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13年7月
稳健应对练内功,深挖价值促转型——大数据时代浦发银行的思考与应对之道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技总部副总经理 奚力铭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技总部信息服务中心总经理助理 陆小勇


    就大数据概念的技术基础而言,流媒体、物联网、社交网络、内存计算、分布式计算、海量数据存储、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挖掘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并非最近一两年才出现的新概念、新名词,但是将这些成熟的概念以全新的商业模式串接起来,并加以组合包装与运用,却打开了一幅将数据作为继黄金、石油、货币之后的全新的社会财富资源的诱人画卷。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开启,作为传统的数据密集型行业,如何丰富完善自身数据资源,革新自身数据运用能力,实现数据资产商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已日益成为包括浦发银行在内的国内各商业银行高度关注并积极开展创新实践的重点领域。

  一、大数据时代需要创新思考

  在大数据时代,一些企业通过颠覆传统的商业思想和企业盈利模式,唤醒了蕴藏在海量数据之中的巨大商业和社会价值。Google所有的应用都是免费的,其盈利凭借的就是通过提供在线的软件应用,获取到用户的个人行为、喜好等信息,再通过深入、精准地分析用户需求,由此获得高价值的广告。Facebook则更进一步,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把用户和第三方公司撮合在一起,让他们自主创造需求,企业只要能够收集、分析、跟踪用户留下的各种信息,就能沙里淘金。此外,通过有效整合和分析各社交网络数据,提升竞选资金募集效率和支持者投票率,大数据创新运用也成功影响了美国的政治进程。

  商业银行一直是数据密集型行业,自身已经积累了大量客户和交易数据,在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领域拥有较强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是由于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和自身经营产品的特殊性,在面对大数据这个话题时,却往往扮演的只是一个讨论参与者,而不是创新者,更不是引领者。目前,大多数客户选择金融产品往往简单地关注收益的高低,一个收益高出同业0 . 5个百分点的一年期理财产品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和资金,这使得银行更关注于产品本身,而弱化了对客户的理解和需求分析。但是,随着金融脱媒以及银行业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如何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数字化、网络化、差异化?如何让银行的经营管理逐渐转向精细化、定量化与智慧化?这一切都对传统的业务模式提出创新变革的要求。

  因此,当今商业银行谁能更主动地创新思考,更主动地变革自身业务形态,更有效地洞察客户需求和市场机遇,谁就能更充分地发挥大数据分析价值,进而得到全新的发展机遇,创造不可复制的独特竞争优势。

  二、大数据时代需要稳健思维

  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时,商业银行决不能被过热的商业炒作冲昏头脑,必须冷静地看到在无限商机背后的高投入门槛,以及由于缺乏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管保障所带来的乱象与风险。

  社交网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对用户数据的获取与分析。相比而言,银行更多扮演的是自营商,而非类似电商那样的交易平台提供商,目前在自身大数据的创造能力上是相对有限的。相比马云的阿里巴巴与淘宝数据,银行自身数据库中的信息类型也并不完整,严重匮乏客户生活形态、生命周期等更能判断客户服务与产品需求的数据。而与此同时,国内各大社交网络和交易平台供应商都早已高高筑起了数据垄断壁垒,商业银行无论靠自建社交平台、交易平台还是外购数据, 要么成本高昂, 要么与虎谋皮,导致积聚大数据资源的成本颇高、难度颇大。

  随着社会生活的数字化, 数据形态之多、来源之广、数量之巨都已经超出了银行传统系统架构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不仅如此,严格的监管要求使得商业银行与普通电商不同, 在考虑功能和性能的同时,银行还必须充分评估所用产品和技术的成熟性、稳定性、可用性, 确保数据准确性、交易完整性和业务连续性。对于大数据应用领域中诸多基于开源的较新的技术解决方案,银行不得不采取较为审慎, 甚至是保守、观望的态度, 大数据处理和加工能力由此受到限制。此外, 目前国内银行自身数据分析的业务场景还大多局限在结构化数据的统计报表和简单多维分析层面,在数据深入挖掘分析以及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应用领域,能力尚待加强,意识尚待培养。

  在大数据概念被大肆炒作的同时,大数据的业态环境却已然乱象丛生,政策风险、道德风险、合规风险等都已经明显积聚。比如,淘宝和亚马逊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百度和谷歌监视着我们的网页浏览习惯,微博和微信监视着我们的社交关系,个人隐私又该如何得到法律的保护?物联网产生的可多次被利用的大数据(如传感器捕捉到的客户身份识别和地理位置信息)其数据产权属于谁?加工产生的收益归谁?国内在数据共享和购买行为中,数据质量如何保障?交易行为谁来规范?出现纠纷如何仲裁?企业、政府、个人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应该说,目前整个大数据的商业生态环境还远远不够规范和成熟。

  正因为如此,商业银行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有必要保持一颗平静心,坚持稳健思维,主动关注风险,严守合规经营的底线。

  三、浦发银行的探索与实践

  浦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和密切跟踪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发展潮流,并且秉承“ 笃守诚信” 的经营理念,在大数据研究和应用领域采取了“稳健应对练内功,深挖价值促转型”的发展策略,并且通过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创新引领和业务驱动作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能力,力求厚积薄发。

  2 0 0 9 年, 浦发银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创新,在信息科技职能板块中成立了专门负责强化落实全行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的信息服务中心,探索将信息科技部门的职责从传统的根据业务需求创造好数据,保管好数据,进一步拓展到全方位管理好数据,通过“数据为媒,科技搭台,业务唱戏”,来主动引领业务部门分析好、应用好数据,进而提升数据资产价值。通过上述机制体制的创新,为大数据时代的业务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

  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几年来浦发银行由信息科技条线牵头组织推进了以数据标准和质量管理为核心的数据架构体系建设;以满足管理人员、业务分析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差异化需求为核心的“全覆盖、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服务体系建设。同时,结合新一代信息系统建设契机,积极推动对全行数据加工、治理、存储、交换、挖掘分析与信息共享等相关平台的全面改造,丰富手段,拓展功能,提升能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信息科技部门通过坚持每年举办全行数据应用能力系列专题培训,在全行陆续培养出一批“紧跟潮流、了解架构、熟悉数据、懂得分析”的复合型数据应用人才, 进而促进加强业务、数据、技术三方面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同时,结合组织开展行内外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相关的调研与研讨,组织面向各级管理层的专题汇报、定向沟通和工作报道,在全行积极加强数据价值观念的宣贯,促进数据分析文化的形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浦发银行认为必须坚持价值驱动策略,通过深入挖掘出大数据中蕴藏的业务价值,为解决业务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帮助,让业务部门切身感受到大数据分析的独特魅力,才能真正引领和促进全行上下形成共识,从而更加自发、主动地投身到大数据时代的创新发展中去。在浦发银行新一轮战略发展中,各分行将扮演中场发动机的重要角色,信息科技部门以优先服务支撑分行发展为抓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大数据挖掘分析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比如,通过组织“代发业务优化分析”课题研究,成功突破个银和公银数据之间的分隔壁垒,对代发企业客户数据和代发个人客户数据组合使用聚类分析手段进行智能分群,促成个银和公银部门对代发业务及客户发展状况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高价值代发客户的资金运转规律,给出有针对性的个银与公银联动营销建议,提升营销效率,提高资金留存。研究成果一经内部宣传,就得到诸多分行行长们的认可,更多分行主动加入课题研究。某分行分管个银业务的行长在听取成果汇报后当即要求分行办公室对相关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组织宣传,另外一家分行的行长更是由衷地发出感叹:“这真正体现了信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银证客户资产流失预警” 课题中,课题组通过帮助分行业务管理部门建立预测目标客户群大额资产流失的预警模型,提前2个月为支行和客户经理提供重点客户保育清单,未雨绸缪,按图索骥,从而切实改变了过去分行营销活动中, 单纯依靠层层分解下达考核指标,客户经理接手最后一棒后再靠个人经验或关系,进行扫街式盲目营销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分行业务管理部门不再仅管理指标,更为客户经理的“猎枪”装上了“准星”。课题一经运用,就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经过分行跟踪反馈,目标客户群的有价值客户比例提升了150%,也由此引发了分行业务和科技对改变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热议和思考。

  近期,浦发银行信息科技人员在海量数据以及非结构化、半结构数据分析领域也启动了全新课题研究。包括引入文本挖掘分析技术, 构建客户投诉情绪识别模型,帮助业务人员高效、快速地从历史积累的投诉文字记录中分析和识别具有激烈投诉情绪的客户。然后再结合关联分析不同群体客户在投诉前后的资产流失规律性方面的差异,形成针对性的客户流失预警和挽留建议,帮助业务部门改善客户服务流程,预防客户流失。此外,针对客户达到一定数量规模的时候, 单纯依靠人工识别和登记已经无法有效识别和管理客户间关系这一业务难题,浦发银行借助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对全行看似随机、无序的海量交易数据进行识别,率先勾勒了客户间的“交易圈”网络图谱,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客户间的上下游协作关系,以及那些具有辐射型影响效应的关键客户。这些发现将有助于银行推出针对“关系”群的费率优惠政策,将经营目标从个体效益最大化转向客户交易网络群体效益的最大化,实现银行和客户的双赢。

  目前,浦发银行一方面积极组织、推进各项课题研究成果在更多分行的试点应用,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另外一方面也正在联合相关业务管理部门进一步深入研究成果在机构管理、案防管理、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等更多业务领域的应用潜力,探索如何进一步唤醒更多业务部门对大数据挖掘分析的价值认同和主动参与。此外,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大数据分析应用领域的岗位设置和资源配置等配套机制,如何完善制度设计以提高协同和决策效率,并将大数据应用的基因嵌入到业务运作流程之中等问题也已逐步成为浦发银行有待研究解决的重点。

  四、银行实施大数据的趋势展望

  全球正进入了一个数据量呈指数级、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大量传统市场的力量格局正在被新兴的搅局者所打乱,商业规则正在被突破或完全改写。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够主动提升自身搜集数据、整合数据、管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如果不能够主动转型发展,在业务流程变更中倡导尊重数据价值,让数据发声、科学决策、精准营销、高效运营,就必然付出惨痛代价,要么疲于应付,处处被动追随;要么就沦为大数据时代的恐龙,惨遭淘汰。我们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的银行迅速行动起来, 在以下多个领域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1 .丰富数据资源,突破数据壁垒

  目前银行拥有的数据更多是内生性资源, 在搜集整合外部数据方面手段落后, 源头单一, 信息匮乏。为了突破获取外部数据的壁垒,各银行正在借助推动自身传统业务渠道与移动通信、互联网等的转型整合,在改善客户体验同时,增强对客户行为和舆情数据的搜集能力。同时,也会加大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企业进行跨界的深入合作,进而催发全新的银行服务形态。

  2 .革新基础设施,提升处理能力

  在新一轮银行信息化建设高潮中,更多银行将会把关注点从满足业务功能和交易性能为主,转向如何更好地服务流程整合和数据整合,据此对整个银行的系统体系架构、基础设施规划、工具平台建设等进行全面革新。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将更加关注建立应用之间的数据共享交互标准,消除应用之间的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更加关注提升数据交互共享的效率和质量,更加关注如何降低数据流转与整合加工的时滞性,并且进一步降低业务人员直接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技术门槛,让数据更便捷、高效地服务于业务。

  3 .优化组织架构,重视人才培育

  人才是大数据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无论传统银行中松散配置在各部门的统计人员,还是以开发为主要职责的技术人员,都无法有效适应银行应对大数据时代挑战的需要。我们相信更多的银行会对此进行改革,探索培育和建立一支集数据分析、业务、技术综合素质于一体的专业人才队伍,与银行各传统职能部门在相互协作中碰撞出创新火花,驱动整个银行的业务和科技能力都得到螺旋式提升。

  4 .重视信息安全,关注商业风险

  随着数据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财富资源,其对潜在攻击者的吸引力极大。但是,大数据自身的4 V 特征, 以及其分布分散、访问密集,接入众多的应用特性,导致了大数据资产更难被有效地管理和防护。银行由此一方面将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资源去主动改进和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另一方面也会更主动地加强与政府部门、安全部门和各级监管部门的合作,包括积极促进推动相关市场准则、法律规范和监管政策的完善,确保自己在享受大数据盛宴的同时,不会被冒然卷入因信息泄露、非法获取、不当使用等指控所带来的商业风险之中。

  无论大数据是一种描述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思想,还是一场应对数据爆炸发展的技术变革,抑或只是又一个被过度炒作的商业概念, 如何获取、整合、存储和分析数据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组织运转的基本要素。对商业银行来说,一个利用数据价值驱动业务创新、有效提升管理水平的时代已经到来了。百舸争流,群雄逐鹿,唯识时务且擅变者,方能始终屹立潮头,勇拔头筹。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13年7月目录
洪正华:银行业数据管控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张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构建企业级元数..
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交通银..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管理战略——专访中国邮..
稳健应对练内功,深挖价值促转型——大数..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