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13年10月
柴洪峰:以标准引领移动支付产业发展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柴洪峰

  第21 届中国国际金融展(以下简称“金融展”)的主题“创新信息金融 服务社会民生”与党和国家近期倡导的发展方针高度一致,也体现了全社会对金融产业的要求和期望。近年来,金融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其中移动支付因具有信息化程度高、贴近百姓生活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更是成为前段时间的一大热点。随着2012 年底金融行标的正式发布,移动支付在标准层面实现了阶段性的跨越。作为市场先行者,银联在移动支付业务和标准化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次与各位分享,期待更多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一、以标准视角回顾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史

  1. 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阶段

  随着移动通信、移动设备、信息安全等技术的进步,移动支付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从基于短信和语音的第一代移动支付,到通过手机客户端、利用WA P 方式实现的第二代支付,直至基于金融智能卡、实现近场和远程多种形式的第三代支付,移动支付实现了三个阶段的“进化”。技术进步与业务创新相伴相随是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特点。随着电子支付技术和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高,移动支付在安全性、扩展性、用户需求和体验等方面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 技术标准在三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在移动支付的三个发展阶段中,标准具有各自的特点:在短信支付阶段,标准主要规定了短信格式、数据元定义、通信协议、网关与系统接口;在纯互联网支付阶段,标准定义基于XML 的国际标准的支付接口;在现今基于S E 的智能支付阶段,标准已形成了涉及手机、智能卡、软件、电子认证、受理终端、系统接口等一整套规范内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技术标准也实现了从渠道接口到“平台化”综合体的自身“进化”,涵盖移动支付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我国,移动支付已经形成了“国家- 行业- 企业”这一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2012年7 月, 银联依托产业联盟,正式发布了移动支付产业规范,这是首个涵盖移动支付全流程的企业标准, 涉及近场支付、远程支付、可信服务管理及手机、智能卡、客户端等基础技术,作为行标和国标出台前的重要试水,接受了市场的检验。2012 年12 月,金融行业标准正式发布,这是在人民银行领导下,结合全社会力量完成的技术标准,明确了系统化的要求。2013 年2 月,基于射频的移动支付国际标准已提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议,对近场支付技术提出要求。

  3. 技术标准对产业的引领作用

  技术标准之于产业,除了规范之外,更多地体现为引领作用。在业务发展之初,移动支付面临业务技术多元化、互不兼容、受理环境和系统无法互联互通、业务流程复杂、用户体验欠缺、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等各种问题。建立统一标准的目的是凝聚共识、优势互补,打破多头、混乱发展的局面,形成产业合力。移动支付技术标准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起到了产业标杆的作用。

  首先是统一了技术路线。在关键技术上,明确了在开放性网络下采用基于13.56M H z的近场通信技术,确立了基于N F C 的三种主流解决方案。厘清了与现有金融基础设施间的关系,例如,移动支付在应用层虽然统一采用P B O C 标准,但具有更大的应用和扩展空间,并不简单等同于异形I C 卡;在近场支付中复用现有非接受理环境;通过统一标识S E,按现有规则标识机构和应用代码,实现跨行交易的银联网络转接;保持银联卡对个人化和卡片入网的要求,发行规范的银联卡应用。我们认为,移动支付将发展成基于NFC 技术,以基于S E 的近场、远程支付为主,以无卡远程支付、无卡预约支付为补充的完整形态。

  其次是厘清了产业关系。

  通过全产业对标准的共同讨论和编制,进一步梳理了产业结构,厘清了市场参与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保障金融和通信两大行业以及相关参与方能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以便集中资源,实现技术和业务领域切实有效的突破。

  再次是在理顺产业关系的基础上,标准进一步搭建了产业合作的大平台,通过打造良性发展的移动支付生态圈,吸引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综合各方合理的利益诉求,鼓励和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健康持续的发展局面。

  最后是构筑科学的安全基础。在人民银行领导下,银联将“国家发改委信息安全专项”与“产业需求”进行有机结合,搭建了覆盖移动支付全产业链的安全架构,对框架下各个环节提出安全要求,为产品和业务的市场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安全基础。

  二、标准在业务和市场需求下的实际应用

  产品和服务是移动支付面向社会的最终形式。目前,我们可以发现,以N F C 近场支付和智能远程支付为代表,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紧密贴合的新的支付全景已逐渐变得清晰。通过与一卡通、L B S、优惠券、微信、O2O、标签等增值业务或社交应用相结合,移动支付能够为用户和商家提供综合支付体验和价值。

  1. 银联移动支付标准化产品

  银联基于标准化工作基础和多年的技术攻关,根据市场需求,联合国内外核心技术企业,实现了标准在产品和业务的落地,逐步研发推出了发卡、收单、可信服务管理等三大类移动支付产品体系,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移动支付服务。

  在发卡端,银联推出了一系列基于NFC 技术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覆盖了S W P - S D、苹果皮、SWP-SIM、全手机等形态丰富的产品,内置有金融级安全芯片,可以加载P B O C借贷记、P B O C 电子现金以及U P C a r d 应用,形成了新型的支付工具。既可以通过SWP 单线协议和NFC 手机方案模拟一张金融I C 卡,实现现场支付,也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通过金融安全芯片访问接口,在银联加解密手段保护下实现远程支付。丰富的发卡产品能够适配各类的移动终端设备,满足不同用户群的使用偏好,适合与各类合作方开展不同模式的商业合作。

  在收单方面,银联推出了以客户端、共享商圈、手机收银台、安全支付控件为代表的收单类产品,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为百姓提供了缴费、消费、查询等各种日常支付功能;满足了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扩建销售渠道、减轻柜面压力、增加用户黏性等多方面诉求;为商户打造了服务用户的基础平台。

  提供直达用户、涵盖社会生活各方面需求的综合服务产品, 是移动支付的核心价值。可信服务管理(T S M)便是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的移动支付重要枢纽。目前,银联已完成了TSM 建设,打造了集应用发布、应用展示、空中远程下载和管理及应用检测认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服务获取和应用管理手段,另一方面促进跨行业合作、一卡多应用的突破性发展,实现了用户需求和产业利益的有效结合。

  2. 产业合作对标准的实践和检验

  银联始终坚持以市场化方式开放合作,积极与产业各方进行沟通和协作,探索合作共赢的移动支付产业发展之路。这一市场合作策略已得到产业各方的高度认同,各项合作有序推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基于银行账户的移动支付合作全面推开,产品形态涵盖近场和远程支付。继2011年联合建设银行、华夏银行完成N F C - S D 产品全球首发后,2012 年银联又陆续与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上海银行、渤海银行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也表达了非常积极的合作意向。试点方面,建设银行、华夏银行已在全国16 各省市试点SD 卡,同时开始试点苹果皮产品;建设银行还在贵州开展了S I M 卡柜面发卡试点;中国银行推出的苹果配件支付产品已在宁波、上海、深圳地区进行试点;招商银行试点了全手机和NFC-SIM 两种方案;光大银行、农业银行也进行了双界面电信卡的区域性发卡试点。同时,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10 多家银行实施了手机商圈的共享合作,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已启动合作准备工作,手机远程商圈的联网通用稳步推进。

  二是实现T S M 的互联互通。2012 年6 月21 日,银联与中国移动签署移动支付业务战略合作协议,约定统一采用银联近场支付标准,开放S I M 卡空间,开展TSM 互联互通。之后双方迅速开展系统建设、对接以及全流程的调试工作。目前,平台对接已完成,双方于2013 年6 月9 日在北京举办产品发布会,正式宣布TSM 业务投产上线。截至2013 年7 月,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建设银行等9 家银行完成银联TSM 系统接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已启动接入工作,还有多家区域性银行正在推进相关计划。三是优化线上线下受理环

  境。在线下商圈方面,银联根据手机支付特点,联合相关机构重点发展机场、铁路、校园、快餐等小额支付适用领域,现已建成示范商圈超过100 个,累计改造非接P O S 130 多万台,中国移动、国美、麦当劳等大型行业商户的非接改造也已在进行中。在线上商圈方面,银联一方面加大公用事业缴费、航空铁路售票等关系民生的多项核心业务的开通力度;另一方面加大拓展移动电子商务支付,累计接入移动电子商户超过3000 家,其中前200名电商中已有超过半数使用了银联的手机支付服务。另外,银联与UC、腾讯、360、Opera、百度等达成合作,超过80%的手机浏览器平台将全面支持银联手机支付。通过手机浏览器与银联手机支付控件的结合,实现了用户资源共享、行业优势互补。

  四是构建全方位的产业链。移动支付的特点是产业链长,涵盖了芯片、智能卡、手机、软件的生产厂商,商业银行,运营商,卡组织,内容提供方和专业化服务机构等。银联通过产业联盟的组织形式,以共同研制的标准为基准和指导,构建起一条规范、和谐的产业链,形成了以市场化方式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商业发展模式。

  三、关于未来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1. 确立层次定位清晰的立体化标准体系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移动支付标准体系,这一体系在未来应更加体现层次化的差异,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并形成逐级细化、层层递进的立体形态。

  国际标准的立足点是实现国家和地区间的基础性兼容,促进全球层面业务合作。I S O移动支付标准正在研制阶段,目前内容侧重业务模式和框架,银联一直参与其讨论过程,正协助I S O 对技术要求进行补充和完善。国家标准主要规定基于射频的移动支付技术要求,在近场通信上与P B O C 一致,确立了N F C 技术方案的选型,体现了对产品和设备的工业基础要求。行业标准在关键技术方案和市场联网通用方面对行业进行整体引导,实现有效的金融监管和规范。企业标准包含了具体的业务技术要求,直接与落地实施相关联,体现市场合作的细节内容,是企业主体进行市场操作的基础。在标准落地层面,银联应妥善处理好国际、国家、行业、企业的认证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稳定的框架下,保持充分的灵活性,鼓励创新和市场化的发展。

  2. 质量和标准两手抓的标准新趋势

  在新的市场和产业发展形势下,社会对移动支付的要求不断提升,同时实现安全保障和质量保障成为从业者今后必须重视的课题,也成为标准发展的新趋势。

  一方面,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是一项业务能否真正在市场站稳脚跟、被广泛接受的关键。银联已注意到提升质量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将从标准层面增加对质量的要求,以用户为中心, 使移动支付从“ 能用”到“好用”,直至做到人民大众真正“爱用”。

  另一方面,目前的安全措施以加固软件、引入安全模块为主,配合用户提示、业务通知、地理定位、应用锁定、脱机校验等应用层安全机制,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应通过手机定制、安全认证和访问控制等手段进一步加强移动终端安全。银联的最终目标是打造移动支付业务运行的可信执行环境,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威胁。

  质量与安全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是今后标准重要的演进方向。为实现对产业的有效引导,标准将在产业全体均应保证的基本要求之上,提出选择性指标,推动部分领先企业达到较高水平,再逐步向其他企业普及,最终完全纳入标准与认证的普适要求中,促使产业整体升级。

  3.“市场+ 业务+ 技术+风险”携手推进

  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技术标准的引领,还应依靠各方面力量的综合推动,包括通过政策规范和市场引导,通过市场需求培育用户和推广业务,通过业务规则规范商业合作和业务类型,通过风险规则加强风险控制和处理,通过技术标准统一方案引领技术进步。只有打出一组“市场+ 业务+ 技术+ 风险”的组合拳,才能实现移动支付产业的突破式发展。

  4. 以标准国际化带动全球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和地区已不再是业务的绝对边界。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参与者应放眼世界,制定全球发展战略,研制先进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顺应全球技术发展趋势,进而带动全球企业参与中国的发展和合作,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实现互联互通。就具体发展路径而言,首先应该“引进来”,吸收国外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业务理念,为我所用, 激发创新。接着,应该勇敢地“走出去”,联合国内产业力量,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发出中国声音,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在金融电子化整体发展中起步较晚,但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稳步、扎实的推进工作,在移动支付这一创新支付领域,我们可以把握重点产业“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2013 年是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蓬勃发展的一年,希望以本次金融展为契机,在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各金融机构、相关领域企业和组织之间能建立并保持密切的联系,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期待“开放、合作、共赢”的核心发展理念能体现在未来移动支付标准演进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全产业能坚持生态圈和谐发展的模式,从标准、业务、市场等各方面对移动支付进行持续的完善、优化和创新,为百姓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移动支付服务,把握机遇,共谋发展。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13年10月目录
励 跃:鼓励创新 引导规范 共同推动我国..
柴洪峰:以标准引领移动支付产业发展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