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23年11月
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业务五部总经理李强:数字经济浪潮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业务五部总经理 李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浪潮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现代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着力点也正在从“改变信息交互模式”向“数实深度融合”演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银行业需要进一步发挥数字要素作用,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更好赋能实体经济。

一、数字经济引领银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进行数字化转型,并逐步汇聚成数字经济强劲的发展“洪流”。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推动经济社会的整体性变革,并进一步引领着包括银行业在内的各领域的数字化发展。

  1. 数字经济的基本内涵

  数字经济是一个内涵比较宽泛的概念,直接或间接利用数据来引导资源发挥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态都可以纳入其范畴。数字经济不等同于虚拟经济,它既包括产业的数字化,也包括数字的产业化。经过多年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根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 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

  2. 数字经济的发展要素

  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数据要素化的加快实现,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演进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数字经济以

  赋能传统产业为先导,率先推进了产业的数字化。这既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等信息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也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在信息技术加持下的升级再造。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数据实现了广泛的聚合,数据价值得到有效挖掘和释放。数字本身的要素化、产业化,构建了数字经济的完整版图。

  3. 数字经济的内生动能

  数字经济催生出各种新业态,极大地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提升了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提高了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之所以蕴含着强大动能,相较传统经济主要有两大优势,即具有高效的信息交互和精准的分析预测能力。在信息交互方面,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传递成本高、易损失以及信息滞后和信息不对称的“痼疾”。经济参与者通过高效的信息交互,加速了市场循环和经济流动,极大增强了市场活力。在分析预测方面,数字经济提高了战略制定、投资规划、风险控制等的准确性、敏锐性和前瞻性,使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得到空前提升。

  4. 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效

  银行作为与经济“肌体”共生共荣的重要“血脉”, 是数字经济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银行业正是通过推进高效的信息交互和精准的分析预测,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一是高效的信息交互方式推动银行机构从传统网点走向线上,实现传统业务的数字化,使银行服务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幅提高了服务效率和包容性,从根本上提升了客户服务体验。如手机银行的人脸识别和声纹识别等认证技术替代了柜面现场身份确认,外部信息的交叉验证替代了实物核查,与政务平台的连通替代了大量现场缴费和登记业务。二是精准的分析预测改变了行业生态。各类新型产品、业务模式、应用场景的落地推动了银行机构在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上的革新,促进了业务形态和组织管理的全方位再造。如数据风控决策引擎简化了人工信贷审查流程,基于行业大数据的市场风险预测模型简化了人工经验下的市场风险判断。三是数字化转型增强了业务的普惠性。银行机构利用大数据对企业和个人进行多维度画像,减少对抵押物的依赖,大幅降低了服务成本,使得长尾客户能够获得信贷支持,大大提高了融资的可得性,使得普惠金融成为可能,并得到大力发展。

二、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中,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广大用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

  1. 把握行业数字化转型新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指导文件相继发布,擘画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蓝图。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行业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引导推动行业积极践行数字中国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浪潮也推动银行业发生深刻变革。行业内部关联性日益紧密,传统业务的数字化和基于金融科技的业务创新同步提速,科技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银行业要抓住机遇,充分运用数字能力,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 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新挑战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银行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之选、必由之路,也成为银行业更

  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数字化转型在给行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银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是技术基础还较为薄弱。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较为滞后,数字技术应用和集成创新不足。二是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尚未形成。行业数字化建设仍然处于各家机构单打独斗的阶段,行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和创新服务综合体仍需进一步培育。三是数字化能力不均衡。头部银行机构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较强的技术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转型需要,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小银行则很难通过自身力量进行数字化建设,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四是数据质量不高,应用能力不强。内部数据来源于“竖井”系统,标准差异大,非结构化数据多,治理难度大;外部数据引入不够,数据洞察能力和应用能力不高,数据要素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数据要素助推银行数字化转型

  银行业在应用数字技术开展高效的信息交互和精准的分析预测方面走在前列,但仍然有大量业务环节尚待数字化改造,对客服务、内部管理中的信息交互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数据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营销和信贷场景。在这种形势下,银行业要主动融入数字中国建设大局,以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目标,真正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在高效的信息交互和精准的分析预测两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1. 持续推进新技术在行业的落地应用

  近年来,虚拟现实、元宇宙、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加速推进数字经济的再次升级。这些新技术在银行业创新信息沟通交互模式、提升分析预测智能化水平方面已经展现出强大能力,并具有广阔前景。银行业要把握新一轮科技发展机遇,推动形成行业合力,持续参与和推进新技术在行业的研发应用。例如,通过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进一步改善消费者在远端的服务体验,打破银行服务的物理限制;通过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各类信息的交互分析能力,辅助银行机构决策等。

  2. 发挥数据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基础作用

  高效信息交互和精准分析预测的底层逻辑是大数据的有力支撑和运用。银行业要实现高水平数字化转型,就要进一步夯实数据基础,提升数据应用能力。

  一是不断丰富数据资源。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数据驱动,而大数据分析应用的精髓在于“大”,汇聚的数据维度越多、范围越大,数据才越有用、越好用,分析预测才越精准。因此,银行业在做好自身数据积累的同时,要通过数据要素化,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推动金融行业内数据的共享,以及相关外部数据的引入和补充,形成充足、完整、新鲜的数据“原材料”。

  二是持续做好数据治理。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的不断积累和数据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数据治理已经成为发挥数据价值、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环。行业数据治理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数据价值,即通过有效管理或技术手段推动数据互联互通、跨界融合、生态应用。因此,要推动建立行业数据管理制度和标准形成机制,统一行业数据标准,更好地指导行业做好数据治理工作,实现数据治理“齐步走”。

  三是挖掘数据应用价值。数据价值的体现在于应用。银行业要运用海量多维数据实现信息整合和特征关联,将单场景信息增益叠加为多场景、网络化、图谱化的高价值数据,释放数据潜能,提升服务效率和分析预测能力,实现数据资源效用最大化;同时,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银行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新引擎。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23年第11期目录
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信息..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张朝晖:..
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石运福..
诚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兼总..
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信息科技部总经..
东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数据管理部、..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赋能..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