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23年2月
中国信用卡:数字技术赋能支付服务质效提升

本刊记者 谢香玲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我国支付产业各方紧随科技浪潮,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聚焦支付产品与服务创新,以数字技术重塑服务渠道和流程,增强数字化风控和服务能力,在推动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助力提振民生消费,提升支付服务质效。

 聚焦数字支付产品创新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金融科技推进支付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人民币、数字信用卡等一系列支付产品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目前,数字人民币开展常态化试点已满三年,作为我国法定货币的数字形式,数字人民币自推出以来就备受关注,成为近几年支付领域热度最高的词汇之一。2022年以来,包括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机构推出了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7月,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工商银行公开发放硬件钱包产品,产品分为卡式和手环式;9月,中国银行与美团合作发布了面向大众的数字人民币低碳卡硬件钱包,这是自数字人民币上线以来首个以硬件支付为主的媒介产品,能够用于线上线下“衣食住行”各类消费场景。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推广布局呈现出提速之势,这无疑得益于支付产业各方较强的金融科技实力。日前,农业银行深圳分行以5G+、区块链等技术为创新支撑,整合联通通信技术服务能力,创新推出了数字人民币SIM卡硬件钱包,该产品采用自研金融级安全芯片,实现一卡通用户融合,适用于网络通信、POS消费、一线支付等多种生活场景,有效提升了数字人民币的客户体验和普惠性。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数字人民币App上线了无网无电支付这一技术功能,开通后,用户在手机关机状态下仍可使用“碰一碰”收款终端完成支付,虽然目前仅部分机型支持该功能,但记者了解到,后续该功能将面向更多机型及场景有序开放,这将极大增强支付服务的可获得性,给消费者带来便捷的支付体验。

  除了为数字人民币相关产品和应用创新提供支撑,数字技术在推动数字化信用卡产品创新方面也功不可没。中国银联以“支付无界、创新无境”作为无界卡产品设计思路,整合运用大数据、Token2.0、卡码合一等创新技术,实现用户申卡、绑卡、用卡线上一体化,使得支付更便捷流畅,支付体验与效率大幅提升。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末,中国银联已联合36家银行发行79款无界卡产品,累计发卡超过4720万张。此外,数字化浪潮下,各银行不断丰富数字信用卡产品体系。例如,中国银行创新推出金融科技与数字支付创新结合型产品——中银数字信用卡,并以该信用卡为媒介打造了数字分期系列专属产品,通过前沿科技与创新业务的双轮驱动,不断拓展数字信用卡场景应用,为用户提供便利、安全的数字化支付体验。建设银行持续推动信用卡的“无卡化”使用,进一步加快在数字信用卡领域的产品布局,2022年上半年推出龙卡欢享数字信用卡,深度契合当下以移动支付为主的消费需求,使数字化用卡体验得到进一步提升。

  重塑数字支付服务模式

  随着数字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支付产业各方基于自身支付服务和金融科技能力,打造数字化运营平台,重塑支付流程和模式,着力提升支付产业整体服务水平。

  以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建设为例,中国银联近年来持续完善丰富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的功能和内容,通过平台共建、场景互通、内容互联的网络支付“四方模式”,使得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不断扩容。2022年12月29日,中国银联与广发银行合作开发的广发银行App(云闪付版)正式发布,双方按照“统一标识,统一体验,统一接口”的原则,整合优质商户资源和服务场景,打造全方位、场景化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为用户提供二维码支付、云闪付卡管理等优质金融便民服务。至此,已有包括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在内的17家银行App接入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便捷、高效的综合支付体验。

  当前,信用卡市场已进入存量经营阶段,信用卡App成为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主阵地。金融科技是赋能信用卡App差异化、精细化运营的底层支撑,商业银行通过应用声纹识别、关系图谱分析平台以及人脸识别等技术,不断提升支付服务质效和用户体验。据了解,光大银行全面加强数字技术的创新研发与应用,于2022年9月正式使用新一代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和服务流程,从而缩短服务旅程,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服务体验;11月推出光大信用卡阳光惠生活App 7.0版,新版本更注重加强产品和场景线上化综合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优化连接客户的基础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交互效率、体验与价值,创新性实现用户体验的跨越式提升。民生银行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打破数据交互孤岛,深度融合数据流与业务流,成功自主开发建设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民生活数字化运营平台,为全民生活App提供全新的业务运营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渠道、个性化、智能化的优质服务。

  打造数字支付解决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数实融合的背景下,支付产业各方纷纷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数字支付解决方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自2022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来,商业银行积极整合形成多场景下的一体化支付工具、内容服务等支付能力,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其中,广发银行聚焦商户业务领域,在支付场景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打造“支付+SaaS+综合金融”的一体化科技解决方案;同时对标互联网产品的客户体验水平,通过积极探索人脸识别、活体检测、CFCA认证、OCR文本识别、设备指纹识别、5G网络等多种技术手段,升级交互模式,为商户提供更为便捷顺畅的支付服务,助力商户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为解决商户“数字化经营+收单支付”的需求,华夏银行应用聚合支付、云SaaS、生物识别等数字技术搭建了以支付结算业务为基础的综合支付服务平台和以商户数字化经营服务为载体的数字化收单商户生态服务平台,通过“智慧支付+智慧经营”的服务模式,满足商户经营管理流程的数字化、场景化需求。

  1月10日,支付宝平台公布了《2022支付宝助力实体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支付宝累计向商户开放101个通用产品、1809个API接口,这些数字化工具大大降低了商户数字化的门槛;集成支付宝数字化支付产品的商户数新增300万家,产品的使用量同比上涨53倍,在商户数字化热情被激发的同时,其数字化进程大幅加快,支付服务质效也极大提升。据了解,2022年下半年以来,拉卡拉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目前,拉卡拉商户数字钱包、拉卡拉开放平台、云超门店数字化经营平台及面向不同客群、不同场景的各类产品和服务,共同构成了拉卡拉针对商户、企业、中小银行等各类用户完整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深化数字风控能力

  支付安全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支付产业各方不断优化支付业务管理策略,研究并利用数字技术深化对支付风险的管控能力。

  建设银行积极完善全面主动智能的风险管理体系,大力推进模型化、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引入知识图谱、机器学习、智能语音等先进技术,搭建起风险监测智能识别、精细化预警拦截处置、自动化安全保障服务的数字风控屏障,全流程提升数字化风险管控能力,保障客户信贷资金安全,提升安全用卡体验。2022年,平安银行全面升级智慧风控能力,依托Smart智慧风控经营平台、LEO实时交易风险评估系统和智能反电诈机器人三大系统,实现了将风险管理模式前置,同时还可预判客户所需,实时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客户实时提供安全支付、用卡欺诈防范等一系列服务。广发银行将数字技术全面应用于风险控制领域,持续推进千万维特征反欺诈模型搭建、智能AI机器学习与专家规则融合、毫秒级实时欺诈决策阻断等技术创新与风险业务场景融合等,实现交易欺诈风险智能排查、实时预警和风险阻断,为刷卡支付铺设多重防护网,有效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此外,记者了解到,支付宝近年来持续升级更前置化的主动风控技术,构建数字化的支付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打造安全的支付服务。目前,基于可信AI技术,支付宝打造了新一代智能风控体系IMAGE,该系统集合了交互式主动风控、多方安全、智能对抗、全图风控、端边云协同风控等五大前沿风控能力,可实现全链路风险防控、跨行业联防联控,目前已在多个风控场景落地使用,全面保障用户交易安全。

  如今,数字技术在助力支付服务创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必将赋能支付产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深入推进支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23年第2期目录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新规助力夯..
中国信用卡:防诈反诈,安全守护,支付业..
中国银行研究院杜阳:紧抓消费市场新机遇..
中国信用卡:数字技术赋能支付服务质效提..
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马近朱:严监管下支..
中国信用卡:2022年信用卡营销新范式
工行金融科技研究院数字化银行实验室:关..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