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16年12月
规范频出 移动支付呈“井喷式”增长

文 | 本刊记者 赵申

  即将过去的2016年无疑是移动支付的规范年。在这一年中,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双雄争霸,抢占线下移动支付市场的局面被打破,继ApplePay和SamsungPay先后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后,HuaweiPay、MiPay也陆续上市,各家银行除了纷纷与各种“Pay”主动联姻、争相布局之外,也向可穿戴支付领域发力。在线上支付市场,随着银行远程开户等系列政策的落地,银行挟手机银行争夺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百度钱包、京东钱包等互联网巨擘下的支付应用平台也都做得风生水起,俨然一群破局的黑马。

  中国的移动支付行业正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回顾2016年,政策的密集出台和实施,让复杂市场环境下的无序竞争并未出现,移动支付法规体系和技术规范使行业发展日趋制度化、正规化和科学化。

  移动支付强势来袭

  2016年是各种“Pay”集体亮相的一年,实现了主流移动支付领域的全覆盖。

  2月18日,ApplePay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支付方式正式进军中国。持卡人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厚厚一叠卡片,只需将银联卡添加到iPhone、AppleWatch以及iPad上,仅凭一部手机甚至一块手表即可便捷、安全地完成日常消费。

  ApplePay的大面积铺开,彻底点燃了各大手机厂商对NFC支付技术的热情。3月29日,三星与中国银联达成合作的SamsungPay服务正式上线,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在内的15家商业银行支持此项服务;8月31日,华为与中国银联在北京举行HuaweiPay合作发布会,继苹果和三星之后,成为第三家全面接入银联云闪付的手机厂商;仅隔一天的9月1日,小米宣布与中国银联合作正式推出MiPay,MiPay不仅支持银行卡近场支付,还支持公交刷卡,小米由此成为全球首家同时拥有这两个功能的手机厂商。

  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各金融机构全力布局,除第一时间宣布支持各种“Pay”外,还着力探索信用卡与移动支付结合的全新模式,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可穿戴支付设备因此成为众银行发力的重要领域,如兴业银行推出的“兴动力”手环,民生银行与出门问问联合开发的“可以当卡刷的”Ticwatch2智能手表,南京银行发布的可穿戴智能支付设备“智e鑫”等。

  2016年线上支付的市场份额争夺战持续火热,支付宝的霸主地位进一步遭遇挑战。一方面,各家商业银行几乎全开通了手机银行小额支付通道,水电煤气费缴纳、手机话费和游戏点卡充值、电影票/火车票购买等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同时,手机银行专属理财、信用卡跨行自动还款、信用卡在线发卡等也成为商业银行的“吸金”法宝;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演收购大戏,万达、恒大、美团、小米等知名企业纷纷通过收购获得了“一照难求”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进而推出了一大批令人眼花缭乱的移动支付产品。

  规范与创新并行

  2016年,各种新颖的移动支付方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卡化时代的市场机遇涌现。业内专家表示,这必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由此引起的货币无纸化、理财新手段、促销新方法、购物新模式的改变已然开始,移动支付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支付方式之一。

  据《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中国2016年的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21590亿元。然而,“蛋糕”虽大风险亦高。有分析认为,技术标准的缺失、产业链的庞杂和支付环境的不尽成熟是移动支付发展需要克服的困难。如想兼顾安全性与便捷性,移动支付的发展在中国依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正是认识到了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和必要性,2016年,国家及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移动支付行业的措施。

  4月1日,《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正式实施,建立了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机制:根据开户申请人身份信息核验方式和风险等级,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分为Ⅰ、Ⅱ、Ⅲ类。其中,Ⅰ类户为当前个人在银行柜面开立、现场核验身份的账户,具有全功能;Ⅱ、Ⅲ类户为通过银行柜面或者互联网等电子渠道开立的银行账户,具有有限功能,且需要与Ⅰ类户绑定使用。

  7月1日,“史上最严”支付新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实施。《办法》加强源头防控,提升支付系统基础架构的安全水平,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大大提高了账户的安全性。此外,《办法》根据支付机构的分类评级情况和支付账户实名制落实情况,对支付机构实施差别化管理,采用扶优限劣的激励和制约措施,引导和推动支付机构既要合规经营,又要勇于创新。

  国庆节前夕,人民银行再放大招。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要求自12月1日起,支付机构在开立支付账户时,应当签订协议约定账户与账户、银行之间日累计转账限额和笔数,超出限额和笔数的,不得再办理转账业务;同时建议个人大额资金可以存储在Ⅰ类户中并通过Ⅰ类户办理业务,而个人日常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以及其他小额、高频支付,则尽量通过Ⅱ、Ⅲ类户办理。

  不难看出,随着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消费者的使用便捷与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特别是针对当前很多移动支付机构客户权益保护的不足,国家加大了维护客户权益的力度,提出了可行的具体措施,可谓切中要害。

  技术提升支付安全与便捷

  移动支付在各领域的全面受理和产业的健康发展,除了政策层面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还需要得到技术层面的有力支撑。在2016年银联卡认证企业年会上,中国银联就银联卡受理终端和创新支付标准相关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并公布了《银联卡销售点(POS)终端技术规范》(修订)、《中国银联移动支付技术规范》(修订)和《中国银联生物认证技术指引》(新编)三大标准规范,为移动支付在技术标准、认证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作出了正确指引。

  《银联卡销售点(POS)终端技术规范》(修订)对POS终端支持云闪付、小额免签免密以及营销活动提出要求:通过支持CDCVM、试点优先挥卡,提升云闪付和非接IC卡受理体验;优化交易体验、远程新增借记卡bin的功能,实现小额免密免签业务全面推广。

  《中国银联移动支付技术规范》(修订)对云闪付HCE产品进行升级,并修订了该规范中的《基于主机卡模拟技术的非接移动应用规范》和《基于主机卡模拟技术的云端支付平台系统实现要求》。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子标准都同时增加了对联机ODA功能的支持。

  《中国银联生物认证技术指引》(新编)从技术框架、安全体系、软硬件要求以及接口数据四个部分对线上与线下交易的生物识别认证技术作指引。其中,技术框架包括对当前市场主流的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三大生物识别产品与应用作出统一的标准规范,并对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的扩展与应用预留技术支持,便于日后可以更简单和快速地接入其他生物识别技术。

  2016年移动支付领域不可忽略的一件大事是二维码被暂停两年后“卷土重来”,这与相关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8月初,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制定的行业技术标准和业务规则——《二维码支付业务规范》开始公开征意见。业界普遍认为,此举说明国内发展条码支付的条件已十分成熟,特别是在风险防控方面,取得了便捷性和安全性上的新平衡。

  对于银行而言,想在二维码支付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与二维码有关的一系列技术。7月15日,工商银行在北京正式宣布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该产品通过“扫一扫”即可覆盖线上线下和O2O支付全场景,且兼顾支付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令人眼前一亮。据悉,这款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奥妙在于嵌入了Token技术(支付标记化技术),通过对卡号变异处理、隐藏真实卡号信息等多重手段保护用户的资金和信息安全。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16年第12期目录
定价机制改革助推银行卡市场规范发展
2016 年中国支付清算市场迎来重大变局
科学监管推动支付业健康成长
多方联动重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
规范频出 移动支付呈“井喷式”增长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