有柜台业务,还联接了人行EFT网、广东金融网、广东工行网、香港汇丰银行ATM网等网络,并实现了24小时不停机运行服务,为广州市800多个网点、1100多万个分户的业务经营,以及1281亿存款资金和732亿贷款资金的安全运作提供了系统安全运作的保证,为工行各项业务的发展和信誉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州分行科技人员负责MP-5800系统工程的建成,自主完成将M-660上的大型银行综合联机系统移植至MP-5800系统上。1997年3月18日与日立公司完成设备引进合同的签约工作;3月~6月底完成东郊新电子大楼、机房装修工作;6月底~7月中旬完成大楼的辅助设备安装,包括空调系统、防火系统、配电房设备、发电系统、监控系统等;7月22日开始安装MP-5800主机设备,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MP-5800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后续完成MP-5800系统联机环境生成、各子系统的环境生成、以及M-660向MP-5800移行所需准备、整理、修改的数据库、内存表、程序、作业控制语言、环境、工作文件和拷贝等。11月8、15日分别成功进行了两次MP-5800系统切换的测试。

  11月22日MP-5800系统正式上线,实现了10万个企事业单位帐户、1千多万个储蓄帐户的数据资料一次移行成功,标志着MP-5800系统的成功切换,联机正常对外服务。

  MP-5800超大型综合联机系统投产运行后,广州工行科技部门继续通过对大型银行综合联机系统的不断完善、发展功能,发挥其优势,大力促进了不少新业务的发展,并使工行自办网点和业务全面实现电子化,为工行的业务稳步发展做了新贡献,实现“九五”期间我行联机服务高效化、电子化的综合目标。

  1998年,按照全行联行体制改革“三统一、四集中”的精神部署,广州分行作为日立机版本开发的牵头行,在武行、南京工行的协助下,完成了全国实时资金清算系统日立机版本系统的开发,正式完成了日立主机与IBM主机的网络连接和应用系统的连接工作,确保全国联行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实时资金清算系统的投产作出贡献。

  5月30日工行广州分行的MP-5800大机的储蓄子系统和信用卡子系统率先在全国工行实现真正的24小时联机运行,广州市任一台ATM、自助存款机、自助缴费机、自助打簿机、POS、电话银行等设备可以24小时不停顿地为储户服务。

  1998年广州分行完成了储蓄、信用卡、国际业务的大机集中式事后监督系统开发及投入使用,为配合会计资料缩微系统的投产打下数据基础。

  广州分行以电子化服务优势和网点优势,成为被上海证券交易中心指定为广东唯一的代理银行,开发了“上交所证券资金清算”项目,全面代理全省各证券公司的资金清算服务,并在我行电话银行新增保证金转账服务系统,巩固我行代理证券资金清算的地位.

  工行广州分行作为总行信贷台帐系统的试点城市行,完成信贷台帐系统的建设及推广应用,全行信贷部门实现了信贷业务电子化、网络化。为了方便客户,推出了开户即可同时开卡的服务,凡到我行开户的储户在领取存折同时,可即时“量身订做”一张与其帐户相同的牡丹灵通卡,大力推广了牡丹灵通卡应用。同时,大力推广自助收费机、自动存款机、多功能多媒体打簿机等自助设备,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自助银行服务。

  此外,积极拓展工行广州分行的信息系统,成功开发我行的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联机业务的数据形成业务数据分析网页,作为内部资讯网页提供给行内有关领导及时查询以各种图形、数据显示的联机业务数据、各类分析图表和内外部信息资讯,初步建立起我行办公自动化的网络架构。

  MP-5800系统主要参与建设人员:钟奕业、梁礼方、何山度、李旭风、黄集平、吴绵顺、吴能斌、黄勋、黄冬梅、廖蔚风、方汉章、丘嘉宜、朱建华、李根源、苏恒、陈宙基、刘家桦、何穗瑜、黄肇敏、蔡嘉、黎秀青、黄翔逸、徐辉勇、孙望粤、何阳、李志刚、胡子逊、黄海瑛、张思健、黎明照、萧海涛、冯志远、曾晖、梁少敏、阮东等。

  第八节 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1997年全行启动全行管理信息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九七年完成全行电子邮件系统的推广工作, 建立我行的INTRANET,建立全行“信贷管理台帐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

  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协调”的前提下,集中开发与分块共建相结合,需求驱动、合理分工,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

  开展网络基础建设,在1997年8月底前,建成广东分行与总行一级分行局域网。在1997年底,建成全辖二级分行局域网,并实现与通讯子网的连接,全辖投产Lotus Notes电子邮件系统,

  总行统一组织“会计核算数据采集综合分析系统”、“信贷管理台帐系统”等基础数据信息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工作,我行派员参加相关系统开发工作。

  1997年总行完成全行电子邮件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设计。广东分行1997年开始投产第一代办公自动化邮件系统Lotus Notes。1997年7月开通与总行的电子邮件系统,12月完成全辖电子邮件系统的的投产。

  省行科技部参加全省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人员包括:李四惠、刘 勇、朱硕原、王榕、陈芳、徐海燕等

  2000年,广东分行完成电子邮件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投产工作,建成系统内最大的NOTES邮件系统,并以此为平台开发了内部管理的办公系统和审批系统,以及各类为内部管理、业务服务的各类栏目、园地,实现了各种信息、意见和经验的共享。2003年完成全省NOTES系统整合,全省用户近1.2万名,日均邮件约15万封。

  第九节 应用软件开发

  一 前台系统

  1、对公、储蓄、信用卡系统

  系统转型期间,为13个二级分行开发维护对公、储蓄、信用卡应用软件系统,并开发了教育储蓄业务,开发了行政事业收费、银证转帐、代缴费、代发工资等一系列中间业务应用,开发了电话银行系统。

  大机延伸全面开展后,全省前台联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方向就全面转向对公、储蓄、信用卡主机应用软件系统、仿真系统、中间业务应用的开发上来。

  完成了主机应用广东分行业务的适应性修改,增加了凭证管理、国库券业务等功能。在1999年6月1日完成教育储蓄业务的开发和投产,开发定期一本通业务。

  1999年总行资金汇划系统按计划顺利投产,运行良好。资金汇划系统投产是九九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工程,它关系到全行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总行的统一部署下,在省行资金汇划系统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和各级会计部门密切配合下,该工程于二月底开始启动,并按计划顺利进行。完成了全省八百多个经办行资金汇划系统上程所需的各种设备的选型、配置、购置、安装和调试工作。完成了省行到总行,省行到二级分行,二级分行到各经办行的网络建设。特别是完成了省内异机型行和各大机行之间网络建设。完成了省行营业部日立机资金汇划系统版本的开发。完成了工行资金汇划系统应用软件的优化修改工作。

  根椐总行的统一部署,先后六次参加总行组织的全国资金汇划系统模拟测试,并取得成功。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还组织了两次全省资金汇划系统的模拟测试。4,在五月底组织了资金汇划系统投产的演习,在成功的基础上,完成了全省各经办行的数椐移行、系统最终联调等多项工作,于五月三十一日正式投入使用。运行良好。1999年总行资金汇划系统按计划顺利投产,运行良好。资金汇划系统投产是九九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工程,它关系到全行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成了省行营业部上总行“网上银行”系统的工作。研制开发了日立机相应的联机程序和批量程序,对系统的网关程序进行了修改。目前该系统已在12月15日正式投产。2000年2月1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工商银行网上银行系统在广州正式开通,系统具有查询、挂失、转帐、金融信息等多项功能。

  完成了光盘报表系统的开发和试点工作,该系统的开发成功,标志着今后将可大量减少留存数椐资料的纸张和方便查询。

  为了配合我行接管信用社储蓄业务的工作,完成了各分行准备工作和相关设备的购置和分发,这项工作已在各分行陆续展开,顺利进行。

  完成了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在全省的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该系统预留有与大机储蓄系统接口,佛山分行已使用省行住房公积金系统并完成与大机储蓄系统连接,客户可通过电话银行等查询本人住房公积金情况。

  完成了出纳管理系统在全省的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东莞分行用服务器版本完成了出纳管理系统(出纳中心库管理)的应用推广工作,己在四个出纳部门使用。(前置机与会计系统前置机共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1999年8月,广东分行启用客户服务中心及电话银行系统特服号码“95588”。2000年全省电话银行中心建立。

  1997年~2001年多次组织完成储蓄事后监督系统的完善修改,支持转型后的储蓄系统、大机储蓄系统,1999年~2000年完成储蓄事后监督系统新版本开发工作,开发投产了INFORMIX版本的储蓄事后监督系统,采用系统监督和人工抽检模式,满足大型机储蓄系统的业务发展要求。(开发人员:王树海、郭锡超、梁沪光、吴峰等)

  1997年3月13日,广州市分行建成广州市首家自助银行(广州市江南中办事处)并开通使用,陈开枝副市长亲临祝贺并致辞。下半年又投入四间自助银行使用,并同时推出电话银行热线电话服务。

  1997年,广东省工行参加广东银联,在ATM和POS业务方面实现了不同银行之间跨行业务与资金清算系统的电子结算。

  1999年完成了房贷按揭系统在全省的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

  2、中间业务应用开发

  开展中间业务应用系统的软件开发。

  为了配合省行提出的经营战略方针,促进我行业务的发展,我们加大了中间业务系统的开发力度和投资力度。今年全行中间业务有较大幅度的发展,为客户提供了优质服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了工商银行的竞争实力。

  完成了肇庆、揭阳、潮州、云浮、韶关、清远、东莞等行行政事业收费、银证转帐、代缴费、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系统的研制开发,共十三项业务项目。

  完成了省行营业部一系列中间业务项目的研制开发,如社保中心代发养老金业务系统、广州市路桥“一卡通”电子收费系统、电信“缴费易”转帐交费系统等。

  省行营业部利用大机优势开发的中间业务涉及广州市的水电、交通、税务、行政性收费、证券、购物、保险、学费、住房租金、排污、煤气、代理物业管理等各个领域,中间业务占业务总量的比例稳步上升。在小广东,中山、肇庆、韶关、潮州、东莞、江门、茂名、揭阳等行中间业务的种类和业务量在当地同业占比中居前列。

  3、省行营业部应用开发工作

  完成了省行营业部集中式事后监督系统的开发,完成了营业部结算中心、缩微中心的设备配置和安装。

  完成了省行营业部国际结算系统与IBM大机系统的连接工作。完成省行营业部国库券发行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

  二 办公自动化应用

  1996年广东省行推出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的《中国工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该系统设计上以银行业务综合分析和行长决策及银行内部使用等级评估为目标,根据《商业银行法》、总行制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及有关的业务管理办法,结合基层实际情况,按照管理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分析的要求设计业务方案,通过对有关统计数据的收集、归类、处理、分析,计算出考核行资产负债指标的执行情况、资金营运变化情况和财收支状况等,在系统结构上采用先进的Client/ Server结构,软件设计基于UNIX和 INFORMIX-0NLINE,以 SQL WINDOWS为开发工具,能全面覆盖银行的资金计划业务,并具有 WINDOW特性的友好操作界面。系统除广东省内使用外,并向七个兄弟省、市分行推广应用。1996年11月该系统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展示受到广泛好评,被总行指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主要开发人员:黄循富、李四惠、朱硕原、江杰、王榕等。该项目在1998年获得广东金融系统第三届金融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年广东省行推出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的《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业务监测管理管理系统》,该项目在1998年获得广东金融系统第三届金融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开发人员:黄循富、李四惠、刘勇、朱硕原、林燕、黄翠红、江杰、王榕等。

  1999年配合总行完成信贷台帐系统版本V2.9的升版工作,完成总行在我省的试点和推广应用工作。

  第十节 电子化建设成就

  一 主要建设成就

  1997年6月湛江分行投产小型机储蓄系统。1997年广东分行启动了湛江、茂名、韶关3个分行小型机储蓄系统转型,肇庆等7家分行服务器系统储蓄转型,东莞、中山分行储蓄业务大机延伸。1997年,湛江储蓄前台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全面通存通兑,对公业务电子化达到98%。

  1999年是“九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行电子化建设史上重点工程项目最多、任务最繁重的一年,在总行及省行的正确领导下,发扬了连续作战、努力拼搏的革命精神,较好地完成了我行各项电子化任务。

  截至11月底,全行电子化营业网点总数达到3458个,其中会计网点989个,储蓄网点2469个,ATM970台,POS5344台。全行的电子化网点覆盖率、大机延伸覆盖率、大机联机比率等电子化建设的主要指标均达到100%。全面实现我行“九五”规划的战略目标,电子化发展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历程。

  2000年9月中心延伸完成后,全省实现一个计算中心支撑全省的业务,采用IBM R26主机支撑19个二级分行联机业务,日立MP-5800 主机系统支撑广州市联机业务。为后续CB2000系统的升级投产,全行“9991“工程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广东工行科技会议

  二 主要系统情况

  IBM主机系统

  日立主机系统

  小型机/微机系统

  第四章 广东分行“9991工程”全面完成

  第一节 “9991”工程目标

  “9991工程”在1999年9月1日正式启动,在2002年顺利完成,实现了37个分行及总行票据中心的挂接工作,建立现代化的大型数据中心,实现了我行科技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为各项业务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二节 综合业务系统(CB2000)投产

  一 系统准备工作

  按总行的部署,2000年投产总行的新一代对公应用系统。为此,在二季度前在当前系统上安装新的操作系统0S/390,安装新的应用平台、应用系统、终端系统等,并开展一系列的人员培训工作。

  二 综合业务系统对公版投产

  2000年6月珠海分行完成对公业务试点投产工作。在省市行各级领导的直接指挥下,经过全行的共同努力,在2001年“五一”期间完成了二级分行第二、三批行的上机任务,并在投产后,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进行密切监视,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使系统稳定运行。这标志着小广东对公业务全面完成了CB2000系统(对公版)的应用推广工作,与此同时,同步将十三个分行的电话银行中心切换到CB2000的电话银行系统,还增加了对公外币查询功能;随后江门市分行还开通了企业银行系统的查询功能。

  

  信息科技处工程技术人员在省行营业部各部门、各支行的配合下,再接再厉,在2001年6月16日省行营业部对公业务在全国率先投产CB2000整合版。至此,我省对公业务全面完成了CB2000的投产任务。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科技部门五月份完成了整合版在培训环境上的两次版本升级工作;建立了7个CICS的结构体系并投入使用;完成了省行营业部辖下近二百个对公网点的两次数据移行测试和两次压力测试工作。考虑到省行营业部对公业务上CB2000后,个人金融业务尚运行于MP-5800系统的特殊性,完成了新增MP5800对私系统与对公新系统的连接处理功能,其中包括有:POS消费特约商户入帐(万事通、广东银联)、行政事业收费、房贷对私扣帐、入帐、资金汇划信用卡往帐、资金汇划异地通兑往帐、柜台批量代收代付等。还组织各支行对企业银行新版进行了全面测试,并完成了省行营业部电话银行系统(对公部分)移行到CB2000系统过渡的开发投产。

  

  三 综合业务系统整合版投产

  为了确保综合业务系统整合版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工商银行2001年综合业务系统整合版推广工作现场会于2001年6月12日在珠海召开。会议由总行会计结算部许燕副总经理主持,张福荣副行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总行会计结算部、技术保障部、个人金融业务部、银行卡业务部总经理和主管处长、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北京)、数据中心(上海)总经理、分管部门经理、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6个分行的主管行长、会计结算处、技术保障处、个人金融业务处、银行卡业务处处长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省行为综合业务系统整合版的投产做了充分准备,集中全省的力量在短期内完成了系统移植、验证、中间业务改造等一系列工作,并同步开展全省的业务、继续培训工作。

  

 广东珠海分行7月8日综合业务系统系统(CB2000)整合版成功投产。

  

 综合业务系统投产各分行珠海培训,省行、各分行科技、业务人员包括:廖蔚风、张衡锋、马忠民、章穗、李展、朱俊红等

  9月23日,中山、汕头、潮州、揭阳、梅州、清远、汕尾等七个分行的CB2000整合版正式投产。

  

  紧随其后,11月11日,佛山、江门、东莞、湛江、惠州、韶关、肇庆、茂名、阳江、云浮、河源等十一个分行CB2000整合版的胜利投产。

  随着我省多个分行的相继投产,为省行营业部的投产积累了经验。省行营业部由于是日立机型,而且中间业务品种多达48项,设备更换、机具改造工作量大,需移行网点 564个;个人客户资料 600万户;个人账户 1250万户,其中:活期账户 1000万户,定期账户 250万户;灵通卡 289万张;信用卡 40万张。其时间之紧迫、难度大。

  

  12月2日,省行营业部CB2000整合版正式对外投产,至此,我行辖内CB2000整合版投产全面顺利完成,比原定2002年上半年完成投产的计划提前了半年。

  7月8日珠海分行第一个试点行到12月2日省行营业部的成功投产,时隔近五个月,我行共移行了个人金融及银行卡网点 2053个;个人客户资料 1150万户;个人账户 3370万户,其中:活期账户 2700万户、定期账户 670万户;灵通卡 520万张;信用卡 78万张。

  综合业务系统系统广东分行的全辖投产,依靠全体干部员工全力以赴、废寝忘餐、争分夺秒、呕心沥血,排除万难,群策群力,终于顺利完成CB2000整合版投产工作。

  各分行在投产过程中,广大干部员工为了能按时完成任务,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感人事迹多不胜数,奉献精神可歌可泣。省行信息科技部在整个投产过程中,特别是对中间业务的开发、十一家分行的同时数据移行等多个重大项目,都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智慧和心血,为按时顺利投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我行投产CB2000整合版,自始至终都得到了总行有关领导和部门,以及珠海软件开发中心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是我行CB2000全面顺利投产的坚强后盾。

  第三节 广东分行完成挂接数据中心

  根据数据中心(上海)工作安排,广东省分行于2002年8月3日正式实施主机系统并入SYSPLEX工程的投产工作,并于2002年8月4日对外营业。

  7月6日~7日3:00 ,广东分行各业务部门安排人员对数据中心(上海)所提供挂接后的的环境业务进行功能测试,以验证程序版本、移行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确保压力测试不出现非压力方面的障碍。

  

  完成测试后,数据中心(上海)确定了在8月3日晚实施挂接工作,8月4日正式对外。

  挂接前,数据中心(上海)系统部派人去广东省分行,帮助进行数据备份确认工作。2002年8月3日16:00,广东省分行关闭所有生产联机系统。备份广东省分行迁移数据中心(上海)的批前数据,使用本次专门采用的高密磁带机备份数据库、批处理文件以及资金汇划文件,并填写备份时间统计表。备份工作由广东省分行负责,数据中心(上海)系统部完成确认。

  备份数据一式两份,由预先租用的专机采用包机形式和正常航班两路分别送至数据中心(上海)。

  备份数据带于8月3日24:00前送达数据中心(上海)机房,开始进行数据迁移。

  

  数据中心做好SYSPLEX系统中广东省分行生产网络切换工作。广东省分行进行生产网络切换,网络切换完成后,广东省分行将所有通用网关重启。此项工作以数据中心(上海)网络部为主,系统部、应用部协助做好检查。

  8月4日6:00至7:00,广东省分行所有储蓄网点、银行卡中心的柜员到岗,做签到交易,继续进行验证,并为8:00准时对外营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7:00由广东省分行现场指挥部再次统一将验证情况报数据中心(上海),确定对外投产。储蓄、银行卡系统(柜面业务、ATM、POS和金卡工程等)开始对外营业。

  第四节 “9991工程”顺利完成

  随着广东分行全辖业务数据与8月3日送达数据中心(上海)机房,8月4日正式对外服务,标志者广东分行“9991工程”的顺利完成。

  “9991工程”的顺利完成,广东全行员工,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克服系统架构复杂、涉及业务范围广、技术领域新、工程量巨大、难度高等诸多困难,实现了广东工行电子化建设的历史性目标。

  

  在2001年度科技进步推动奖我行受到总行表彰的科技人员包括:特等奖:梁礼方;二等奖:吴绵顺、黄集平;三等奖:罗立为、吴能斌、孙望粤、刘家桦、梁建国(珠海分行)。

  2002年广东省分行信息科技部获得全行科技进步推动奖“9991工程”先进集体一等奖,梁礼方、李旭风、吴绵顺、黄集平、黄循富、李四惠、吴能斌、罗立为、孙望粤、刘家桦、吴峰、张思健、李怀根获得科技进步推动奖“9991工程”先进个人。

  

 2001年技术保障处梁礼方处长(一排左三)获得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

  2001年~2002年期间主要的系统情况:

  IBM主机系统

  

  小型机/微机系统

  

  第四章 广东分行各机构发展及科技队伍建设情况

  工行广东分行成立以来,电子化建设成果来自于省行科技、各分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的结果。1984年以来在电子化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专业化复合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我行电子化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广东工行科技人员在1997年高峰达到了1300人左右。

  第一节 广东分行科技机构概述

  建行初期,省行、广州分行建立了科技处,二级分行初期科技人员分布在会计、储蓄部门,随着电子化工作的全面开展,各分行逐步成立科技部部门。在2002年全辖科技机构包括省行技术保障处以及十九个二级分行科技科。各分行科技工作者在电子化建设中,在科技各种战线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1979年开始当时人民银行组织各分行选派人员参加华南师范大学电子计算机培训班,为各分行银行业务实现电子化培养人才。

  1979年华南师范大学电子计算机培训班包含工商银行成立后的员包括:刘莹、文建平、郑向明、梁慧玲、李旭风、孙卫平、林建国、萧海涛、罗小真、杨嘉怡、林琼芳、黎秀清、曾子健、杨楚、马世德、王瑞德、朱英璋、周蕴华、丘嘉宜、卢美、林小红、宋乐怡、梁铭津、李东明、金泽衡、吴志安等。

  1980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电子计算机培训班包含工商银行成立后的人员包括:佛山分行关得胜、何锐灯,湛江分行陈劲东,汕头分行刘超英,省行科技处人员黄大光、闻雁、杨刚、高国强、余敏华等。

  照片中包括广东省分行科技处第一任处长冯怀路和华师校长。

  

  广东省省行、二级分行早期科技人员包括:冯怀璐、郭存珍、钟建仪、黄循富、谢大诚、林爱生、梁小明、凌伟青(佛山)、陈晓忠、李四惠、梁坚淦(江门)、吴仲、刘雪生(江门、阳江)、关得胜(佛山)、黄大光、高国强、杨刚、闻雁、钟超勇、崔晓晖、梁天机(湛江)、姚先强(湛江)、沈栋、何锐灯(佛山)、陈劲东(湛江)、刘超英(汕头),黄大光、闻雁、余卓然(阳江)、陈超文、梁健(湛江)、高翔、陈超文等,这些成为广东分行银行初期电子化应用开发的的中坚力量。

  1984年10月17日,广州市分行科技处成立。广州分行早期的科技人员包括:钟奕业、冯俊恒、凌泉征、黄勋、陈玉麟、邓伟街、郑思忠、梁礼方、何山度、梁慧玲、李旭风、黄集平、朱建华、卢美、文建平、霍建文、曾子健、周江、张思健、罗林杰、余锦满、罗小真、胡子逊、廖蔚风、丘嘉宜、朱英璋、黄勋、阮东、梁少敏等。

  1984年、1985年各分行选派科技人员参加华南师范大学的计算机脱产学习,全省科技人员累计71人参加。

  1985年,省行科技部组织省行、部分分行骨干科技人员在中山分行开展程序开发培训。

  

  省行、分行采用从应届毕业生招收科技人员,或从其它行业引入科技人员充实科技队伍。

  1999年6月,广东省分行与广州市分行的科技部门实现整合,成立全省统一的技术保障处。

  1984年~2002年广东行科技人员变化情况:

  

  1984年~2002年广东省行科技部门主管行领导:唐启宇、黄谋雁、邢志盈、钟奕业。

  

  1984年~2002年广东省行科技部门历任领导:冯怀璐、郭存珍、钟建仪、梁礼方、谢大诚、黄循富、李旭风、李四惠、黄集平、吴绵顺、潘宝棉、林爱生。

  第二节 广东分行与总行开发中心

  1996年6月,总行软件开发中心在珠海成立,成立初期,在广东珠海分行办公。广东珠海分行提供大型机开发、测试环境。广东分行省行科技部、佛山分行、汕头分行、珠海分行先后派出10多名开发人员参加总行开发中心早期的项目开发工作。

  派出的人员包括:林靖、刘显君、吴峰、林燕、简志雄、段晋鹏、孙望粤、陈强、詹松伟(汕头)、卢练文、成永德、黄广耀(佛山)、王榕、张宗成(肇庆)等。

  1996年10月,总行张肖行长莅临珠海开发中心,并与全体员工合影。

  

  2001年总行批准在广东省行技术保障处成立软件开发中心广州研发部。

  广州研发中心揭牌仪式,总行张衢副行长、省行孙持平行长参加。

  

  

  2002年后期广东省行信息科技部约170人划归件开发中心广州研发部,完全归入总行编制。

  第三节 广东分行科技机构发展情况及队伍建设(1984年~2002年)

  1、广州

  资料编撰:陈展荣、吴峰

  1984年10月17日,广州市分行科技处成立,1988年9月2日,广州市分行电脑中心成立。

  广州分行从1984年建行初期已开始采用日立主机系统,先后引进M-150(小型)、M-240(中型)、M-660(大型)、MP-5800(超大型)这四款通用计算机系统。

  广州市工商银行科技部门在近20年的日立系统研发中,自行成功开发集对公、储蓄、外币储蓄、国际业务、信用卡、代收事业费、代发工资、电子银行、商业收银系统等功能的综合联机系统,实现柜台业务由手工操作向运用电脑处理、辖内电脑联网处理的转变,全面实现对公、储蓄业务通存通兑,公私帐户资金实时对转,为决策部门提供信息,实施与国内本行或他行实现异地银行联网、与区域性及国际性金融网络联网,逐步建成国内金融界大型电子计算机综合业务联机处理系统,基本形成了当时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的现代化银行的计算机网络架构,全面实现广州工商银行电子化,加快了向国际商业银行电子化水平靠拢,为广州市建设华南地区金融中心提供了新的技术物质条件。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州工行日立系统建设历程中,实现当时多项技术、业务创新,走在了工行电子化建设的前列。

  广州科技处部分科技人员名单:

  钟奕业、梁礼方、何山度、李旭风;吴志安、吴能斌、孙望粤、黄冬梅;张思健、黎明照、陈向妙、王瑞德;阮东、梁少敏、梁铭津、林建国、林国斌、吴江宇、龚力凌、张跃生;萧海涛、冯志远、曾晖、区俊俊、刘峰;黄集平、廖蔚风、方汉章、丘嘉宜、余永康、苏恒、刘家桦、何穗瑜、黄肇敏、陈宙基、朱永忠、潘进宇、黎秀青、梁文利、蔡嘉、梁伟文、陈强、张穗宁、容伟涛、陈泳斌;朱建华、吴绵顺、徐辉勇、何阳、李志刚、胡子逊、梁勇、曾萍、杨佳、邓伟雄、王唯泽、黄露;李根源、黄翔逸、黄海瑛、林国斌;黄勋、吴建国;潘浩、曾伟民、方健令、罗永忠;林伟、伍玲、朱平平等。

  2、珠海

  资料编撰:梁健国

  1984年1月,经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批准成立中国工商银行珠海分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珠海分行合署办公。同年10月20日从人民银行分设出来,迁址香洲凤凰路113号,并于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成为独立核算的中国工商银行珠海分行,下辖营业网点17个,包括7个办事处及10个储蓄所。

  1990年10月位于吉大景山路19号的中国工商银行珠海分行大楼建成,分行机关和营业部搬迁到新址办公营业。至2000年,分行机关内设办公室、发展规划部、人事部、计划财务部、零售业务部、信贷管理部、会计结算部、资产保全部、技术保障部、银行卡业务部、国际业务部、监察部、保卫部、稽核部、客户服务中心、工会工作部、事后监督中心等17个部室,下辖各类机构76个,其中一个营业部、11个支行、办事处储蓄所等营业机构60个,其它机构4个(远信公司、银星公司、银鹰传呼台、银苑度假村)。全行员工共1110余人。

  一.珠海分行科技发展大事:

  珠海工行在1986年实现了微机记账、结算;

  1988年实现了微机储蓄活期业务通存通兑;

  1990年实现了S/1280超级微机对公业务联网,为珠海市第一家实现全市业务联网的商业银行;

  1992年推出第一批12台ATM ,为本市同业之首;

  1994年完成大机机房改造,并投资购进了ES/9000银行大机;

  1995年实现了全行所有营业网点和ATM、POS联网运行;

  1997年实现了全国8城市业务联网;

  1998年投产了全国资金汇划清算系统,实现了系统内跨地区业务实时清算;

  2000年,省行大机中心延伸,数据完成省行集中。

  2002年实现全国数据集中,投产了全功能银行系统(NOVA),并逐步推出功能全面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系统。

  二.珠海分行主要业务应用发展:

  建行之初,工商银行珠海分行能够办理的业务只有存款、贷款和结算三项。

  1985年开办储蓄业务、代收代付业务、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汇存贷款业务;

  1990年成立信用卡公司,发行了全国第一批牡丹卡,为工行系统最早开办信用卡业务的三家分行之一;

  1991年被总行确立为全国电子货币试点行;

  1992年推出本市第一批取款卡和12台ATM;

  1993年开办了住房信贷业务,开始介入本地房地产市场;

  1994年全面开办结售汇业务;

  1995年依托大机系统,发展更多种类的代理业务;

  1996年实现取款卡与储蓄账户并联后发展为灵通卡,同年发行双币种国际卡;

  1997年推出个人住房按揭业务;

  1998年率先推出二手楼按揭业务;推出了只有查询、转帐等几项简单功能的企业网上银行初级版;

  1999年推出并重点发展住房开发贷款业务;

  2000年总行调整发展战略以后,加快了电子银行产品研发拓展

  2001年在珠海市政府会计结算中心银行代理权招标中一举夺标,成功代理政府财政金融业务,至2004年全面代理所有国库业务。

  2001年开办个人外汇买卖、黄金业务和个人结售汇业务。

  珠海分行主要发展阶段和科技人员:

  1986年9月珠海科技科成立,当时仅4人。1988年珠海科技科20人。1998年,珠海科技科55人。

  3、汕头

  资料编撰:陈伟彤、庄伟雄

  汕头分行科技科1985年成立,人科技人员从最开始的2人逐渐增加到最多达46人。

  1987年汕头先后投产第一个微机版储蓄网点外马三所、对公网点分行营业部。

  1986年使用BASIC版事后监督,1989年使用江门储蓄事后监督COBOL版。

  1994年投产ATM、POS业务系统。1

  1995年汕头分行引进IBM ES/9000中型机。

  前排:左三邢顺定(汕头科技的第一任科长);右一汕头科技唐瑞文。

  第二排:左一汕头科技余奇俊,右一汕头科技佘仰瑜

  第三排:汕头科技李镇文、桑勇。

  观海亭,汕头妈屿岛

  1995年汕头分行引进IBM ES/9000中型机并投入使用。1995年5月IBM ES/9000中型机第一个对公网点投产,8月IBM ES/9000中型机第一个储蓄网点投产。1997年底完成56个对公网点和53个储蓄网点的上机工作。

  1995年投产支付密码业务。

  1997年投产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系统、投产《实时电子汇兑》系统。

  1998年3月5日完成牡丹卡、POS、ATM业务上IBM主机,1998年中期全辖投产IBM ES/9000中型机储蓄应用,实现全辖个人储蓄通存通兑。1998年IBM ES/9000中型机投产“储蓄牡丹灵通卡实时发卡系统”、实现“储蓄柜员制”、投产“券银通”业务、代理“中联通”收费。

  1999年5月3日完成新一代的《资金汇划系统》上机工作,1999年投产信贷台帐管理系统、网络防病毒系统。

  1999年IBM ES/9000中型机实现“全国工行100城市储蓄通存通兑”,投产“教育储蓄系统”。解决“2000年问题”。

  1999年11月1日投产储蓄“利息税”版本。2000年3月实现全省储蓄通存通兑、投产“国库券业务处理系统”。2000年4月1日实现“储蓄实名制”。

  2000年8月26日,省行大机顺利延伸。

  汕头分行成立以来科技人员:邢顺定、刘超英、佘仰瑜、桑勇、李镇文、庄伟雄、余奇俊、陈伟彤、黄碧璇、沈崇龙、肖李铭、肖粤阳、李凡、许肇熙、汤映群、黄慧生、马建生、颜晓辉、蔡少伟、应书琨、詹松伟、吴雄、姚焱群、田俊才、杜逸炯、郑小刚、李楚毅、刘荣斌、李炯、李云飚、卢涛、罗银燕、黄杰斌、郑昕沂、纪庆军、魏璇

  总行第六期大机培训(珠海、汕头分行参加)

  地点:汕头分行

  时间:1994年3月

  第三排左起:庄伟雄(汕头) 王志强(珠海)石征明(珠海) 梁健国(珠海) 陈永辉(珠海) 谢虹光(汕头)

  第二排 右一 梁少云(珠海)

  第一排 刘超英(汕头)(左三) 陆修玺(珠海)左五)

  总行在汕头大机开展VSE升级培训,1998年3月

  4、潮州

  资料编撰:陈红凡

  1989年 潮州支行招收第一个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并且是计算机专业,明确了科技人员岗位,挂靠在储蓄部,由副主任谢昭池专职管理,所以当时的科技战线2人:谢昭池、陈红凡。同年,省行高国强和杨刚到潮州实施储蓄事后监督系统上线,潮州科技工作正式开展工作。

  1990年分别招进本科毕业生彭商敏,并成立科技股,由谢昭池负责,同年,开始了第一个储蓄网点的上机。

  1991年又新招进蔡玉钊,并随着潮州地区的升格,潮州分行科技股升格为科技科,同年,在汕头分行的帮助下,实现了分行营业部对公业务上机。

  1992-1993年 随着储蓄网点联网,分行设立了机房,科技科也增加了8个机房值班人员。

  这段时间前后,在总行“科技兴行”的口号下,科技人员体现了很大的价值,前后台各应用系统上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那时电脑应用还不普及,都需要科技人员保驾护航,科技队伍也逐渐壮大。

  1994年 谢昭池调动负责新分行大楼建设,科技科由陈红凡负责。

  1998年机房随分行搬进新大楼。

  1998-2003年各类代理中间业务随着工行数据大集中开始体现科技优势。潮州科技在分行行长的重视下,参加了所有代理业务的营销和实施,特别是由科技牵头拿下了财政代发工资和代理水费等大项目,这过程,省行科技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期间,培养了一批骨干并实现技术到业务的转型,有彭商敏、蔡植伟、蔡玉钊、吴林荣等提拔到管理层,同比各专业,科技的人才产出比最高。

  潮州分行成立以来科技人员:谢昭池、陈红凡、彭商敏、蔡玉钊、蔡植伟、吴林荣等

  5、韶关

  资料编撰:胡清华、刘文涛

  韶关分行科技科成立于1988年11月,科室组建初期只有五人,负责人是李虹,科员分别是:黄建平、黄学川、何范、刘冰。1986年7月,分行成立储蓄部事后监督中心,并引进了第一台电脑,黄建平同志担任后督中心电脑维护的技术人员。

  1989年分行科技科人员在加强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学习银行业务知识,当年底曾集体组织到珠海分行参观学习,当时该行正在准备进行斗门支行的银行业务系统上机工作,科室人员全程跟踪了解他们上机的全过程。从珠海分行学习回来后,大家就着手进行韶关分行中山储蓄所的上机工作,由于准备充分,本次上机工作进展顺利,紧接着,大家又再接再厉,在当年年底一口气完成了市区几个大的储蓄所的上机工作。

  1990—1992年,韶关分行科技队伍又新增了几位科技人员,他们分别是刘俊辉、龙国平、邝嘉霖、黄林川、杨志勇、张学斌、庄忠荣、汤小斌、朱志坚。在这二、三年间,韶关分行的储蓄上机工作全面铺开(当时韶关全辖共有储蓄网点一百多个),与此同时,对公业务上机也全面铺开,事后监督业务上机也同步进行。

  1993年,我行第一批NCR ATM在省行科技处的大力协助下,顺利投产。随时业务的扩大,当年分行又引进了一批科技人员,他(她)们分别是周继辉、孙超、徐爱华。那时分行所属的8个县支行和几个工矿办事处都成立了有2-3人的科技队伍,负责支行软硬件的初级维护和技术支持工作。

  1994—1996年,分行新增数名科技人员,分别是刘文涛、邓金国、罗国福、李飞等同志。这一年分行科技科成立了网络中心,为确保网络中心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24小时值守,专门又新招了十位年轻的同志在机房工作,他们分别是刘华、梁志伟、卢刃、蔡仲恒、余志斌、钟亦明、黄健、黄国韶、曾中甫、龚海洋。他们主要负责机房的日常工作,如:机房业务操作、机房报表接收、ATM远程监控,同时兼任我行银行卡业务夜间投诉、挂失及授权等工作。

  1997年,分行在省行科技处的支持和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小型机的上机工作,从而使分行储蓄业务和对公业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互联互通,并代理了韶关市行政事业收费。1998年,经过无数次的测试工作,顺利完成了资金汇划业务、对公业务大机(省行大机集中)延伸。

  1999年,完成了储蓄业务上大机延伸工作,同时为计算机设备跨越千年做了大量的工作。2000年开展了分行财政统发工资业务,2001年,分行科技部门又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上总行CB2000数据集中上机工作。由于工作调动和换岗等原因,分行有部分科技人员离开了科技科,但分行的科技队伍却一直在壮大,1994——2001年后,分行科技科又引进了部分科技人员,如:曾绍仁、陈瑞宝、黄彩虹、胡清华、梁敏、张健等同志,我们还从业务部门招入了工作人员,如:严达骐、麦建成、李耀贵、彭福有等同志。

  2001年7月,珠海分行试点投产CB2000系统,省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抽调韶关分行零售科杨春燕、科技科胡清华以及部分其他分行的同事组成省行CB2000业务技术支持小组(由廖蔚风副处长带队),支持珠海分行的试点投产工作,2001年9月胡清华同志又参与了第一批线行清远分行的支持工作,各分行同事们在参与支持其他分行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宝贵的CB2000上机经验,为后续各自分行顺利投产CB2000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CB2000系统。2001年11月11日,2001年11月韶关分行正式投产CB2000综合业务系统,一同投产的还有佛山(含南海、顺德)、江门、东莞、肇庆、惠州、湛江、茂名、阳江、云浮、河源等十一个分行。至此,小广东(广州除外)的所有二级分行(共十九家)综合业务系统整合版已全部投产。如此同时,分行还部署了中间业务平台MAPS、电话银行系统CALLCENTER、前台报表系统、缩微系统及文档应用、事后监督系统等服务器。

  2002年,省行对实时代收付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网点前台终端UNIX前置机上需安装INFORMIX5.0X数据库。2003年分行进行机构改革,原分行科技科改名为“信息科技部”,此时,分行信息科技部定员定岗16人,分别是刘文涛、黄建平、汤少斌、曾绍仁、严达骐、杨志勇、张学斌、周继辉、麦建成、陈瑞宝, 黄彩虹, 胡清华、余志斌、龚海洋、黄健、曾中甫。2003年省行对二级分行NOTES服务器和中间业务平台服务器进行了上收,该年分行代理了韶关市级财政集中支付业务。开展对全辖网络地址重新进行了规划,并上线了全功能银行系统NOVA系统。分行进行了机构改革,撤销了支行科技岗位,所有支行、网点的技术支持工作上收到分行技术支持中心。

  6、河源

  资料编撰:黄武基

  1988年河源建市设立河源分行,1989年2月,河源分行成立科技科,开始筹备个人储蓄业务事后监督帐务建帐和上机工作,

  1992年2月业务系统正式上机,我行实现IBM PC/XT微机处理事后监督业务。1994年前台业务正式上机,从1994年开始我行10多个网点配备紫金AT微机实现储蓄前台业务处理.初步实现我行储蓄业务电子化。

  1997年开展储蓄系统转型。经过一年时间的安装调试,次年2月开始至7月份将30多个紫金AT微机网点和手工业务网点通过分行网络实现与分行储蓄系统连接,全行数据集中,实现分行与支行业务的通存通兑和资金清算的计算机网络化。

  1997年中开始在分行安装NOTES服务器,分行NOTES管理员有权限开立本辖区内邮箱。

  1998年,我行安装了第一台NCR5685自动柜员机,分行及各支行实现计算机联网。

  1999年,完成省行大机延伸工作,整个银行的内部管理质量大大提高,储蓄实现通存通兑,方便工行客户,办理代发工资,代收电话费,电费等项目,使我行各行业务讯猛发展,存贷业务和代发工资业务不断增加,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89年2月成立科技科,黎少波为临时负责人。

  1989-1990年,负责人:黎少波,河源分行科技人员:黎少波、张伟军、梁燕良、朱远清、陈卫平、钟永跟、何伟文

  1990-1994年,副科长:黎少波,科技人员:黎少波、张伟军、梁燕良、朱远清、黄才胜、朱文胜、蓝耀平

  1994-2001年,科长:黎少波,科技人员:黎少波、张伟军、朱文胜、吴远辉、黄才胜、赵杰、曾雪玲、何辉华、朱海通、袁江文、李加亮、李迎宾、蓝小兵、黄国献、黄武基

  2001-2002年:科长:李爱华,科技人员:张伟军、朱文胜、吴远辉、赵杰、朱海通、袁江文、李加亮、李迎宾、蓝小兵、黄国献、黄武基、张启锋

  7、梅州

  资料编撰:李发亮

  1、部门建制及队伍情况

  1988年,梅州分行成立科技组,首次招入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9人进行组建,同时从梅州涤纶丝厂、梅州电子公司引进李耀桓、梁锐等两位科技人员,并由李耀桓担任负责人。科技组共有员工11人:李耀桓、梁锐、黄志明、陈文庆、罗文茂、李海明、王赤彤、周伟强、张思慧、罗汉初、韩燕霞等。

  1989年,梅州分行科技组更名为科技科,正式独立成分行内设部门,共有12人。。

  1994年,在分行党委的重视下,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从支行吸收了大学生李国安、范文生、李文彦等3人;1995年,新招进大学生彭宇斌、蔡旭东,科技科员工人数增至16人。

  1999年,新招进大学生周凌云、吴红中,新提拔梁锐、黄志明为副科长;2000年,新招进大学生李发亮、郭承志、黄丽芬,科技队伍壮大到20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科技队伍培养了一批业骨干并实现技术到业务的转型,同时也流失了一些技术骨干,截止至2018年,部门人数14人(含网金3人、中心机房值班4人)。

  2、梅州分重要事项

  1989年,储蓄事后监督开始投产。

  1990年,储蓄前台网点投产。

  1992年储蓄联网投产.实现市区个人储蓄通存通兑

  1994年,首批ATM投产.

  1997年,小型服务器集中式储蓄前台系统投产,实现全辖个人储蓄通存通兑;分行中心机房搬迁,由五楼搬迁至六楼。实施信用卡、储蓄系统转型。1997年,与证券公司联网,投产银证系统。

  1998年,完成会计系统大机延伸工程。

  1999年,圆满地完成了大机延伸的全部工作。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计算机系统平稳过渡到2000年。3746-950通讯系统投入使用。

  2000年初,圆满地完成了闰年过渡工作,从而彻底解决了Y2K问题。省行大机延伸实现大机数据集中。同年,组织实施财政统发工资系统参与招投标工作,及逐渐推动实时外联代收代付业务。

  2001年,CB2000整合版在我行顺利投产。

  梅州分行科技人员:李耀桓、梁锐、黄志明、陈文庆、罗文茂、李海明、王赤彤、周伟强、张思慧、罗汉初、韩燕霞、李国安、范文生、李文彦、彭宇斌、蔡旭东、周凌云、吴红中、李发亮、郭承志、黄丽芬

  8、惠州

  资料编撰:黄显忠等

  惠州分行1988年10月成立科技科,早期科技人员只有4人,办公场所在分行大楼。1996年12月惠州分行宽敞明亮、设施完善的中心机房(下埔机房)建成并投入使用。至2002年分行科技人员增加到23人,辖属支行有惠城支行、惠东支行、博罗支行、龙门支行、淡水办事处、澳头办事处、下角办事处、桥东办事处。其中支行及部分办事处都有专职科技人员。

  惠州分行第一代科技人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经过3年的电子信息化发展惠州分行电子化建设由初期的单机批处理阶段,跨入了联机实时处理的新阶段,走上了信息处理网络化的发展道路。1991年6月起惠州分行推行储蓄业务联网通存通兑,同年完成全辖网点储蓄事后监督电脑化。1992年实现网点对公业务电脑化。1995年投产全国电子汇兑系统实现全国通存通兑(RS6000)。1997在省行的支持下实现全辖储蓄、对公数据集中,为下一步全省通存通兑打下良好的基础。1997年网络连通省行,实现全省储蓄、ATM、POS通兑业务,进一步规范了全辖的网络建设。随着2000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综合业务系统(CB2000)对公子系统投产成功。标志着惠州工行科技信息化建设踏入新的征途。

  1988年-2002年期间惠州分行科技人员:林捷勇,李少芳,戴正明,黄洪源,洛文建,范永文,杜登梅,钟振雄,杨建荣,谭小敏,邓林杰,刘颖婷,周少林,黄平,颜浩胜,吴长青,魏伟东,罗惠华,黄显忠,张翠娟,关芝霞,孙礼文,谢永林,陈灿元,詹灵,周伟军,陈惠生,廖斌,马景新,胡伟锋,蔡英杰,耿文龙,方文晰,李云峰,陈志军,何严,金建飞,刘艳霞,黄云青,高晓斌,林卫华

  网点柜员电脑上机培训

  省行领导视察分行事后监督中心

  分行技术保障工作表彰会,表彰CB2000系统投产先进单位和个人。

  9、汕尾

  资料编撰:林凯兴

  1988年4月2日汕尾分行成立,92年底分行科技部门也正式成立(初期共3人),前身为分行储蓄科电脑事后监督组。

  在1991年汕尾全网点银行业务都是以手工记账为主,

  1992年 汕尾分行科技科成立。1992年我行IBM PC/XT微机处理事后监督业务。

  从1993年开始我行各个网点配备紫金AT微机实现储蓄前台业务处理,初步实现我行储蓄业务电子化。

  1994年在省行和梅州分行的大力支持下我行在本部配备长城微机处理对公业务,1996年实现辖属各支行配备长城微机处理对公业务。

  1995年,在省行统一部署下投产IBM RS6000设备,实现全国电子汇兑,1996年在汕尾地区率先利用IGX交换机、CISCO路由器搭建分行本部局域网并逐步实现向上与省行、向下与各支行、网点的联网,分行本部组建计算机中心。

  1997年,在汕尾银行业率先实现分行与支行储蓄业务的通存通兑和资金清算的计算机网络化。在分行营业部投产第一台NCR5685自动柜员机。1997年开始在分行安装NOTES服务器,实现与全国工行系统电子邮件互通。

  2002年,按照总省行统筹安排,逐步投产CB2000、NOVA、NOVA+版本系列,实现业务数据向中心大机集中。

  10、东莞

  资料编撰:刘少贞

  1986科技科成立,2人,肖伟坚,李雪芳

  1989年科技科扩大到18人:肖伟坚,邓玉芝,谢仕钦,李仕年,黄冬青,郑丽多,陶剑峰,尹剑华,黄俊爽,黄继平,陈锐强,韩志忠,谭和合,周硕明,梁灿辉,尹柱坚,钟耀强,杜庆辉。

  93-95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分别新增人员有:侯景春,曹军,韦文浩,叶维彬,王光石,刘少贞,官宇,何绍波,曾庆传,王志钊,曾东晖

  早期支行有兼职科技人员:石龙支行兼职科技 王浩波、刘柱文、王志波、李伟鸿;虎门支行兼职科技 叶转玲、叶志刚、海笑阳、何绪文

  1992年实现全市储蓄通存通兑,是东莞市首家开通的银行,并在城区政府会议礼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1998 33人,工程师4人,助工27人,大专以上学历97%,3月完成储蓄前台、会计前后台微机到大机的转型工作。

  1986年-1991年微机试点阶段(单机分散应用阶段),主要应用单机在城区、太平、石龙等部分营业网点进行柜面业务的电子化

  1992年-1995年,微机延伸和联机处理阶段。期间我行对70个对公网点和134各储蓄网点进行了电子化建设,使我行的对外营业网点达100%电子化

  1996-1997,是城市微机网络阶段。期间完成了全行所有网点的网络建设,以此实现了我行储蓄、对公业务通存通兑,并应用小型机(S/1280)开通了电子汇兑系统。协同是人民银行汇通公司顺利开通了同城清算系统。

  1997-1998,是大型机转型及延伸阶段,顺利完成141个储蓄网点,78个对公网点的大型机ES/9000数据移行。

  11、中山

  资料编撰:潘永晖

  1984年中山分行成立。

  1987年成立科技组,李奋强为组长。同年引入S1280小型机,实现8个网点的储蓄通存通兑。

  1988年升级为科技股,李海燕为股长,科技人员13人。

  1989年升级为科技科,李海燕为科长,科技人员18人。

  1992年成立开发组,抽调邓建辉,冼翠云参加总行小型机业务开发,总行科技部在中山分行驻点开发。

  1993年科技队伍16人,李海燕、黄红斌、何适生任科技科科长,科技队伍拥有工程师2人,同时内部按照业务种类分别建立硬件组,软件组,实现分专业维护,同年建设全面使用计算机设备的三乡支行,前台以及事后监督业务实现全部使用电子设备。

  1994至1996年间,科技队伍不断扩充,原银河电脑技术开发部脱离分行,何适生及2名科技人员离开,新增5名科技人员,队伍扩大到18人。

  1996年10月,在原牡丹卡中心建设中心机房,按照总省行部署,XENIX服务器集中,实现全辖个人储蓄通存通兑,科技人员30人。

  1997年10月,中心机房搬迁至分行大楼本部。中山分行开始实施大机延伸工程。

  1999年,顺利完成大机延伸工作。

  2000年,圆满地完成了闰年过渡工作,从而彻底解决了Y2K问题。省行大机延伸实现大机数据集中。

  2002-2006年,科技科更名为技术保障部,后又更名为信息科技部。

  2007年,分行机构改革,信息科技部更名为技术支持中心,作为分行办公室附属机构。

  2015年,分行机构改革,技术支持中心作为分行附属机构与办公室独立开来。

  分行科技人员及入行时间。

  1988年及以前:李海燕、何适生、方秋明、莫熙明、杨新声、徐建良、何伟桥、黄红斌、黄伟东、关之汉

  1989年:朱锦壮

  1991年:伍祖沃、冼翠云、李羽

  1992年:邓建辉

  1993年:梁苑薇、冯东明、陈卫红、曾辉、梁穆春、叶辉松

  1994年:梁业军、严海平、刘振宁、王旭林、林志军、周松奔、廖国深、王耀聪、程国锋、杨丹贵

  1995年:雷光明、李海滨、叶绍文、林丽明

  1996年:潘永晖、许文韬

  1997年:叶晓东、黎兆麟

  1998年:杨春接、雷洪涛

  1999年:黄哲斌、甄光泽、林炳生、粟华、叶健、杨翠波、郭兴全

  2000年:张晖

  2001年:梁艺冰、袁耀辉

  2002年:郑小虎、黄文涛、袁野、梁舒伊

  12、江门

  资料编撰:李永传等

  1984年江门分行成立

  1986年港口路1号的大楼建成,江门分行部室迁到该大楼办公,

  1987年9月江门科技科成立

  1988年手工帐微机建账,部分网点实现通存通兑。总行组织开发小组进驻江门,研发微机会计处理/对公管理系统。

  科技人员:刘雪生、余卓然、梁坚淦、贾京爱、梁庭欢、田莹、肖丽芬、谢兰生、赵汝帮、余武卫、陈文超、韦行。

  1990年江门分行科技人员参与省行国际业务处理系统开发。

  1992年首批ATM投产。

  1994年科技人员:梁坚淦、韦行、贾京爱、谢兰生、赵汝帮、余武卫、黄尧辉、司徒仕杰、刘毅华、万代伦、张良、谢海燕、梁建华、甘为民、何均、蔡静敏、黄国杰。

  机房值班:林泽安、区威权、郭长勇、杨海山、许著明、黄健强、梁文华、黄伟鸿。

  1996年分行新大楼建成,科技部门保留在原址。

  1998年实施大机延伸工程。中心机房建成(在原址五楼),950通讯系统投入使用。

  1999年科技人员:梁坚淦、谢兰生、赵汝帮、万代伦、黄尧辉、吴长成、施威、谢海燕、梁建华、张良、潘建民、余武卫、赵可立、黄永斌、朱亦农、甘为民、黎相球、贾京爱、司徒仕杰、郭继发、朱郁斌、黄海强、梁勇、黄国杰。

  机房值班:林泽安、区威权、郭长勇、杨海山、黄伟鸿、游俊杰、何仲华、吕英彪。

  2001年,CB2000投产。

  13、佛山

  资料编撰:关得胜、谭永照

  在1982年佛山全网点银行业务都是以手工记账为主,1983年在省行的大力支行下我行本部配备苹果微机处理对公业务,1985年我行IBM PC/XT微机处理事后监督业务。

  从1986年开始我行10多个网点配备紫金AT微机实现储蓄前台业务处理.初步实现我行储蓄业务电子化。

  经总行批准,我行在1987年购进一套IBM 4381-M12型电子计算机处理银行业务,经过一年时间的安装调试,在1988年7月25日第一个储蓄网点(东方储蓄所)投产成功后,1989年2月开始至7月份将30多个紫金AT微机网点和手工业务网点通过S/1280和IBM4702与分行的IBM4381主机连接,实现分行与支行业务的通存通兑和资金清算的计算机网络化,开创了佛山银行业的先河。

  IBM4381大型计算机1992年开始每年春节前系统出现很明显的缓慢情况。经总行同意,主机从M12型升级到Q14型,主机内存扩充到32MB,中心系统人员不断对系统参数进行调整,系统运行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各项业务量不断增加,系统很快就会再次出现缓慢情况。

  经总行研究决定,很快就启动佛山分行主机更换工作,我行于1994年6月与IBM签定购买ES9000大型计算机,1994年8月更换主机并成功投产运行。

  佛山分行在1994年下半年使用支票支付密码器。1996年根据总行《“大机储蓄异地通兑系统”扩大试投产工程会议》纪要,将原有八城市通兑业务迁移到总行“大机储蓄异地通兑系统,总行安排了上海与合肥,福州与厦门,深圳与珠海、佛山与长沙配对, 测试, ,八城市通兑业务迁移成功后,总行安排其它八个城市直接接入该系统,实现16城市储蓄异地通兑。

  1997年中开始在分行安装NOTES服务器。1997年中至2000年由于开立邮箱数量不断增加,NOTES版本升级,分行对服务器也进行了更换。日常维护是每周末重启一次服务器,并对服务器做一次全备份,备份介质采用磁带备份。

  IBM4381主机系统投产,潘国行长陪同嘉宾参观主机房

  潘国行长与佛山分行第一台ATM投产剪彩嘉宾合影

  佛山分行科技人员配备:

  广东省分行为了早日实现全省银行业务电子化,未雨绸缪,在1980年12月至1982年12月委托华南师范大学举办二年全脱产计算机大专课程培训班,培训班学员来自广州分行、深圳分行、佛山分行、珠海分行、湛江分行、汕头分行、惠州分行等分行科技人员,佛山分行选派关得胜、何锐灯参加该培训班,省行通过举办计算机培训班,为今后广东省分行电子化进程储备了一大批电子化应用建设的人才。

  1984年11月佛山分行科技科正式成立;时任科长是凌伟青、技术人员有关得胜、李志文、刘冠章、崔晓晖等;

  1988年7月科技科人员达到52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生15人,大专生23人。科技人员有凌伟青、谭永照、侯东山、林跃钢、关得胜、童玲、乔卫国、刘冠章、胡锦雄、邓旭东、熊明、郭毅、何锐灯、徐冠泳、赵雅棠、黄广耀、禤萍、赵颖、莫文海、陈铁良、梁钢苗、杨欣欣、黄怀青、唐建勋、谭樵生、李清文、卢世光、李志文、陈财珍、冼旭明、李宝明、林洁芳、区奋强、布志军、郑文娟等。

  重要事件及参与人员:

  IBM4381软件系统第一期培训班,1987年总行在杭州计算机培训中心举办了第一期IBM4381软件系统培训班,佛山分行选派8人参加,分别是关得胜、徐冠泳、童玲、谭樵生、李清文、唐建勋、禤萍等,同时参加培训的兄弟行有陕西西安分行、山东烟台分行、安微省分行、云南省分行,总行为各行培养了第一批IBM4381软件系统人才。

  1987年购进一套IBM 4381-M12型电子计算机试运行;

  1988年7月25日IBM 4381大型机第一个储蓄网点(东方储蓄所)投产。

  佛山分行第一张ATM祖庙银行卡

  我行八七年初成立4381工程指挥部,由潘国行长任总指挥,指挥部由科技科、办公室、储蓄部、储蓄科、营业部、会计科、人事科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指挥部负责协调机房建设、设备引进安装和人员配备工作。

  1988年5 月根据当前准备上业务情况,4381工程指挥部调整为4381工程领导小组,潘国行长为4381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科技科科长为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科技科和各专业科室负责人组成。4381工程领导小组职责主要是制订和组织实施4381工程应用规划;对工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每月向上级汇报工程进度。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储蓄专业小组、会计专业小组、主机房管理小组、设备管理小组、网点装修小组等五个小组。根据总行杭州会议的安排和我行现有的设备,下半年上8个储蓄网点,3个会计网点。经过去年一年时间的筹备和设备安装调试,在1988年7月25日第一个储蓄网点(东方储蓄所)投产成功。1989年2月开始加快网点上机工作,到6月底投产储蓄网点21个,对公网点8个,实现全行对公、储蓄通存通兑业务。

  参与IBM4381大型机业务投产的主要技术人员包括:凌伟青、谭永照、侯东山、林跃钢、关得胜、童玲、乔卫国、刘冠章、胡锦雄、邓旭东、熊明、郭毅、何锐灯、王晓东、徐冠咏、赵雅棠、黄广耀、禤萍、赵颖、莫文海、梁钢苗、杨欣欣、卢世光等。

  由于4381主机满负荷运行,经总行研究决定,我行于1994年6月与IBM签定购买ES9000大型计算机,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将4381主机更换成ES9000主机。8月17日、8月23日、8月26日晚经过三次全行网点联机调试,于1994年8月28日、8月29日全行储蓄网点和对公网点分两天从IBM4381主机切换到IBM-ES9000主机对外营业,顺利完成主机更换工作。

  参与IBM-ES9000大型机业务投产主要技术人员包括:凌伟青、谭永照、侯东山、林跃钢、关得胜、童玲、乔卫国、刘冠章、胡锦雄、邓旭东、熊明、郭毅、徐冠泳、赵雅棠、黄广耀、劳咏琪、林南、禤萍、赵颖、孙小鲁、陈国锦,陈国志、黄成勇、徐志球、吴海翔、赖智斌、谭莹、黄锦华、彭若松、欧耀昌、卢景光、刘德丰、叶超云、张旭等。

  参加总省行项目和培训:1994年10月,总行在深圳分行举办大型机系统交流会,参加会议的人员分别是总行领导苏文力,浙江省工行计算机培训中心、深圳分行、佛山分行、大连分行、青岛分行、烟台分行、云南省分行等分行领导和IBM大机系统员参加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针对VTAM通讯系统和CICS客户信息控制系统参数设置优化进行交流.佛山分行由科长凌伟青和系统员关得胜参加了会议。

  1995年10月总行在山东省分行举办系统升级培训班,由总行领导姚红玲负责培训班组织工作、由IBM公司技术顾问姚建基授课和技术指导、参加培训的有浙江省工行计算机培训中心、山东省分行、长春分行、佛山分行等系统员,佛山分行由系统员关得胜、乔卫国参加培训班。

  总行为了培养更多大机系统软件人才,提高IBM大机行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1996年8月总行委托IBM公司举办了第三批IBM ES9000系统培训班,培训内容有VSE、VTAM、CICS、VSAM等相关系统软件。佛山分行关得胜、徐冠泳、黄广耀、劳咏琪、禤萍、赵颖等6人参加培训班。

  1997年4月总行在广州分行成立异种机行入网应用开发小组,由广州分行总工钟奕业、处长梁礼方、李旭风、黄集平等领导负责开发小组工作,开发项目内容主要是IBM大机应用与日立大机应用联网,实现异种机银行业务异地通兑,参加开发人员有总行软件开发中心徐乐耕、童璞玉、广州分行、深圳分行、佛山分行、天津分行、南京分行、武汉分行、沈阳分行、江苏分行、南通分行等分行领导和系统应用工程师,佛山分行由关得胜参与该项目开发。

  1998年8月总行在佛山分行举办VSE系统现场升级培训班,总行领导麻林涛、IBM公司杨锡奎亲临现场指导VSE系统升级操作,参加VSE系统升级培训的学员有佛山分行、宁夏分行、青海分行、海南分行、无锡分行、陕西分行、河北分行、厦门分行、内蒙分行、新疆分行、宁波分行、长春分行、佛山分行由凌伟青、关得胜、罗燕参加培训班。

  14、阳江

  资料编撰:王树海、刘雪生

  1988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阳江分行正式成立, 成立之初, 所有网点业务都是铁算盘手工记账操作。 1990年10月成立科技科,人员7人,至94年科技人员增加至9人,全行的业务从单机版电脑操作到全国联网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1.柜员业务操作实现电脑化,结束了银行一把算盘一支笔的历史。阳江工行成立之初,营业的网点处于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操作阶段,工作效率低,成本非常高。1989年在江门分行科技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阳春支行和市区网点储蓄事后监督电脑化,至1991年6月,全部完成储蓄事后监督电脑化。 1990年5月起推行储蓄前台业务电脑化(使用电脑设备:AT-S),1992年6月实现对公业务电脑化(使用电脑设备:AT386), 用三年时间所有网点业务实现电脑化。

  2.阳江区域业务联网。随着柜员业务操作电脑的逐步推广,1991年6月起阳江分行推行储蓄业务联网通存通兑,经过3年的网络发展阳江分行电子化建设由初期的单机批处理阶段,跨入了联机实时处理的新阶段,走上了信息处理网络化的发展道路。

  3.自助ATM、POS业务投产。1992年9月阳江分行与香港环宇公司签订NCR3450购买合同, 在省行的大力帮助下, 1993年8月投产第一台ATM机,至2002年共投入使用*台。1994年1月投产第一台POS机,至2002年全辖投入使用200多台POS支持工行业务发展。

  4.阳江中心机房建立,全辖数据集中。1992年10月阳江分行办公大楼建成搬迁,1993年2月阳江分行中心机房扩建完成成,1997在省行的支持下实现全辖储蓄、对公数据集中,为下一步全省通存通兑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全国通兑业务及联网。1995年投产全国电子汇兑系统实现全国通存通兑(RS6000),1997年网络连通省行, 实现全省储蓄、ATM、POS通兑业务,进一步规范了全辖的网络建设。

  6.解决计算机2000问题。阳江分行在总、省行的部署下,多次组织测试、验证各大系统计算机2000年问题,各大业务系统顺利过渡2000年,圆满完成计算2000年问题。

  7.做好分行的科技工作的同时,阳江分行选派多名技术骨干支持省行的系统开发,曾经参与开发的系统有《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储蓄事后监督多用户处理系统》、《1996年储蓄事后监督全省统一版本(Xenix/Unify)》、《2000年储蓄事后监督版本(Unix/Informix)》。

  阳江分行科技人员:刘雪生、余卓然、梁晓敏、黎永忠、王树海、陈开通、梁俭记、郑萍、岑长峭、陈积

  第一排:黎永忠、刘雪生、王树海

  第二排:梁晓敏、郑萍、梁俭记、余卓然

  15、湛江

  资料编撰:李展

  一、湛江分行机构及人员变化情况:

  1984年10月10日经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湛江分行成立。随着经济与银行业务的发展,1986年6月9日经省分行批准,湛江分行成立了科技科。自此,科技科正式成为工商银行湛江分行内设部门机构。在各时期曾使用过:科技科、电脑技术部、技术保障部、信息科技部等称谓。

  1986年,张国维成为首任科技科科长(兼任储蓄科科长)。部门成员:梁天机、陈劲东、姚先强、沈栋、梁健、黎继荣、邓耀强、高亮、刘永盛、梁伟、吴仲。

  1987年起,区纲任科技科科长,到1990年底分行科技队伍壮大到17人,计有:梁天机、陈劲东、姚先强、沈栋、梁健、黎继荣,甄中科、邓耀强、陈博强、高亮、梁伟、刘永盛、吴仲、徐日炳、廖晓燕、张华杰、张文光。1992年吸收大学生钟建杨,1994年从支行抽调胡聪敏、李展到分行科技科。

  1997年起,梁天机任科技科科长。科技人员有:陈劲东、陈博强、胡聪敏、李展、梁健、廖晓燕、高亮、刘永盛、钟建杨、梁伟、张文光、赖梅、林雄心、许金浓、温丽明、张春华、唐海、丁伟明、林伟强、白秀芳、吴雄、谢礼祥、黄林信、彭欣、湛会翰、黄轶玲、李俊。

  2002年起,陈劲东任科技科科长。科技人员有:胡聪敏、梁健、高亮、刘永盛、钟建杨、赖梅、林伟强、唐海、丁伟明、吴雄、彭欣、湛会翰、谢礼祥、李俊、黄轶玲、朱军、黄林信

  二、湛江分行科技大事纪

  为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从1986年起,湛江分行开始上电脑,推广使用电子机具办理业务。

  1、1986年湛江分行开始推广上线BASIC版本的事后监督系统,拉开湛江分行使用电子设备办理业务的序幕。

  2、1986年投产基于DOS2.1操作系统,采用BASIC语言开发的《会计记账软件》系统。

  3、1987年湛江分行投产基于XENIX操作系统COBOL语言开发的储蓄业务处理系统应用。

  4、1987年湛江分行科技人员姚先强参加总行在无锡开发的基于XENIX操作系统,采用C语言、UNIFY数据库的《中国工商银行储蓄通存通兑系统》的开发工作,并参加广东省分行针对广东行业务实际情况的系统升级改造开发。1988年该系统在广东分行投入使用。湛江分行在1988年7月投产S/1280超级微机,上线储蓄通存通兑系统。该系统的投产大大促进了我行储蓄业务的发展。同时,省行指派湛江分行科技人员梁健支持惠州分行投产该储蓄系统。

  5、1988年湛江分行科技人员梁天机参加了总省行组织的《中国工商银行S/1280对公业务通存通兑网络系统》的开发。该系统是基于XENIX操作系统,采用C及COBOL语言开发实现的,该系统在1993年起在广东分行全辖推广。

  6、1990年梁天机、陈劲东、梁健参加基于XENIX操作系统,用VS-COBOL语言开发的《信用卡业务处理系统》,并于1991年在湛江分行试点投产,随后将该系统推广至广东全省二级分行使用。

  7、1989年,湛江分行投产分布式储蓄单机系统。

  8、1990年7月姚先强参加省行在惠州研发的《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分行储蓄前台业务数据集中式多级网络处理系统》开发,同年在惠州分行试点应用,并在1992年起在全省上线。

  9、1992年湛江分行投产首批7台ATM设备。

  10、1992年姚先强参加总行在湛江分行《信用卡电传系统》的开发,成功实现通过电传授权业务的功能。

  11、1991年,出纳业务上系统。

  12、1991年,配合湛江市民政局彩票中心开发“福利彩票”系统在全市工行辖内网点发售。(开发人员: 梁天机、陈劲东、陈博强)

  13、1994年12月,湛江分行上线RS6000电子汇兑系统,工商银行系统内汇兑收发报实现电子化。

  14、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电子设备的应用更加迫切,要求更高。在1995年到1997年期间湛江分行的科技人员根据湛江分行发展的实际情况,还自主开发了一些应用系统,并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应。其中,为配合湛江分行推动员工学习业务的积极性,湛江分行科技科自主开发知识竞赛抢答系统(包括软件系统、硬件设备)(开发人员:陈劲东、钟建杨、刘永盛),该系统的成功投产不但使我行的知识竞赛走上电子化的道路,还在湛江地区引起了轰动的效应,湛江地区的法院、税务、电视台等各大单位在举办知识竞赛活动前必向湛江分行申请外借该系统搞活动;自主开发的交通违章罚款系统(开发人员:梁天机、陈劲东、陈博强、胡聪敏、李展),是湛江分行独家承办湛江市交通违章罚款业务的重要保障;自主开发的住房公积金系统(开发人员:梁天机、陈博强、胡聪敏、李展),是湛江地区第一家上线住房公积金应用系统的银行,为湛江分行承办住房公积金业务争取了更大的份额;应分行储蓄业务部门的业务需求,自主开发了旅游支票系统(开发人员:梁天机、陈博强、胡聪敏、李展)。

  15、1997年,分行现代化中心机房投产。

  16、1997年,对原有的分布式对公、储蓄、信用卡系统进行系统转型转用全新的业务系统,并对湛江分行机房与网点的网络进行建设,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系统的转型建设,湛江分行采用思群(SEQUENCE)小型机系统,思群小型机采用当时最先进的UNIX系统分区、集中存储、主备切换技术,系统高效稳定,在一台小型机宕机的情况下,可快速自动切换到备机,实现系统无间断服务。在系统转型过程中,湛江分行作为小型机系统试点分行,1997年4月份信用卡系统业务上机,投产基于UNIX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牡丹信用卡应用系统(ICBPCS 97版),完成了全部数据移植,ATM、POS切换工作;8月份储蓄系统业务开始系统投产,由于旧储蓄系统数据分布在各储蓄网点,需要逐个网点开展数据移植工作,晚上营业终了,安排数个网点开展数据移植工作,数据上送分行中心机房移入新系统数据库,同步开展网点新终端、前置系统安装,网络调试,业务验证工作,用近3个月时间完成170个网点、120万帐户的移植投产,投产后小型机日均处理业务量超过2万笔,日终处理全部由分行中心机房完成;9月份会计系统业务上机,完成旧系统数据到分行中心机房系统的数据集中。9月底实现了湛江分行小型机信用卡、储蓄、会计三大系统的分行数据、应用集中,建成了包括全辖所有网点的数据集中处理网络系统。在湛江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省行抽调湛江分行科技人员李展参加技术支持小组,对韶关分行、茂名分行投产小型机储蓄系统进行技术支持。

  17、1997年,投产新版中间业务平台系统,完成了银证系统,行政收费、代理公用事业收费等多种业务的投产。

  18、1998年,湛江分行会计业务数据集中到省行,顺利完成大机延伸任务。

  19、1999年,湛江分行储蓄数据、信用卡数据集中到省行,顺利完成大机延伸工作。同时,积极配合省行完成解决“2000年”计算机问题。

  20、2000年,开发湛江市财政工资统发系统(开发人员:梁天机、陈劲东、许金浓、温丽明),为湛江分行争取了湛江财政统发工资单位107个,月统发工作额达4000多万元。

  21、2001年,5月湛江分行投产CB2000综合业务系统(对公版本),11月湛江分行投产CB2000综合业务系统整合版(个人金融子系统)。 2001年,珠海分行作为CB2000系统投产试点行,省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抽调湛江分行李展参加省行CB2000业务技术支持小组,参与个人金融子系统的测试,参数设置等工作,支持珠海分行的试点投产工作,同年9月参加了汕头分行的系统投产。

  历史故事:

  在九十年代,我行开发的对公查询系统被深圳一家通用激光公司起诉侵犯了其专利权,对全国深圳工行、江苏、重庆、湖北、湛江等多家工行起诉,诉讼金额超过一个亿多。

  湛江工行并不妥协,开始法律诉讼,受到总行的大力支持,按总行的指示要求湛江分行做好桥头堡的作用,把这官司打下去。经过我行的积极应对,为总行起诉国家专利局授予该专利无效赢得了时间。最终宣布该专利无效。取得了诉讼的胜利,为工行避免了损失。

  16、茂名

  资料编撰:张锦汉

  1986年茂名分行成立

  1986 成立科技工作小组隶属办公室,成员3人:梁卫东、杨若莲、柯丽萍,储蓄事后监督系统上线

  1987年初成立科技科,1987-1988年科长田桂茹,成员9人:杨若莲、梁卫东、柯丽萍、黄昌业、柯云智、陈全胜、朱恒、陈锋、李燕玲,石化支行、分行营业部对公业务采用《会计记账软件》电子化结束了手工记帐历史

  1988-1991年 科长杨若莲,成员13人:梁卫东、柯丽萍、黄昌业、柯云智、陈全胜、朱恒、龙建平、廖远州、古文宇、邬闯、刘斌、李伟、阮泽明。小型机1280投产,实现储蓄联网

  1991-1997年 科长陈声宇 成员15人:杨若莲、梁卫东、柯丽萍、黄昌业、柯云智、陈全胜、朱恒、龙建平、廖远州、古文宇、邬闯、刘斌、李伟、阮泽明、张翼、黄飚、李志,实现对公、储蓄业务处理系统全面上线,储蓄网点业务联网通兑;小型机NCR3000及第一批5台NCRATM投产;组建茂名辖内无线网络,为储蓄网点业务联网通兑提供网络备份;为提高科技人员技术水平,分别为科技人员提供了参加清华、北大等院校开办的培训班学习

  1994年通过经济日报和金融时报全国招聘计算机人才,引进高级工程师谭卫、工程师戴黎明、陈继宁等,同时着手建立每个支行2-3人的科技队伍

  1997年后 科长廖远州:成员15人:杨若莲、梁卫东、柯丽萍、黄昌业、柯云智、陈全胜、朱恒、龙建平、廖远州、古文宇、邬闯、刘斌、李伟、阮泽明、张翼、黄飚、李志、陈继宁、戴黎明、谭卫,投产RS9000小型机及电子汇兑业务;投产思群小型机及相应对公、对私业务,实现茂名辖内数据集中和联网业务。

  2002年随着大机集中,现场维护模式的改变,茂名市区各支行科技人员集中管理。科技科人员25人全辖科技人员34人,科技科人员:廖远州、杨若莲、梁卫东、黄昌业、陈全胜、龙建平、古文宇、邬闯、张翼、黄飚、戴黎明、谭卫、陈卓群、张玄、罗爱明、杨晓红、曾庆添、吴明秋、张锦汉、阮永亮、黄建春、梁少雄、苏美琴、张志、刘秀梅。为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向分行争取到每人300元/月的科技补贴。

  17、肇庆

  资料编撰:张宗成

  1988年5月肇庆科技科成立14人。肇庆分行是省行微机/服务器应用系统最多开展新系统、新业务试点的分行之一。

  1985年,肇庆市分行成立科技科,1988年8月8日,肇庆市分行电脑中心成立。

  1989年,S/1280超级微机联网在肇庆市分行开通储蓄通存通兑功能,科技人员22人。

  1994年,肇庆市分行开通了电子汇兑系统,资金汇划24小时到达,解决了困扰客户多年的汇款长期未达的问题,加速了资金的周转,促进了我行业务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1997~1999年,是肇庆市分行电子化建设任务最繁重、工作量最大、最关键的时期。要完成我行计算机系统由分布式(或小集中式)→分行集中式→省行集中式;由微机→小型机(服务器)→IBM大型机;由单机(或局部联网)→全市联网→全省全国联网处理银行业务多种系统的全面转型。

  1997年,省行决定把肇庆市分行作为大机仿真系统转型的试点行。试点的成功,加速了全省转型的步伐。在1999年底,我行先后完成了储蓄、对公会计、出纳等系统的转型及大机延伸工作。电子汇划、信贷台帐、OA网络等新系统也全面投产,全行各种业务处理已基本上实现电子化。系统的转型及网络的建设为推动银行业务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更新的功能,开办多种中间代理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及时抓住这个机遇,组织我行科技人员,在省行的大力支持下,根据业务需要,开发出了多种中间业务处理系统并投产使用。如证券保证金的自动转存、中联通话费、中国移动电话话费、行政性收费、政府基金及罚没款、市话话费等代受处理业务都是我行在省内、在其他专业银行中率先推出的。

  2001年2月26日CB2000对公子系统在肇庆分行顺利试点投产,作为全省第一批上机行,科技科获得了全省先进集体一等奖,所取得的经验也为全省全面推广投产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2001年11月11日,CB2000整合版在全省顺利投产。

  肇庆科技科2000年人员情况:科技人员23人,其中机房操作员7人,大学本科学历以上15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6人。工商银行从手工处理到数据分布/集中模式,从服务器模式到大机延伸,从CB2000对公系统到综合业务系统整合版投产,中间业务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甚至与十几个外单位实时联网,柜员机从无到有、到开机率百分一百,还有消灭“千年虫”、成功过渡2000年,历年来,大大小小各项工程,科技人员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每一次转型、每一个项目向分行、省行递交了一份又一份圆满的答卷。

  肇庆科技科获奖情况:1999年计算机安全运行奖三等奖、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先进集体一等奖;省行1997、1998年度科技进步推动奖一等奖、分行1998、1999年先进集体、创建"青年文明号"先进集体;“肇庆市职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肇庆分行科技人员:刘虹、叶郁、谭永康、张宗成、叶成林、章穗、钟润群、谢锡垣、黎祖仁、陈翠梅、黄运丰、梁艳红、何劬、蔡志刚、许子兵、陈浩鲲、邓菊彩、李永全、朱兴荣、廖天宪、何渭、陈志雄、陈伟文、肖军民、何庆新、黄志永、候刚、谢永坚、陈奇和、梁如柏、任建超、林以恩、冯长成、雷召光、黎伙庆、胡泽松、梁如、胡泽松、张忠诚、章穗、谭永康、叶成林等

  18、清远

  资料编撰:唐立松

  1988年清远分行成立。

  1988 成立科技工作小组隶属储蓄部成员5人:何国洪、蓝海良、唐立松、邓勇刚、李凯君,储蓄事后监督系统上线。

  1989年分行营业部对公业务采用《会计记账软件》电子化结束了手工记帐历史。

  1990年 成立科技科成员8人:陈靖锋、蓝海良、唐立松、陈文程、金燕玲、邓勇刚、郑政、陈英

  1990-1992 实现对公、储蓄业务处理系统全面上线覆盖128个储蓄网点的储蓄业务,20个办事处分理处的对公业务。

  1993年第一批5台NCR ATM投产。

  1994年科技队伍扩展至11人,郭伟平、胡洪、蓝海良、唐立松、郑政、李涛、白愿怀、欧阳云明、杜亚桃、金燕玲、谢伟明同时着手建立每个支行2-3人的科技队伍。

  到2000年清远分行科技科人员15人全辖科技人员36人队伍,分行科技人员包括:胡洪、蓝海良、郑政、李涛、唐立松、欧阳云明、白愿怀、陈桂强、陈士樟、曾令春、杨波、李成勇、宗伟锋、曾小军、苏泰权等。

  19、揭阳

  资料编撰:袁文桂

  1991年前,揭阳支行营业部、普宁支行营业部、揭西支行营业部、惠来支行营业部对公业务采用《会计记账软件》电子化结束了手工记帐历史,揭阳支行储蓄专柜、普宁支行支行储蓄专柜、揭西支行储蓄专柜、惠来支行储蓄专柜储蓄业务采用《会计记账软件》电子化结束了手工记帐历史。

  1992年揭阳分行成立,分行成立前揭阳支行隶属汕头分行管理。1993 成立科技小组隶属储蓄科,成员2人:胡展彬、袁文桂,储蓄事后监督系统81个网点全面上线。普宁支行储蓄分布式联网投产,支行辖区实现个人储蓄通存通兑;市区储蓄集中式联网投产,实现市区个人储蓄通存通兑。

  1994年 成立科技科,成员8人:胡展彬、马廷斌(已故)、袁文桂、孙典卫、柯铭楚、魏军芳、廖国标、钟玉辉,由胡展彬担任负责人。

  1995年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从外单位引进郑礼辉科技人员,新招进大学生林秋强、林蓁,调走柯铭楚,人员增到10人。1995 实现对公、储蓄业务处理系统全面上线覆盖81个储蓄网点的储蓄业务,28个营业部、办事处、分理处的对公业务。全市储蓄集中式联网投产,实现各支行个人储蓄通存通兑,首批POS上马。

  1997年7月1日,分行办公地址由榕城区韩祠路52号搬迁至东山黄岐山大道中段办公,分行中心机房搬迁至九楼,同时调入柳朝满科技人员,科技队伍壮大到11人。首台NCR 5685 ATM投产。

  1997年,小型服务器集中式储蓄前台系统投产,实现全辖个人储蓄通存通兑;实施信用卡、储蓄系统转型。

  1998年,与证券公司联网,投产银证系统。

  1998年,完成会计系统大机延伸工程。

  1999年3月科技科改为技术保障科。

  1999年下半年,储蓄大机延伸完成工程。

  2000年新招进大学生4人,人数增到14人。

  2001年技术保障科马廷斌因公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2002年1月改为信息科技部。

  20、云浮

  资料编撰:彭忠诚

  1、部门建制及队伍情况

  1994年9月28日云浮成立地级市,云浮分行开始筹办组建,1995年正式成立。

  1995年成立科技科成员4人:黎葱(科长)、黄海川、林福海、黄滨。

  1996年至2001年,新增加科技人员名单分别是彭忠诚(1996)、邓志伟(1998)、黄婷(1999)、罗理秀(2000)、练文辉(2001)。

  到2002年云浮分行科技科人员11人(科技人员7人、机房值班人员4人):黎葱、黄海川、黄滨、彭忠诚、邓志伟、罗理秀、练文辉、谭国泉、陈柏煊。罗定、新兴和郁南每个支行2-3人的科技全辖科技人员19人。

  2、云浮分行重要事项

  1996年储蓄联网投产,实现市区个人储蓄通存通兑;12月份分行6楼中心机房正式启用;开通电子汇兑业务。

  1997年,开始搭建分行大楼网络;首台ATM自动取款机在分行大楼投产。

  1998年,完成会计系统大机延伸工程。

  1999年,圆满地完成了大机延伸的全部工作(储蓄)。

  2000年,圆满地完成了闰年过渡工作,彻底解决了Y2K问题。省行大机延伸实现大机数据集中。

  2001年,CB2000整合版在我行顺利投产。

 

  附录一 历史大事记(1981年~2002年)

项目工程名称

时间

简述

M-150系统建设

1981

广州市分行第一营业部会计科日立 M-150系统正式投产,是国内金融界最早引进小型计算机系统应用于银行柜台业务,并于9月在第一营业部会计科一次成功使用M-150计算机处理柜台记账业务。同时,M-150电脑也从一营会计科扩展到北京路办事处会计科、署前路储蓄所、北京路第二储蓄所、中山五路储蓄所、人民南路储蓄所等6个网点,运用电脑处理柜台业务,成为国内银行系统较早运用电脑联网处理柜台业务的银行。

王安”VS-80小型电脑储蓄系统

19839

广州下九路储蓄所用“王安”VS-80小型电脑处理柜台活期储蓄业务,成为广州市第一个电脑所

工商银行成立

198411

我省仅有小型机4台、微机约20台,电子化营业网点不足20

M-150电脑

1984101

北京路办事处会计科从1984101日起使用M-150电脑

会计记账软件

1985

应用软件基于DOS 2.1 操作系统,采用 BASIC 语言开发,计研所开发。在深圳、珠海等分行开始投产使用,使用在会计业务记账业务上。1985年后肇庆、珠海开展软件试点工作,1986年江门、湛江、顺德等分行全面投产

IBM PC/XT微机储蓄事后监督业务系统

1985

应用软件基于DOS 2.1 操作系统,采用 BASIC 语言开发。肇庆分行1985513日投产储蓄事后监督系统,投产5个网点,1986年开始全辖逐步投产。

基于Xenix操作系统COBOL语言储蓄业务系统

198512

工商银行总行组织开发出基于Xenix操作系统COBOL语言储蓄业务系统,广东分行开始在全省投产

储蓄前台上机建账

1986414

肇庆储蓄前台上机建账

AT多用户微型计算机

1986

用南京紫金的AT多用户(一台主机八个终端)微型计算机

IBM4381 建设

1986

广东佛山分行作为第二批IBM大型机分行

M-240系统建设

19866

1985年广州工商银行从日本引进两台M-240中型电脑,于次年正式上机运作,同时,采取大型、小型电子化并举的方针,大力开展微机电子化建设。19863月广州市分行引进日立M240中型计算机,用两个月时间完成18154吨、数百台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用三个月时间完成应用程序调试,投入正式运行。617个对公、23个储蓄上机。

中国工商银行储蓄通存通兑网络系统

1987

1987年工商银行总行在无锡开发出基于Xenix操作系统C语言、Unify数据库的《中国工商银行储蓄通存通兑网络系统》(ICBSNS),广东分行派员参与开发工作,

开发中国工商银行S/1280对公业务兑网络系统

198810

S128032位超级微机及紫金386AT多用户微机系统上,基于Xenix操作系统,采用CCOBOL语言开发实现,并在江门分行完成试点,并在广东分行、深圳全面使用。该系统设计合理,符合国情、功能齐全,满足了银行对公业务的处理要求,为我行在中小城市应用微机、小型机网络处理对公业务开辟了道路。

微机储蓄活期业务通存通兑

1988

中山分行省内第一个使用S/1280实现了微机储蓄活期业务通存通兑

广东珠海分行19887月建立S/1280电脑联网,实现同城通存通兑

中国工商银行S系列小型机储蓄业务网络自动存取款机(ATM)处理系统

19884月~198912

该项目属于国际“七五”科技攻关75680203专题的子项内容。

《中国工商银行S系列小型机储蓄业务网络自动存取款机(ATM)处理系统》使用NCR公司TOWER32/650主机作为自动存取款机(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的前置机,并与S/1280超级微机通信,作为ICBSNS系统的结点机。客户可使用自动存取款在ATM实现各类交易,并支持跨行通兑。NCR公司TOWER32/650主机系统基于Unix V操作系统,采用C语言开发实现,使用Unify 数据库管理系统。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储蓄事后监督处理系统

19886月~19892

该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以COBOL语言为主要编程工具,解决了银行储蓄业务网络化对储蓄交易业务的监督的问题,该系统支持了我行所有的储蓄种类业务的监督,并可实现对前代开发的代发工资、代收水电费等业务进行监督。该项目获得1996年“广东省金融系统第二届科技进步奖”。

佛山大机投产

19887

IBM 4381 第一个网点实现投产

广东省工行科技工作暨“双先”表彰会

1988726

召开广东省工行科技工作暨“双先”表彰会

深圳大机投产

1989123

金融大厦储蓄网点使用大机处理储蓄业务

ATM处理系统

198911

198911月,广东中山分行投产了ATM处理系统。该系统是当时国内金融界率先在地级市的小型机上开发的ATM处理系统。

M-660系统建设

1990年底

日立M660大型综合联机系统从1990年底开始系统设计构想;各种业务需求的研讨;1992年引进日立M660大型通用计算机硬件设备;1993年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编码、测试,共编码出了100多万步源代码。1993年底开发完成,并于1994年初成功地实现新旧系统的转换。

储蓄二级网络

1990年上半年

在中山市小及珠海市斗门县建立了386为中心的分布式二级网络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储蓄前台业务数据集中式多级网络处理系统

19903月~9

该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以C语言为主要编程工具,采用UNIFY数据库。该系统实现将分布在个储蓄网点的数据集中,满足实现对1532间储蓄网点业务办理的需要,并可根据需要扩充,较好解决了中小城市储蓄业务处理电脑化和通兑问题,并提供了投资省、见效快的电脑网络化道路,全省系统覆盖率达到95%以上。该项目获得1994年“广东省金融系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省辖联行微机自动对账数据处理系统

199012月~19915

广东分行组织研发,该系统基于AT/486 多用户微机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使用COBOL语言开发实现,实现省辖联行对账业务

IC卡“电子货币”应用

19915

商银行总行组织在中山开发了IC卡“电子货币”应用,并批准了在广东省珠海市分行、中山市分行进行零售点终端POS系统的开发应用等“电子货币”的试点,拉开了工商银行新型电子化银行试点工程的序幕。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牡丹信用卡处理系统

19916月~19926

该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以C语言为主要编程工具,采用UNIFY数据库。该系统实现分行数据集中,支持牡丹卡业务全面支持,并实现与储蓄系统的联网,全面支持银行卡ATM存取款、POS消费业务,开发了牡丹卡在ATM自动存取款机的应用程序并投入使用。该系统在ATM上实现了存款、取款、转账、透支、查询、更改密码等6大功能,填补了国内信用卡使用自动存取款机不能透支的空白。该系统在广东省投产覆盖率达到100%。该项目获得1994年“广东省金融系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国际业务综合处理系统

19917月~19932

广东分行组织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国际业务综合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AT/486 多用户微机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使用COBOL语言开发实现,在广东分行全辖推广投产,

珠海ATM推出

1992

1992年广东珠海分行推出第一批12ATM,为本市同业之首。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会计事后监督处理系统

199212月~19938

广东分行在江门组织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会计事后监督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使用COBOLC语言开发实现,

引入TANDEN

1992

全国一级网省行结点机--- TANDEN的验机、安装及调试工作,并派员参加总行组织的系统开发。

NCR升级

1993

1993年中山分行将TOWER650更新为NCR3450台,ATM网络扩大覆盖面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储蓄业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

19935月~10

该系统基于MSDOSCCDOS2.13H操作系统环境下,采用FOXBASE数据库关系系统,满足全省储蓄信息统计、计划执行、完成情况统计需要,满足领导决策的需要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会计借贷记账法网络处理系统

19936月~12月,

广东分行组织在顺德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会计借贷记账法网络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分布式拓扑结构,中心机与AT/386/486 多用户微机相连,构成星形网络结构。以S/640 小型机为中心主机,支持整个网络通信。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信贷业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

19937月~10

19937月~10月,广东分行组在广州顺德组织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信贷业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MSDOSCCDOS2.13H操作系统环境下,采用FOXBASE数据库关系系统,满足全省信贷业务需要。

M-660系统投产

19941

1994年初成功地实现新旧系统的转换。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市辖联行对账处理系统

19941月~9

19941月~9月,广东分行组织研发了《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市辖联行对账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环境下,以COBOL语言为主要编程工具,实现了市辖往来对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全国电子汇兑系统

1995

全国电子汇兑系统,广东分行全辖投产

IC卡银行卡系统(ICBPCS

1995年末至1996年中

总行信息科技部、银行卡部与福建、广东、浙江分行在福建泉州分行集中半年研发了IC卡银行卡系统(ICBPCS),该系统采用C/S结构,C语言+Informix数据库实现,是当时国内屈指可数的引入IC芯片技术的银行卡业务系统,与其相继研发出的对私业务系统、对公业务系统一并成为了工商银行微机时代的最后一个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广东分行全省推广投产。

珠海大机投产

1995

珠海分行IBM ES/9000大型机。1995年实现了本行辖内所有营业网点和ATMPOS联网运行

汕头大机投产

19955

19955IBM ES/9000大型机第一个对公网点投产

佛山大机升级

19955

1995年更换ES9000大型计算机主机系统并成功投产运行

金融管理信息系统(MIS

1995

1995年广州分行开始构建全行集中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MIS),实现全行各分支机构主要业务如储蓄、会计、信用卡、信贷、计划财务、资金管理等所有生产数据和管理数据的自动集成、自动统计、汇总分析、分级分权限查询等功能。

储蓄事后监督全省统一版本系统

199512

199512月广东分行在阳江组织完成储蓄事后监督全省统一版本系统,基于Xenix操作系统、UNIFY数据库。

资产负债管理系统

1996

1996年广东省行推出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该系统设计上以银行业务综合分析和行长决策及银行内部使用等级评估为目标,根据《商业银行法》、总行制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及有关的业务管理办法,结合基层实际情况,按照管理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分析的要求设计业务方案,通过对有关统计数据的收集、归类、处理、分析,计算出考核行资产负债指标的执行情况、资金营运变化情况和财收支状况等,在系统结构上采用先进的Client/ Server结构,软件设计基于UNIX INFORMIX-0NLINE, SQL WINDOWS为开发工具,能全面覆盖银行的资金计划业务,并具有 WINDOW特性的友好操作界面。系统除广东省内使用外,并向七个兄弟省、市分行推广应用。199611月该系统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展示受到广泛好评,披总行指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广东分行计算中心建设

19975

省行计算中心建成

大机通兑

19961022

广东深圳、佛山、珠海分行参加全国八城市大型机储蓄异地通兑业务联网业务

牡丹信用卡应用系统(ICBPCS 97版)

19974

牡丹信用卡应用系统(ICBPCS 97版)湛江试点

牡丹信用卡应用系统(ICBPCS 97版)推广

19976

牡丹信用卡应用系统(ICBPCS 97版)惠州投产后全省推广

储蓄业务系统(ICBSS3.0)试点

19978

储蓄业务系统(ICBSS3.0)湛江试点

会计系统(Informix版)试点

19979

会计系统(Informix版)湛江试点

储蓄业务系统(ICBSS3.0)推广

199711

储蓄业务系统(ICBSS3.0)肇庆投产,全省开展推广

MP-5800系统建设

199711

199711月,广州市分行投产日立 MP-5800超大型电脑系统。该系统的业务能力居当时国内金融界前列。

19983月,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刘廷焕行长为广州市分行建成MP5800超大型电脑联机系统题词祝贺。

中山大机会计投产

19971116

中山分行石岐支行营业部大机会计延伸投产

东莞大机储蓄投产

1997121

东莞分行茶山办事处大机储蓄延伸投产

投产第一代办公自动化邮件系统Lotus

1997

1997年总行完成全行电子邮件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设计。广东分行1997年开始投产第一代办公自动化邮件系统Lotus Notes19977月开通与总行的电子邮件系统,12月完成全辖电子邮件系统的的投产。

汕头大机全面完成

199835

完成牡丹卡、POSATM业务上IBM主机,1998年中期全辖投产IBM ES/9000大型机储蓄应用,实现全辖个人储蓄通存通兑。

储蓄业务系统(ICBSS3.0)完成转型

19986

储蓄业务系统(ICBSS3.013个分行完成投产,

东莞、中山、江门全面完成大机延伸、13个分行完成会计业务的大机延伸任务

1998

1998年完成了全省除三个大机行外的十六个地行会计业务的大机延伸任务。完成了东莞、中山、江门分行储蓄业务的大机延伸任务。完成了东莞、中山分行信用卡、ATMPOS的大机延任务。联机网点总数达898,其中会计营业网点478,储蓄营业点420个,联网的ATM106台、POS590台。

江门、云浮、汕尾、河源、阳江延伸

1999年上半年

完成了江门、云浮、汕尾、河源、阳江五个分行的储蓄、信用卡、ATMPOS系统的大机延伸任务

省市科技部门合并

19996

省市科技部门合并

启用“95588

19998

广东分行启用客户服务中心及电话银行系统特服号码“95588

13个分行储蓄、信用卡ATMPOS大机延伸完成

19991210

16个延伸城市的1466个储蓄网点、324ATM2431POS的大机延伸任务圆满完成并确保了原有中间业务的平稳过渡。

2000年问题

19991231

顺利解决2000年问题

省行计算中心整合

2000123

广东分行ES9000主机16家二级分行的数据完成迁移到广州市工业园建工路大楼 IBM R26

中心延伸

2000

完成珠海、汕头、佛山中心延伸

CB2000会计业务珠海试点

20006

珠海分行投产对公业务试点工作

CB2000会计业务系统投产

2001

2001年上半年完成所有分行对公业务投产工作。

CB2000整合版珠海试点

200178

广东珠海分行78综合业务系统系统(CB2000)整合版成功投产

CB2000整合版第一批投产

2001923

923日,中山、汕头、潮州、揭阳、梅州、清远、汕尾等七个分行的CB2000整合版又正式投产

CB2000整合版第二批投产

20011111

佛山、江门、东莞、湛江、惠州、韶关、肇庆、茂名、阳江、云浮、河源等十一个分行CB2000整合版的胜利投产

CB2000整合版广州投产

2001122

122日,省行营业部CB2000整合版正式对外投产

9991工程上海数据集中

200283

广东分行上挂数据中心(上海)

 

  后记

  2018年11月起收集广东分行1984年~2002年的历史照片、历次会议材料、软件产品资料、评审资料,收集整理了历史资料,撰写了广东科技发展史。

  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分行成立后,广东信息科技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多个历史阶段。至2002年8月广东分行数据集中到总行数据中心,实现了历史性发展目标。这18年的历史是广东分行科技工作波澜壮阔的创业发展史。

  这里要大力感谢当年陈晓忠、伍玲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留下的资料、历史照片,使现在人能学习了解当年科技发展艰苦奋斗的历史。

  1984年~2002年绚丽辉煌的广东工行科技发展史,广东分行科技工作者都参与书写了这段历史。工行电子化寄托了科技工作者的梦想,每个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成就着广东工行科技发展。通过科技发展的事件记录,展现了广东工行发展的历程,承载工行科技人共同的记忆,传承工行优秀企业文化,引导工行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