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彭惠新
当前,新型支付工具层出不穷,以支付渠道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作为全球领先的支付技术公司,万事达卡一直将创新作为其核心战略,致力于为全球持卡人提供优质的支付产品和服务。近日,本刊记者对万事达卡中国区总经理、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常青进行了专访,请他介绍了万事达卡近年来推出的创新产品,并分享了万事达卡在支付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
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
《中国信用卡》:近年来,万事达卡推出了哪些创新支付产品和业务?具有怎样的特点和优势?
常青:由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国内的支付产业正处于新的历史转折点,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数字融合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因此顺应这一趋势,万事达卡致力于让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随心地使用手中的任意设备进行支付。
2014年3月,万事达卡在中国推出了MasterPass万事通电子支付平台,并与建设银行发布了基于这一平台的龙卡电子钱包。MasterPass万事通电子支付平台具有开放和便捷两个优势。首先,它是一个可以为所有银行和第三方机构发行的任何品牌的支付卡和电子钱包提供联网互通的全球开放平台,具备全球统一的标准,银行、商户和万事达卡的合作机构都可以接入这一平台。同时,它基于万事达卡安全、快速的全球性网络,未来可与万事达卡全球3600万商户实现互联,具备巨大的潜力。其次,以往消费者进行跨境网购时经常需要输入不同支付卡的卡号和收货地址等诸多信息,十分不方便。MasterPass万事通电子支付平台安全绑定消费者的支付卡或第三方电子钱包以及配送地址,持卡人在跨境网上购物时仅需选择已绑定的支付卡或电子钱包,无需输入卡号和个人信息即可实现“一键式”支付,使跨境互联网消费更安全、更方便、更快捷。此外,MasterPass万事通电子支付平台还具备安全、智能等优势。
除了MasterPass万事通电子支付平台,万事达卡在2014年陆续推出的创新支付产品和服务还包括“苹果支付”(ApplePay)和“三星支付”(SamsungPay)所采用的MDES万事达卡数字支持服务,及应用于Android手机HCE技术的MCBP万事达卡云端支付服务。
这些服务的优势在于广泛的联网联通兼容性,以及基于“令牌化”(Tokenization)的全球领先安全标准。通过这些服务,发卡机构可以为持卡人实现万事达卡账户与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的轻松关联,持卡人在全球任意商户进行非接触式或在线支付时,移动设备都将成为受“令牌化”标准保护的安全支付设备。
《中国信用卡》:智能设备的普及成为推动支付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目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支付应用产品越来越多。万事达卡的非接触技术能否应用于可穿戴设备之上?与国内的厂商是否有这方面的合作?
常青:作为一家专注于支付产业的科技公司,万事达卡一直探索让消费者拥有更安全和便捷的支付体验。近日,万事达卡与奥迪银行(AudiBank)共同推出了“Tap2Pay”,专门用于通过手表、手环等智能可穿戴设备完成的小额支付。这项支付解决方案中引进了万事达卡的非接触式支付技术,使消费者可以享受“一拍即付”的便捷、安全的支付体验,并在全球超过68个国家和地区畅行无阻。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可穿戴设备上进行了非常广泛的试验,其中有一项试验是通过心率来进行身份识别。万事达卡和加拿大创业公司Bionym合作,共同开发出Nymi手环,该款手环能够通过心跳模式来识别使用者是否是手环用户本人,一旦识别通过,用户无需携带钱包和手机就能够使用银行卡号、密码、ATM、银行账户,甚至启动家里的音响系统。
万事达卡正在与国内的相关厂商展开研讨,希望可以为中国的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创新性支付产品。作为一家鼓励创新并倡导更开放和更兼容的支付标准的公司,万事达卡一直致力于在保障支付安全的前提下使得自己的网络可以容纳更多创新技术。与此同时,万事达卡的全球化标准使得国内外的参与者可以更放心地加入到创新项目中,研发出真正全球通用的解决方案。我们非常期待与更多国内的创新企业合作,在物联网应用、可穿戴式产品等各个层面进行创新,共同打造一个健康、开放、安全且智能的支付生态圈。
《中国信用卡》:支付宝的SmiletoPay扫脸支付在业内引发了较大的反响,使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用于开户或支付时的身份验证成为趋势之一,因此也出现了“信用卡消亡论”。您对此怎么看?万事达卡在生物识别支付技术上是否也进行了相应的研发?进展如何?
常青:万事达卡很早就开始参与和研究生物识别技术,并已有一些相关产品进入市场。除了人脸识别,我们还在探索更多的模式,例如刚才提到的通过心率测试进行身份认证的Nymi手环。当然,这只是万事达卡创新探索的一部分而已,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新更前沿的技术应用于支付环节。
从诞生之日起,信用卡产品已经存在了六十多年,而以个人信用为基础进行预支消费并享受循环信贷这一基本商业模式已被金融机构、商户和消费者普遍认可。在这一基础上,从原来需要压卡机的凸印塑料卡片到磁条卡,再到芯片卡;从脱机验证到联机验证,再到无卡支付,支付的方式和载体一直在不断变化,但基于金融机构或信用机构的信用账户并不会消亡。从这一概念上看,信用卡将持续繁荣发展。
同时,我认为,未来的电子支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其他支付方式替代塑料卡片的过程,而是呈现出多种支付方式并存、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就要求这一产业要用更包容的态度去支持各种支付方式,在开发生物识别、无卡支付的同时,也要兼顾塑料卡片的使用。生物识别、移动支付等支付概念都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并不需要把各种支付形式完全区分开,而应该使用开放的标准和接口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使消费者采用任何方式都可以进行支付,真正实现数字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万事达卡将在创新的基础上确保支付发展过程中的向后兼容,保障各类型支付的稳定性和平稳过渡。
创新推动业务发展
《中国信用卡》:“以创新推动超越现金的社会”是万事达卡谈得最多的愿景,那么,万事达卡为实现这一愿景做了哪些努力?
常青:在全球范围内,电子支付的创新浪潮使更多人享受到正规的金融服务,这些支付工具易用且高效,同时能够极大地降低成本。然而,我们看到,全球仍有20亿成年人未能享受到正规的金融服务。万事达卡顾问服务的数据显示,在中国,90%的交易仍采用现金支付(按交易笔数统计),现金成本消耗了高达1.5%的GDP。现金提取耗费时间,携带风险较高,而且易滋生腐败。以电子支付替代现金将促进经济增长及文明的发展,提升社会的金融包容性。
多年来,万事达卡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创新提升金融包容性,例如,在拥有2200万人口的南非,万事达卡协助南非政府为当地居民办理了1000多万张运用生物识别技术的支付卡,用于发放社会福利,让南非的更多公民有机会享受到主流金融服务。在此之前,南非政府一直使用现金发放社会福利,不但成本高昂,而且存在容易失窃、遭抢劫或遗失等诸多问题。我们与南非政府进行的这项合作,使得500多万贫困人口首次拥有了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可以作为金融工具的支付卡。
另一个案例是2013年联合国的世界粮食计划署宣布使用万事达卡的技术为黎巴嫩和约旦境内的100多万叙利亚难民提供预付卡,每月的救济金将直接充入卡中。这种做法可大量减少供应链中浪费、贪污和盗窃等行为。
2014年,万事达卡成立了万事达卡包容性金融实验室,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对该实验室进行为期3年、总计1100万美元的捐款,利用这笔资金,实验室将与东非当地的企业家、政府及其他机构一起,共同开发包容性金融解决方案,快速跟进创新想法,推动其从概念、原型、试点到商业化应用的实现过程。此次协议还预留了额外的800万美元以支持对创新想法的孵化,并为每个初创企业提供最佳机会,推动其规模化发展并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万事达卡负责管理该实验室,以确保实验室产生的成果能够真正惠及当地群众,得到广泛运用,并逐步扩展至该地区甚至全球市场。
《中国信用卡》:万事达卡专门成立了创新实验室,其在万事达卡支付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常青:万事达卡创新实验室(MasterCardLabs)是万事达卡在全球的研发机构,专注于对技术和消费者趋势变革的研究。同时,该实验室还负责推动创新支付及万事达卡品牌受理,推出可以同时满足消费者、商户、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及政府机构需求的解决方案。该实验室与运营和技术部门完全分离,有独立的预算并独立运作,主要负责提出创新的想法和理念,将这些创意从概念变成创新原型和试验模型,并进行商业化。
万事达卡创新实验室的总部在都柏林,在全球有7个分支机构。在过去数年间,该实验室已开发出数百项创新原型,广泛覆盖与商业相关的各个领域,包括数字融合、支付受理、用户忠诚度和奖励、电子货币、授权、P2P支付、移动POS(MPOS)、社交商业等。
2014年底,万事达卡创新实验室与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进行合作,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提升肯尼亚的金融包容性,这是该实验室首次与私人企业合作,这也是万事达卡创新实验室能够真正兑现或者商业化创新成果的一个例子。
《中国信用卡》:在万事达卡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创新处于怎样的地位?未来万事达卡将着重于哪些方面的创新?
常青:创新是万事达卡的核心战略。在《福布斯》2014年8月推出的创新公司百强榜上,万事达卡位列第32名,超过所有同行,这得益于我们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确保自身创新走在全球前沿。
在招聘方面,过去万事达卡60%~65%的员工来自银行业或者咨询公司,而如今,这一比例降到了40%,其余的员工或者来自像苹果、IBM、谷歌这样的技术公司以及一些小的技术公司,或者来自政府以及乐购、沃尔玛、家乐福等商户,或者来自Orange、EverythingEverywhere、O2等移动运营商。这些员工为万事达卡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
万事达卡创新实验室也是万事达卡创新的一个典型例子。除此之外,万事达卡StartPath加速器和开发者地带(DeveloperZone)等项目都旨在鼓励外部创新,使创业者可以在万事达卡的平台上获得人脉和投资,用于继续创新或创业,同时也使我们的员工能够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发展情况。
与此同时,万事达卡还在全球范围内对私募基金进行投资,并参与建立了一些合资企业。同时,我们也会收购类似Truaxis的企业,获得其在忠诚度奖励计划服务方面的全新技术。通过这些方式,我们能与最前沿的技术打交道,感受技术变革的力量。
上述都是万事达卡的创新举措,我们致力于以创新推动金融包容性,并以数字融合为契机,让所有消费者都能够随时、随地、随心地进行支付。
《中国信用卡》:账户安全无疑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的底线。万事达卡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移动支付安全?您认为产业各方应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的关系?
常青:我们认为创新与安全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关系。借助先进的技术创新,我们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使消费者获得更佳的使用体验。在这个基础上,万事达卡和其他全球支付组织共同制定了基于令牌的安全支付框架。“令牌化”这项新的技术以临时产生的信息替代交易时消费者的真实卡号及个人信息,从而确保交易环节的安全。但此项技术并不会对消费者便捷、快速的支付体验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在电子商务、数字世界、移动支付等领域,万事达卡都采用了“令牌化”技术。当消费者购物时,我们将消费者的卡号置换成为另外一组号码,必须采用一个解密程序对加密程序进行解锁,将两个号码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发给消费者一个动态的、一次性的交易代码,通过这种多层安全保障手段实现数字支付安全,我们将它称为MasterCardDigitalEnablementService(简称MDES),中文名是万事达卡数字支付服务,这一技术也整合在“苹果支付”和“三星支付”中。
与此同时,万事达卡也在自己的服务网络中加入了更多的附加服务,以在底层通过大数据来分析风险和安全隐患。万事达卡内部的企业安全集团(EnterpriseSecurityGroup)正在开发和提供各种工具,为商户和金融机构提供更多保障。
与业界各方携手合作
《中国信用卡》:作为全球领先的支付科技公司,万事达卡的客户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商户和持卡人等。万事达卡的支付产品如何兼顾这些客户的需求?
常青:我们认为,要为市场提供满足各方需求的支付产品和服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建立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万事达卡积极与商业银行、中国银联、商户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进行合作,深入了解各方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持续加大投入以确保支付系统的安全可靠。确保安全是支付环节的核心要务。我们不仅非常关注银行卡的安全技术,还高度关注移动支付安全,并进行了持续投入。
再次,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以应对时刻变化的市场。要使创新取得成功,就必须有统一的业界标准。万事达卡致力于积极推动和采用全球互联互通的安全和支付标准,以确保各方兼容性,最终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顺畅的支付体验。
《中国信用卡》:在支付领域,产业各方普遍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万事达卡如何与中国银联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起健康的竞合关系?
常青: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交易都属于现金交易。如果产业各方能够进行合作,将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市场规模巨大,有足够的空间使每一家企业都获得发展,没有一家企业仅靠自己的力量赢得整个市场。所以万事达卡坚持与业内各方精诚合作,以创造支付的美好未来。
中国银联与万事达卡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中国银联创立之初,万事达卡不仅积极参与中国市场联网通用建设,更与行业各方携手合作,努力将自身丰富的建网经验带入中国市场。
2010年,我们与中国银联签署了备忘录,以推进网上支付等方面的合作,并于2011年再次与其签署互联网支付合作协议及合作备忘录补充协议,共同约定开展境外互联网支付业务合作,使银联卡通过万事达卡支付网关在境外网上商户实现受理。
在过去三四年中,中国银联新发行的联名卡中,万事达卡是首选品牌,所以我们是属于国内合作、海外竞争的关系。环顾当今的支付市场,没有纯粹的竞争或合作,基本上都是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合作的重叠。
谈到第三方支付机构,我相信这一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和万事达卡一样,认为创新与合作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与国内许多第三方支付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比如我们在两年前与支付宝签订了谅解备忘录,致力于营造更好的电子商务环境,并在跨境支付、承兑、安全和风险管理等创新领域开展合作。
万事达卡与第三方支付机构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向他们提供服务,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我们愿意将这些资产和能力带到合作伙伴关系中来,这也是我们在中国市场正在做的事情。C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