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17年1月
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动力——中国信用卡产业未来已来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 李云泽

  导语: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谨向《中国信用卡》杂志的广大读者致以新年的问候,向长期关心和支持中国信用卡事业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过去一年,我国信用卡产业积极化解“难”,努力巩固“稳”,不断推动“进”,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描绘了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壮美画卷。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历史的进程又将翻开新的一页。经济新常态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我们肩负着“新”使命。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更进百尺杆。引领信用卡产业全面破题,快速发展,一切都要从“新”开始。

  十年磨一剑,扬帆正当时,中国信用卡产业日新月异

  信用卡,这一自货币出现后人类交易史上最伟大的发明,这一诞生于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移民大潮背景下的舶来品,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经济环境缺乏旺盛消费需求和供给能力不足,并没有立即展现出其生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特别是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信用卡作为信用消费和支付介质,已深深融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近十年,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信用卡产业也随之步入高速发展、量质并举的快车道,开启了创新转型、璀璨夺目的新时代。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出口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发生了本质变化,消费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信用卡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并被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

  一是我国信用卡产业迈上新台阶。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国信用卡发卡量为4.7亿张,同比增长9.3%,较十年前增长了10倍;银行卡消费笔数为88.7亿笔,同比增长27.8%,信用卡支付更加普及,刷卡消费频率加快;银行卡消费金额再创新高,突破13万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7%,较十年前提高了近70个百分点,彰显了信用卡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作用。在规模直线攀升的同时,信用卡受理环境也日臻完善。近十年来,银行卡特约商户由不足40万户激增至1831.2万户,增长了45倍;POS机具由60万台激增至2445.2万台,增长了40倍。我国银行卡市场建立起快速扩张、完善高效、布局广泛的银行卡受理环境,形成了催生居民消费的巨大动能。

  二是信用卡消费信贷异军突起。信用卡集支付与融资功能于一身,其循环信贷特征是将消费资金不断引向实体经济的法宝。截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信用卡授信总额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4%,较十年前增长245倍;贷款总规模3.6万亿元,同比增长19.8%,较十年前增长108倍,占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比重由五年前的不足50%上升至76%。信用卡作为居民消费信贷的重要载体,推动了我国消费文化从传统的量入为出向适度超前转变,使以信用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各类支付平台迎合社会大众消费观的转变,纷纷开办消费贷款业务,与商业银行争夺信贷市场,给信用卡产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为积极应对竞争加剧的局面,各商业银行主动放开信贷规模限制,在政策导向上高度支持信用卡贷款业务发展,使信用卡消费信贷产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态势。工商银行应时应势,在全新的经济金融格局下,制定了“拉动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发展普惠金融、深化经营转型”的战略导向,推出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作为信用卡的产业分支,个人信用消费贷款打开了信用卡消费信贷大发展的新纪元。截至2016年10月末,工商银行累计发放个人信用消费贷款124.7亿元,预计未来三到五年总量将达3000亿元。

  三是金融科技创新浪潮风起云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基础的金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应用于交易结算与借贷融资等金融领域,颠覆了传统金融的业务生态,是未来信用卡创新变革的主流趋势。一方面,其深刻改变了信用卡发展形态,使信用卡产品介质从“磁”到“芯”、从“有卡”到“无卡”;认证模式从数字验密到人脸、指纹、声波等生物认证日渐普及;支付方式从单一刷卡到涵盖NFC、HCE、Token等安全技术的“刷、插、挥、扫”一体化;服务模式从线下到线上,再到仅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发卡、支付的全流程。这些金融科技的创新成果,为社会大众带来安全可靠的支付应用和智能生活的无穷便利,焕发出技术创新的蓬勃生机,为信用卡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核心驱动力。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凸显了其数据搜集、整合及应用优势,成为信用卡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柱。各商业银行着手开拓与第三方金融公司合作之路,将用户沉淀在各行各业的数据进行整合增值,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信用卡发卡、营销、风控、征信等多个环节,开辟了信用卡产业创新发展的崭新道路。

  四是我国日益成为全球银行卡产业新的增长点。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经过38年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辛奋斗,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国信用卡产业也实现了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由立足本土到放眼全球的战略创新,积极探索将发卡市场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拓展,将服务网络逐步向境外延伸,并将更多境外权益整合于卡片方寸之间,使“一卡在手,走遍全球”成为现实,日益成为拉动全球银行卡产业的中坚力量。截至2015年末,中国银行卡发卡量和消费额分别占全球的53.1%和33.1%,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发卡量占比稳中有进,消费额占比上升3个百分点,保持了持续稳健的发展步伐,奠定了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全球中坚地位。

  找准新蓝海,把握新机遇,迎接中国信用卡产业的黄金新时代

  “十三五”期间,金融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动创新。经济结构的调整给信用卡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牢牢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将持续积累的积极因素转变为加速成长的强大动能,推动信用卡产业升级和规模再造。

  一是中国信用卡产业潜力巨大。新常态下,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入,蕴藏着强大的消费潜能,为信用卡这一消费市场的主要支付工具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2016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4%,远超投资和出口,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头驾马车。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教育产业蓬勃发展,健康产业前景广阔,养老产业商机无限⋯⋯面对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信用卡产业的未来发展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潜能尚未被完全激发。近十年来,我国居民银行卡消费规模年均增长46%,远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的增速,但我国信用卡贷款在信贷总额中的平均占比仅为3.1%,尚不足美国的一半,消费信贷在信贷总额中的占比仅为20%,远低于美国44%的理性水平。信贷人均指标更是与美国相去甚远:2016年我国人均信用卡消费额不足美国的1/4,人均消费信贷余额还不及美国的1/7。中国信用卡市场还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

  二是产业政策推进信用卡创新发展。2016年是中国信用卡转型发展之年,监管部门制定了多项促进信用卡产业规范化、市场化的政策办法,使未来信用卡市场竞争更为自主有序。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全面下调发卡行服务费率并取消行业分类,深化定价机制改革,有效降低商户运营成本,增强发卡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2016年4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区间管理、取消免息还款期限和金额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赋予发卡机构更多的自主决策权,积极推动信用卡产业利率市场化进程,鼓励健全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激发信用卡市场活力。2016年6月,人民银行又会同银监会发布了《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打破原有中国清算市场垄断格局,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行业竞争更为公平公正,产业发展方向更为明晰。风好正是扬帆时。信用卡产业正当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借势而立。

  三是互联网迅猛发展为信用卡产业带来新契机。互联网金融被正式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金融新秩序有待确立。信用卡产业在这一新体系下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走怎样的发展道路正是我们这一代从业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目前互联网用户数达7.21亿,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互联网金融活跃用户6.18亿人,占全国网民的87%。过去一年,各商业银行积极推进“互联网+信用卡”发展战略,将互联网信息传播广、受惠群体大、价格成本低的特点与信用卡小额支付、服务大众、节约成本的特征相结合,催生出扫码支付、移动服务终端等一大批新兴互联网金融产品,将信用卡产业创新发展推向新高度。工商银行领同业之先河,深度激发移动支付创新活力,推出商业银行首款支付产品——工银二维码支付,通过简单的“扫一扫”覆盖了线上线下和O2O支付全场景,无缝衔接商家和客户,打造出时尚智能的移动生活新体验。该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强烈的市场反响,展现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相抗衡的强劲发展势头。竞争的同时也要重视合作。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各有优势,后者丰富的消费数据、人性化的界面和其背后强大的科技力量都充满吸引力。我们对未来信用卡的期待,将不仅停留在物理形态层面,也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或渠道,它将不断追逐互联网的本质,分享、互动、虚拟、服务,更将不断在客户选择、服务理念、支付介质、支付模式、便捷程度等方面革故鼎新。

  拥抱互联网,创新产业链,做客户身边的信用卡

  站在“互联网+”的时代风口,打造更贴近网络、贴近客户、贴近生活的信用卡产业,须坚持以客户为本、创新为魂、互联为器,主动出击,迎难而上。

  一是创新互联网思维,探索优质活跃新客群。客户是经营发展的基础,也是利润实现的源泉,谁找到未来主流消费人群的引流渠道,谁就掌握了市场话语权。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1980~2000年出生的人数量已达到四个亿。这部分人群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对互联网的认知、理解、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刻,生活方式已经高度互联网化,并且消费观独立、超前,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商业银行要将目光积极投向年轻客户群体,把拓展年轻活跃客户作为信用卡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要前瞻性培育优质大学生客群,围绕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偏好提供信用消费贷款、分期付款等金融产品,做好朝阳金融、未来金融这篇大文章,为信用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年轻客户在哪里?就隐藏在网络终端背后。商业银行要全面树立“先有数据,后有客户”的创新理念,深度应用金融科技,打破将传统网点作为吸收客户主渠道的观念,探索新型互联网获客路径,揭开潜在信用卡客户的面纱;要跳出自己的圈子,积极与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开展跨界合作,建立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三方共赢的机制,以信用卡为纽带,做活资产业务。

  二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开辟消费信贷新蓝海。信用卡的本质是融资,消费信贷是未来信用卡逐鹿之争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预计2020年中等收入居民将达到6亿人,收入高、学历高、消费理念前卫的80后、90后年轻客群正在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生力军,消费信贷迎来大踏步大跨越的发展时期。商业银行要将信用卡信贷业务的重点积极转变到信用类消费贷款的轨道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信用卡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引擎。信用消费贷款要做大做实,必须将数据作为第一生产力,挖掘出互联网终端背后蠢蠢欲动的交易主体,把他们的名字凸印在信用消费产品上,也把我们的LOGO印在他们的手机上。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为王,并贯穿客户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谁掌握了数据,谁就取得了消费信贷浪潮搏击的深水证。

  三是恪守风险底线,构建风险管控新体系。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的经营风险传导至信用卡领域,使信用卡产业面临风险反弹的考验。截至2016年6月末,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480.6亿元,较年初增长26.4%,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较年初增长了0.2个百分点,风险资产持续承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要以盈利为目标,以数据为基础,以科技为抓手,提高风险敏感度,加速风险响应,提升风险经营水平。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信用卡风险管理战略技术水平的高低更是其生命力的决定因素。通过风险量化技术预测和自身风险水平评价,寻找最为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制定与企业文化相契合的经营策略,进而实现企业资产的稳健运营和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全面量化风险管理的意义所在。互联网时代给我们送来了海量数据,风险量化不再是无本之木。将互联网海量数据加以整合,纳入大数据体系,研发直观的客户画像和可落地的全方位客户评价模型,应用于客户准入、产品推介、授信管理、行为监控、贷后跟踪、逾期催收等各个环节,探索构建基于大数据的风险管理新体系,彰显风险管理的核心价值。

  四是优化客户体验,搭建信用卡品质管理新架构。互联网技术的裂变式发展给金融生态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也深层次改变了消费者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营销为先、量大为首的产品时代宣告结束,体验为王、品质为本的客户时代悄然来临。当前信用卡市场产品同质化特征明显,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加剧,对产品和服务软实力提出了战略层面的更高要求。品质,已成为商业银行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各信用卡产业主体应探索建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对产品进行分层次、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将产品研发的触角缠绕客户,推出客户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延续产品生命力。要准确把握信用卡手机化发展趋势和客户便捷服务的需求特点,创新打造信用卡集中专属的APP服务平台,集生活、消费和金融服务于一体,合支付、融资、信息功能于一身,推进服务品质和客户体验的全面升级。

  互联网金融未来呼啸而来,中国信用卡产业也满怀新的希冀。值此深冬,我与业界同仁共同致敬这个群雄竞起的时代,并将以信用卡行业先行者的姿态,拨开雾霾,奠基2017年的新春。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17年1月目录
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动力——中国信用..
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 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获客互联网化 产品互联网化 服务互联网化..
谋创新 强服务,助推中银长城信用卡基业..
信用卡大数据应用的实践与展望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