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14年9月
热议银证保金融生态圈建设——互联网金融下的IT转型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金融行业的业务模式、利益格局以及金融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出现及新应用的实现,也加速了金融IT创新的步伐。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金融机构如何加速IT转型来应对新的挑战;如何基于业务发展需要和风险监管要求,制定新的信息科技建设策略;金融行业如何通过跨领域的合作、融合,联手应对互联网企业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的挑战,成为目前业界关注的焦点。

  2014年8月19日,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召开了“互联网金融下的IT转型座谈会”。会议由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社长吕仲涛主持,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张艳以及来自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领导、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金融信息化建设策略,金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生态圈建设等热门话题展开讨论。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社长 吕仲涛

互联网思维下的“以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一直是传统金融企业提出的经营理念,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人们对这一理念又有了新的思考。中国人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宏玲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中国人寿客户对保险的要求:首先,客户需要更加便捷的服务,包括购买保险产品、寻求售后服务等;其次,客户需要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再次,客户需要更加简单的操作流程。朱宏玲认为,实际上中国人寿对客户的这些要求并没有做到让客户十分满意,“现在我们反思,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的以客户为中心,我们真的是为客户着想了吗?我们真的是以客户为中心了吗?”不得不承认,目前,有些互联网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确实做得比传统金融企业好,这也为其在传统金融体系下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互联网企业特别注重客户体验这一点的确值得传统金融企业用心学习。

中国人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裁 朱宏玲

  关于满足客户需求,吕仲涛也有进一步的思考,“是不是每一个客户的需求都一样?客户的需求是不是可以培养?”对于细分市场的企业,客户需求的满足比较简单,但对于像工商银行这样面向全市场全客户的企业,如果单纯迎合全部客户的需求,则各种复杂的需求都需要在系统里体现,系统就会四平八稳,总体上效果并不好。吕仲涛借鉴了苹果公司的例子,苹果的界面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苹果的用户却主动在网上学习、挖掘它的一些很难的功能和小技巧,这是因为苹果系统让用户感觉“这是时尚,我应该紧跟潮流,努力学会这些应用。”所以在设计产品时,定位要清楚,要有一个基本的客户群细分理念,然后靠外部环境烘托,培养这个生态环境,进而引领需求,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即如何培育、引领客户需求,并最终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

  针对此话题,泰康资产董事总经理张轶也提到互联网企业对客户体验的注重,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来说明互联网企业是如何“以客户为中心”的:在某个互联网企业的网页做交易时,点击交易按钮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小动画,因为只是简单的从屏幕左边跑到屏幕右边的小动画。也许后台操作者并不知道一笔交易能否在几秒内完成,所以就从客户点击提交申请按钮后就开始出现一些小动画,而这些简单的动画设计却在无形中减少了客户等待时的焦虑情绪。相比之下,传统金融企业的做法一般都是直接点击发送,等待之后便直接显示交易成功或失败,往往是忽略了交易期间的用户感受,所以互联网时代,传统金融行业应转换思路,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泰康资产董事总经理 张轶

互联网金融下的IT转型策略

  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社交网络,还是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的特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高并发、大容量的业务往往会给一般的金融企业IT架构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关于互联网金融下的IT转型,与会嘉宾首先从IT架构转型谈起。张轶表示,以泰康人寿为例,公司的IOE架构实现1000个交易并发已经很困难,而把产品放在阿里云上,阿里云只用了5个节点就轻松实现了5000个交易并发,这5个节点的成本连半个小型机的成本都不到。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不能言必称互联网,张轶补充道,“由于文件系统是定制的、操作系统的版本是经过裁剪的、数据是在Mysql上直接优化的,所以只有阿里才能实现如此强大的IT服务能力,但这整套系统具有不可复制性,而这些技术往往掌握在极少数技术人员手里,系统随时都存在由于人员离岗而运转困难的风险。”因此,互联网下传统金融企业转型时要格外注意系统数据的安全稳定问题,切勿盲目借鉴互联网企业模式。

  同时,IT转型不能仅依据业务部门的需求,互联网时代IT人员更需主动转换思维,引领转型。对此,吕仲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难道科技部门就不能自己提业务需求吗?”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他竞争态势的形成,科技对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从传统的IT对业务的支持、保障、融合,到现在的引领,IT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工商银行很早就提出了‘科技引领’的概念,科技能不能创造出一些新的业务模式?科技部门能不能以可见的方式让业务部门明白自己能做什么?”吕仲涛反问道。金融企业的IT人员要变被动为主动,与业务部门积极配合,以更优化的IT技术支撑传统金融企业的转型发展。与此同时,当技术人员提需求时需通过前期在一线收集大量的客户需求,并经过积累、分析后以客户的心态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后提出。对此,泰康人寿的IT部门已经做了很多方面的尝试,张轶表示公司的很多需求都是由技术人员提出并且实现的,譬如2014年三四月份,微信朋友圈转载了很多的“求关爱”,这一想法就是由泰康人寿的一名时任产品经理的IT人员提出、设计、实现的,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金融企业的IT转型,其实不仅是IT的转型,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转型,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经营方式以及为客户服务方式的转变。这需要从企业领导思维到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整体转变。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系统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殷正栋说:“我们现在企业的内部组织架构是一个树形结构,层层控制、层层汇报,这种架构的好处是从控制的角度来讲它的力度很大,但它的效率却很低,因为树形架构越往上控制力越强,决策人员越来越少,最后可能到最上层就形成了决策瓶颈,这个问题不解决也会影响企业的整体转型以及创新能力。”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系统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 殷正栋

借互联网东风发力自身优势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的强势发展在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其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诸如注重小微客户、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互联网的传导机制使人们更加注重信用等方面都值得传统金融行业思考和学习,在借助互联网东风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自身的强项。

  首先,互联网时代也可谓是年轻人的时代,这个时代蕴涵更多的是下辈影响上辈的文化,因此,传统银行应该注重30岁以下的潜在小微客户。“我对时尚的理解完全来自于我的女儿,如今社会已是一个下辈影响上辈的时代,苹果产品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如此火爆,正是因为它深得年轻人的喜爱,进而通过年轻人的影响,我们的父母亲辈也开始喜欢上这个产品。”座谈会上首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伏劲松博士引出这样一则事例。他指出,淘宝、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就是重视年轻客户的典型案例,因为他们懂得也许若干年后某个年轻客户就会成为它潜在的大客户。而相比之下,传统商业银行往往只看重30岁以上的“刚性”客户,到了互联网时代,金融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金融行业却未打破传统思维,因此,互联网企业就抓住了这一漏洞,发展起了普惠金融。

  其次,互联网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金融的中介服务来源于信息的不透明,如果没有互联网,那么有资金的一方找不到需要资金的一方,同样需要资金的一方也找不到资金的提供方,中介就帮助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众筹的方式就充分说明了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发布,互相找到了有相应需求的另一方,这大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以及资金的配置效率。而传统金融企业却没有意识到互联网这一优势对自身业务的影响。

  此外,互联网时代提高了人们对信用的重视度。互联网时代,一个人一旦有了诸如违约等不良行为将会通过互联网的传导机制很快地传播,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自身信用高度重视,传统的信用分析是通过过去的行为记录来判断客户以后的还款可能性,也就是说一个人之前违约了可能就只会影响到他(她)这次的资格审核。而互联网时代,一旦有不良记录,通过网络的传播,不仅会对当下产生不良影响,更严重的是会对以后以及后辈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互联网时代人们会更加重视自身的信用。而传统金融企业往往会对客户做较为严格的信用分析,那么那些经济基础薄弱又缺少担保的小微客户就被拒之门外。相反,互联网金融企业恰恰就抓住了这一机会,利用网络来对客户进行简单的资格审核,通过后即可发放贷款,借助互联网优势拓展了小微贷款市场。

首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伏劲松

  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给信息的传递以及人们的行为习惯都带来了改变,互联网企业正是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抓住传统金融所忽略的领域,掀起了金融市场上的互联网金融浪潮。而作为有着稳固基础的传统金融企业更应借力互联网金融优势,学习借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优良经验,转变思维方式,寻找自身差距,借力互联网新技术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在借助互联网东风、向互联网企业学习的同时,应该首先做好做强自身的本职工作,发挥好自身在各个领域的优势。中国银河证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唐沛来在谈话中表示:“无论是Google、Facebook,还是高盛都在各自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那么就这一点来讲一个企业想要做强,在行业里占有一席之地并处于领先地位的话还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能把自身的强项业务做好,别人就比较难动到你的蛋糕。”

中国银河证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唐沛来

传统金融机构应重整思路、蓄势待发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形成了以电子商务圈、社交娱乐圈、金融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而随着金融生态圈的发展,“跨界”成为互联网金融阶段的显著特征,诸如社区娱乐圈、电子商务圈等开始逐渐渗透到银行,商务活动越来越离不开银行的参与。因此,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有可能利用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处在发展与转型的十字路口,传统金融行业应将互联网思维积极融入到转型发展中,调整经营思路,转换思维模式。

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 张艳

  张艳在演讲中指出,互联网思维是用户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以及简约思维等的综合体,互联网企业亦具有“入口”的优势,可以积累大量人气和用户群,第三方支付公司抢占线上收单占比,支付宝等在移动支付领域已明显领先,互联网企业服务“长尾”客户群体能力强。同时,张艳强调,“互联网金融下,传统银行要做好应对策略,主动合作,主动跨界,并发挥好自身在支付、融资、投资、交易等银行专业服务领域的优势,以及具有大规模网点及客户的先天优势,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圈。”

  此外,互联网时代可转换思路,利用“云平台+大数据+金融产品”的模式来实现互联网时代的IT转型。首先,云平台的建设可通过行内信息和公共信息的全面整合,优化内部管理平台,实现渠道互联互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信息和产品服务,并通过集约统一、按需分配和灵活调度的方式开发、测试、生产IT资源池,实现资源共享与效率提升;其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可按照信息整合共享的原则,建立全行统一的数据平台;最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布局可通过将电子商务圈的B2C、B2B、统一缴费平台、线上线下一体化收单管理平台以及线下电子商务O2O平台等与金融圈的互联网支付平台、专业版客户交易终端、具有互联网特点的融资、投资、交易产品(逸贷、网贷通、e灵通等),以及智能网点和直销银行等结合来实现金融圈、电子商务圈和社交娱乐圈的相互融合。

银、证、保共建良性金融生态圈

  银行、证券、保险企业如何联手合作,在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同时建设一个良性的金融生态圈,成为本次座谈会的主要议题之一,与会嘉宾对此展开热烈讨论。目前,互联网企业所受到的监管方面的限制远远小于传统金融企业,可以说互联网企业迅速崛起的一个原因在于政策套利,因此,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应更多地给传统金融企业松绑,让其有充分的权利去与互联网企业平等竞争,从而共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成小平

  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成小平在座谈会上说道:“现在金融行业还存在很多传统的东西,加上政策方面的一些约束,与阿里或者其他的互联网企业相比,完全处于一种不同的约束环境下。即使是武艺高强的大侠,如果是手脚被困住了,面对瘦弱的小孩也要挨打。”

  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圈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传统金融行业存在诸多裨益。朱宏玲认为,形成生态圈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多渠道盈利;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则可以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我们的金融生态圈如何做?首先,一定要做我们的强项;其次,依托高科技;再次,在建生态圈时,银行、保险、证券企业完全可以强强联合,其竞争力一定会强于那些新涉足金融领域的互联网企业。”朱宏玲说道。

  谈起商圈,人们并不陌生,北京的簋街,三里屯、后海的酒吧,潘家园的古董,西单、王府井的百货中心等都是传统行业的商圈;京东、淘宝、唯品会……这些互联网时代的新宠亦有自己的电商圈,而唯独实力强大的传统金融行业没有专业的商圈,因此,建设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圈意义重大。以工商银行的电商平台融e购为例,殷正栋认为,“目前工行的电商平台除了卖一些商品外,其他的主要就是以工行自身的金融产品为主,而很少甚至没有其他与自己存在竞争关系的金融企业的产品,这就恰恰给第三方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因此,建立一个可以容纳银行、保险、理财、基金、证券等各类金融产品的专业平台,形成金融行业自己的商业圈,通过平等竞争、互惠互利的形式实现共赢应成为金融行业的共识。”

  互联网时代,面对互联网企业的强势出击,传统金融行业需转换思维模式,在借力互联网东风的基础上使IT人员变被动为主动,强化其对业务部门的支撑力度。此外,传统金融行业更需以开放的心态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圈,紧密加强同业合作,通过技术和业务相互合作的模式打造共赢的合作平台。FCC/本刊编辑部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14年9月目录
热议银证保金融生态圈建设——互联网金融..
移动金融:银行业互联网金融的突破口
马德辉:互联网金融下的移动金融服务前瞻..
陈树军:拥抱移动金融,把握移动未来
方琦: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商业银行移动金融..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