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16年8月
金融为本、创新为魂、互联为器——“互联网+”时代工商银行的消费金融布局

  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总裁、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

总经理 栾建胜

  随着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消费金融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如何推动消费金融的发展,成为工商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2015年6月,工商银行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了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将信用卡的运作经验和成熟模式拓展到更广阔的消费金融领域。

  一、消费金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般而言,消费金融是指以消费者或者家庭为服务对象,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金融可以帮助他们灵活处理资金,提前购置商品,提高消费水平;而对于经营者而言,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频次的提高可以加速其资金和产品的周转速度,创造更多的价值。

  消费金融源自日常消费,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上升。201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1万亿元,同比增长7.0%;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66.4%,较2014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此外,鼓励消费也是政府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例,将美国的GDP与消费信贷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当GDP下降时,其当年的消费信贷额一定会大幅上涨。在中国经济增长趋于平缓的“新常态”中,消费对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

  消费水平的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0万亿元,同比增长23.3%,高于同期人民币信贷余额增速8.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消费信贷将是未来信贷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费信贷也是经济的稳定器,由于其本身具有小额、多笔、非集中的特点,因此具有极强的抗风险属性。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实体经济产能出清造成经营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消费金融成为金融机构服务的新重心。

  和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的消费金融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但直到2009年,银监会开启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及2010年我国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我国消费金融才进入快速成长的起步阶段。与美国上百年的消费信贷历史和60余年的信用卡发展史相比,我国的消费信贷规模、人均余额、总体发卡量和人均消费额等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的兴起为消费金融带来新特征

  一是互联网扩大了消费金融覆盖的用户群体和消费场景。传统消费金融的主体以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为主,产品包括信用卡与消费贷款。目前,主流的业务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与线下商户合作,将消费金融的流程嵌入消费行为,资金直接支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公司;另一种是消费者直接申请贷款,资金发放至消费者的银行账户。

  近年来,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一系列新型的金融服务,并延伸至银行支付、融资等核心业务领域,对商业银行形成“信用卡去介质化”以及“商业银行去中介化”的挑战。首先,移动支付和融资提高了消费金融的放款效率,优化了客户体验。随着支付产品的不断创新,更多的客户习惯于“无卡化”和“手机化”的支付方式,在移动终端办理业务成为客户消费金融产品的基本要求。其次,消费场景线上线下一体化成为趋势。与传统金融以线下交易为主不同,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公司利用线上交易平台等工具推广线下商户,打破了线下商户的地域限制;另一方面,线下商户利用自身的商品或服务来提高实体店客户的体验,提升客户黏性。这种将线上服务与线下商户相结合的新模式架空了银行渠道,对商业银行形成“去中介化”的挑战。无论是移动支付还是线上线下一体化,其本质都是利用互联网金融公司自身在互联网技术上的优势,结合大数据分析,为客户带来“业务申请无门槛,流程简便放款快”的心理感受。

  二是消费需求多样化导致市场进一步细分。近年来,我国居民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消费结构升级打下了物质基础,而居民整体消费意识的增强也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从我国消费结构来看,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食品和衣着等生存型消费基本得到满足,比重不断下降,以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为代表的发展型消费持续增长。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收入高、学历高、消费理念前卫的年轻群体正在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家庭消费的主导力量,表现出明显的“高消费、低储蓄”的行为特征。此外,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支持也提高了年轻群体的消费水平,使其在旅游、餐饮、服装、文化娱乐和汽车等项目上的消费明显高于上一辈。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转型、新型城镇化和居民个人收入的提高等利好因素也使得未来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将会更加显著。

  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客观上为多样化的消费场景创造了条件,而新的消费场景也为商业银行拓展获客渠道提供了可能。在空间上,消费金融服务不仅可以涵盖传统的日常消费,也可以扩展到教育、医疗等领域;在时间上,随着客户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商业银行可以将消费金融产品渗透进婚庆、装修、婴幼儿服务等市场,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

  三、工商银行积极布局消费金融业务

  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代表,工商银行一直把精确营销、精细管理、精品服务贯穿于业务经营的始终。面对“互联网+”时代居民消费零星化、碎片化、线上化的新趋势,工商银行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履行社会责任,发展普惠金融,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一是建立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统一打造消费金融品牌。在国家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的政策引导下,工商银行在2015年6月18日成立了国内银行业首家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整合了工商银行全行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全面发展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线上的消费信贷业务,通过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创新,着力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在银行卡业务部和牡丹卡中心基础上成立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不仅由于信用卡和消费信贷业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探索信用消费金融的过程中可以参照信用卡业务的宝贵经验;更是工商银行全面整合集团资源优势,以金融杠杆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作为全球第一大发卡银行和中国第一信用卡品牌,工商银行目前信用卡发卡量已达到1.15亿张,在信用卡领域的运营和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的成立可以将这些经验有效移植到消费金融的创新实践中,加大个人信用消费金融的产品创新、系统优化、流程整合和渠道拓展力度,大力推进营销和运营工作,加快培育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这项业务在高起点上健康较快发展。

  二是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消费信贷与互联网理念和技术相结合。历经多年探索实践,工商银行率先开辟了一条“先有数据,后有客户”的市场拓展之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市场分析,并将大数据技术与分支机构贴近市场的优势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信贷模式,在线授信,实时放款,将客户潜在消费有效转化为现实消费,将客户消费需求转化为消费信贷需求,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

  在风险控制上,挖掘客户信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征信运用和风控技术的成熟度是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业务长远发展的基石。工商银行利用在信贷领域长期积累的管理经验和专业化团队优势,深度挖掘行内外海量客户信用信息,在贷前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内部评级法实施精准授信,确保授信的科学性、客观性以及与信用消费需求的匹配性,有效平衡市场拓展与风险管理,实现从“防控风险”到“经营风险”的跃升;在贷中和贷后的管理上,2014年工商银行首创基于大数据、可实时干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可视化监控系统,对贷款进行全流程动态风险监控,提早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

  三是坚持产品创新,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目前,工商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已具有成熟的业务模式和管理经验,陆续推出了多款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产品,旨在提升用户体验:短信分期、账单分期、汇总分期、定制分期等一系列便捷的分期付款产品,有助于提高客户的购买力;无担保、无抵押、便捷申请、快速放款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产品,解决客户燃眉之急。与此同时,工商银行还加大了对新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在信息与网络消费领域,与网络零售平台开展合作,发放风险可控的小额消费信贷;在旅游休闲消费领域,与途牛、同程等品牌公司合作推出旅游分期业务;针对大学生群体,推出学生贷等特殊产品;在购车领域,响应国家号召,下调新能源汽车和二手车贷款的首付款比例。通过一系列创新,有效提高了客户和渠道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消费+金融+互联网”的完善融合,为客户带来全新体验和服务。

  四是搭建移动智能服务平台,建立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消费金融服务与消费场景间的联系愈发紧密,通过平台搭建应用场景是商业银行荐客的重要手段。工商银行已经构建起以“融e行”、“融e联”、“融e购”三大平台为主体,以“工银e支付”、融资、投资理财三大产品线为依托的整体架构。目前“融e行”客户数达2.15亿户,“融e联”客户数突破3000万户,“融e购”用户数达4400万户,“工银e支付”客户数超过1亿户。在此基础上,工商银行推出了“工银e生活”、“工银e校园”、“工银e投资”等一系列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移动端产品,并与以“持卡支付、手机闪付、扫码快付”为主体的线上线下支付体系,HCE云支付、ApplePay、SamsungPay及二维码等新型支付手段相结合,将消费金融服务无缝嵌入消费者购物、用餐、娱乐等各种生活场景,构筑“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四、机遇与挑战并存,工商银行与消费金融共发展

  消费金融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近在眼前,但目前我国的消费金融领域还面临诸多挑战,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备、相关政策制度亟待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工商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代表,要抓住消费金融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积极面对挑战,使消费金融成为我国经济深化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一是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业务发展。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消费金融再次成为焦点。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突出问题在于供给无法适应居民消费持续上涨的需求,制约了消费对经济增长基础作用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消费在经济转型期中的引领作用,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这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商业银行要从客户需求出发,以客户体验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全面整合、直观直接、差异化定制化的消费金融服务。具体而言,搭建一个集生活、消费和金融服务于一体,整合支付、融资、信息中介功能的开放式、互动型、综合化的移动智能服务平台,为整体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公私联动以及与大零售板块、电子银行等部门的协同创新,丰富现有消费金融产品,通过差异化竞争形成比较优势;将工商银行集团总部的数据挖掘分析优势与基层机构深入市场、贴近客户的精确营销优势相结合,分析客户消费习惯,主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智能化和主动化的服务,实现服务品质和客户体验的全面升级,提高用户黏性,进一步打造工商银行的消费金融品牌。

  二是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建立特色风控体系。目前,消费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监管体系仍有待完善,信用基础设施依然有待加强。一方面,国内征信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信用相关信息具有分散收集与整合度差的特点,政府部门收集的信息缺乏整合与平台分享的机制,而民营个人征信公司刚刚起步。另一方面,我国尚无统一的消费金融法律法规,借贷双方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已有政策大多集中在住房和汽车消费领域,其余则分散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实施意见中,并且内容相对务虚。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消费金融具有参与主体多、借款人的信用调查成本较高、借贷双方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面对这项潜在风险较大的业务,商业银行要针对消费金融业务的特点,围绕整个贷款周期建立风险防控管理体系。首先,结合商业银行征信系统与社会征信机构的优势,建立个人征信数据库,进行群体细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筛选出优质客户,从客户源头把握风险,防止“病从口入”;其次,利用客户互联网行为信息、消费信息、航旅信息等非征信相关信息做好产品结构设计,让客户在主观意愿与客观能力上能够及时还款;再次,完善贷后管理,通过大数据提高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率,提前对即将逾期或不良的客户进行预警,便于及时开始催收等相关工作,有效保障资产质量。

  未来,我国将构建以消费为主导、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新格局,工商银行也正处在稳质量、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在“互联网+”时代,工商银行始终坚持以金融为本、以创新为魂、以互联为器,将传统金融的雄厚实力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技术相融合,构建起造福民生、惠及千家万户、贯通线上线下的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16年8月目录
金融为本、创新为魂、互联为器——“互联..
用信用创造美好生活——访中银消费金融有..
鹰击改革征程,鹏飞“消金”海浪
“互联网+”时代消费金融路在何方
站在互联网金融风口,掘金消费金融新蓝海..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