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23年9月
中国银行软件中心(合肥)副总经理王继武:支撑、加速、提效,数据智能赋能银行业转型

中国银行软件中心(合肥)副总经理 王继武

  当前正处于数字化变革时代,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各类数据资源急速膨胀,如何定义和管理数据、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已成为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银行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银行业只有加快数字化转型才能勇立潮头、赢得先机。而基于数据科学、服务企业决策的数据智能,作为一门跨学科、成体系的数字化工具、服务和解决方案,日渐成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方案与催化剂。

  一、数智协同,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新”现状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全流程数据贯通,构建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能力。继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在今年2月正式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指出数字中国建设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大数据+人工智能”已成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数据智能的发展路径也随之逐渐清晰。银行数据具有规范、清晰、海量的特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内在规律;银行用户在数字化时代对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银行在数据智能发展中兼具先天的优势和现实的紧迫性。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数据智能将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在实现智能化升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银行的洞察力和决策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落实中央工作要求,着力打造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构建“数字中银+”新发展格局。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支撑、加速、提效”为导向,中国银行构建了“采、存、算、用、管”五位一体的企业级大数据平台,该平台提供规模化、标准化、精准化数据基础支撑,构建了人工智能探索、认知、推荐、预测等全方位的智能化能力,形成连接大数据与业务赋能的牵引与加速引擎,最终实现全面提效、彰显价值的目标。

  二、乘智而上,中国银行数据基础“新”支撑

  2019年10月,中国银行全面启动企业级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坚持“敏捷反应、开放共享、持续演进”理念,历经全行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构建了科学先进、稳定高效、安全可控的集团数据治理体系,为国内金融机构在数据应用实践中面临的“不准、不通、不全”等行业共性难题提供了中行方案,可简要概括为“一个体系”“六大能力”和“双轮驱动”。

  1.“一个体系”引领,数据治理解难题

  中国银行“三横两纵一线”数据治理体系是中行集团“管好数据、算对数据、用好数据”的企业级、全球化、综合化、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三横”是指由数据层、分析层和展现层构成的集团统一数据平台,其中,数据层完成数据的汇聚、整合、复用和共享;分析层聚焦数据的探索、挖掘和分析应用;展现层通过统一的界面视图,向用户展示数据分析、使用、汇总、加工结果。“两纵”是指数据字典和标准质量全流程管控机制,规范和定义全行各类数据资产,实现数据标准、质量、安全及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管理。“一线”即数据红线,通过严肃数据纪律,打造适应数据治理工程建设的数据文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数据人才。

  “三横两纵一线”数据治理体系明确了中国银行数据战略的基础逻辑,规范了数据管理的系统架构与发展方向,实现了顶层设计与系统架构、业务价值与科技赋能的融合创新。

  2.“六大能力”拓展,数据生态注活水

  中国银行从数据贯标、协同、管理、应用、展现与运营六个方面构筑平台六大能力,这六大能力互相协同、彼此作用,实现了数据、架构、生态的“三个统一”。

  以字典为核心的数据贯标能力实现了全行“同一名词、同一内涵”“同一数据项、同一标准”;全流程的数据协同能力实现了全行数据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资产化。通过这两大能力建设,中国银行有效解决了数据管理中职责不明、标准不清、流程不通的问题。

  湖仓混搭的数据管理能力兼顾了庞大数据规模与快速复杂计算的双重需求;流批一体的计算机制在模型一致的基础上实现了离线数仓与实时数仓的无缝衔接。通过管理能力的创新,中国银行达到了消除数据竖井的目的,实现了领域数据数出同源、统计数据实时可见。

  共用共建的数据应用能力全面覆盖数据探索的灵活分析场景和固定加工逻辑的报表类场景;一站触达的数据展现能力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动态更新、多个渠道的统一展现以及“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一致多态的数据运营能力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实现了数据服务的快速响应和产品的敏捷迭代。通过对数据应用、数据展现及数据运营相关领域的全面建设,中国银行重塑了数据挖掘、数据共享、数据应用和数据消费的生态。

  3.“双轮驱动”推进,数据技术发合力

  中国银行企业级大数据平台应用新技术架构,具有自主可控的突出特点。在企业级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中国银行自主研发了各数据应用产品,同时成立专职研发队伍,负责底层技术栈研究及大数据开发框架建设,实现平台软件“零依赖”;在基础设施方面搭建了全面满足信创要求的基础运行环境,实现安全可控“自主化”。

  此外,中国银行还自主研发了“星汉”大数据技术平台,该平台能够提供精准用数服务,支持海量基础数据一键探查、数据加工链路全景展现,实现精准溯源;提供标准互通服务,利用统一的数据加工逻辑将“软规范”变为“硬约束”;提供技术共享服务,支持低代码、可视化开发场景;提供生态共建服务,稳固全集团数据治理生态。运用智能调度使批量加工时长缩短40%,故障定位平均仅需1分钟。

  在“一个体系”“六大能力”“双轮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伴随着企业级大数据平台的建成,中国银行数据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全行数据智能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三、数智融合,中国银行数据赋能“新”效用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是“金矿”,而人工智能是加速挖掘的“燃料”,也是数据价值场景应用的“引线”。银行海量数据中深层次的关联关系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而银行用户对服务体验要求的日益提高也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展现舞台”。

  1.技术赋能加速,服务品质更卓越

  中国银行通过打造稳定灵活的数据分析等产品,形成数据闭环,提升数据洞见力,从而在数据侧盘活数据资产;通过建设语音平台、机器人平台等构建人工智能“听、说、读、写”能力,让机器模拟人、代替人,在业务侧重塑业务形态,提供随时在线、轻便易用的智能服务,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品质。

  在数据侧,中国银行以人工智能感知能力为突破口,通过加强数据与业务的连接,分析客服语音、存贷支付、支付行为等信息,将其中的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并聚合客户风险偏好、资产状况、信用状况等信息,形成客户“全息”画像,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为进一步深挖数据资产的价值,打破业务与技术间的壁垒,中国银行同步在企业级大数据平台上打造了面向全行各业务条线的分析师工作台,提供一套算法齐备(包括统计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算法)、简单易用的分析工具,直接切入数据与应用断层,深度覆盖从业务分析、模型构建到模型应用的全过程,持续拓展应用深度,提升业务智能化水平。

  在业务侧,中国银行通过引入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建成企业级光学字符识别(OCR)平台,搭载业界领先的通用全文本识别引擎和定制化训练方案,实现模型创建、训练、部署、运行的闭环管理。当前,OCR平台已成为中国银行各业务条线数字化转型的标配,为渠道与运营、资金托管、普惠金融部门以及各分行提供高效、稳定、准确的图像服务,提升了各业务环节的处理效率和用户体验。

  同时,依靠多年以来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实践,中国银行整合计算机图像、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建成企业级RPA平台,以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方向,将RPA技术与金融场景相融合,在运营管理、风险管理、内部管控等多方面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为用户提供更快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搭建“一站式”应用场景生态链,构造全天候响应的“数字化劳动力”。

  此外,中国银行还利用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大模型升级客户服务,打造7×24小时智慧客服;利用客户画像、数据分析构建获客、活客、留客全流程智能推荐能力,准确触达客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利用机器学习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风险模型,实现端到端的风控识别及处理,全面提升客户服务、客户营销、风险控制等领域的能力,为金融服务的持续创新与发展赋能。

  2.业务赋能提效,运营管理能力再提升

  通过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全面应用,中国银行建成一套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服务客户为目标、以风险防控为底线的内容丰富、标准统一、敏捷高效的数据智能体系,为全行实现高质量运营降本增效,为行内科技、业务条线精准赋能。

  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已落地43项新型数据应用,建成2000余个业务模型,数据处理成本降低近60%,数据分析挖掘时间减少70%,应用研发周期缩短75%,年均研发成本节省约1.3万人天,大幅降低了IT资源投入,提升了科技研发效率。

  同时,中国银行坚持精准赋能,推动业务加速度、高质量发展,在智能营销、贸易金融、风险管理、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在获客活客方面,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手机银行沉默客户群促活率提升近5倍;自主研发的外汇价格预测应用模型已服务于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家机构,在近年来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仍保持良好的预测效果。


  未来,中国银行将持续携手同业,依托数据智能创新,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优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助推数字化转型;在商业银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践行金融服务政治性、人民性,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作用,为金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中行智慧和力量!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23年第9期目录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信息官金磐石:安全合规..
交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总经理刘雷:发挥数..
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副总经理高鸿升:工..
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赵焕芳:建..
中国银行软件中心(合肥)副总经理王继武:..
中国邮储银行数据管理部副总经理陈震宇:..
中国光大银行数据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黄登..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