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副总经理 李华春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支付和智能合约技术正逐渐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创新力量。智能合约以其强履约、可编程等特性重塑合约体系,将合约用计算机代码进行数字化,当满足约定条件后,由程序自动执行,通过技术方式降低履约成本和违约风险,提升交易透明度和资金智能化管理水平,特别是应用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可有效解决传统服务模式下存在的痛点,助力银行做好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大文章,实现供应链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一、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存在的痛点
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支撑,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近年来,我国供应链金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年鉴(2023)》显示,2022年末,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达到36.9万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超过60万亿元。供应链金融关联方多、流程繁琐、信息复杂,传统模式下存在一系列痛点:
一是信贷风控成本较高。尽管供应链金融基于真实贸易背景,但放款后资金的使用流向不透明,金融机构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管控缺乏有效手段,存在识别范围窄和不及时等问题。
二是服务客户群体受限。传统核心企业对于供应链管理集中于其直连的上下游企业,难以触达更多层级、更多数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在下游有多级经销商时,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
三是场景范围覆盖不全。金融机构难以深入到供应链从采购到销售的每个环节,针对上游企业的应收款按进度拨付、预付资金的使用、销售返点的激励约束机制、穿透支付等资金管控场景,利用传统模式要么难以覆盖,要么实现成本较高。
四是信息联动效率较低。传统模式下,供应链信息仅限于交易双方共享,易形成数据孤岛,各环节交互有时不得不依赖人工调度,其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整合效率低、成本高。
二、智能合约重塑合约体系
智能合约是由美国法律学者、密码专家尼克·萨博(NickSzabo)在1994年引入的概念。智能合约被尼克·萨博定义为“执行合约条款的计算机交易协议”,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commitment),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尼克·萨博只是提出了概念,当时技术条件有限,缺乏落地场景,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1996年,伊恩·格里格(IanGrigg)提出“李嘉图合约”,它既能够被人读取,也可以被程序解析,赋予了智能合约法律属性,成为智能合约探索的主要路线。2008年,中本聪提出“区块链”的概念,为智能合约提供了可行条件。2015年,以太坊区块链平台的推出,使得智能合约正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以太坊是一个支持智能合约的区块链平台,使用以太坊虚拟机EVM作为运行环境来执行智能合约,可通过状态转换的共识机制来保证智能合约的正确性和安全性。2022年,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在政府补贴、零售营销、预付资金管理等领域成功应用。将数字人民币与智能合约结合,可实现其高可信、高安全、高性能等特点,为智能合约发展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无论是基于何种底层技术和载体实现,智能合约均具备如下特征:一是自动执行。传统合约主体是自然人或法人,而智能合约可由提交符合条件的信息主体触发,在达到预设条件后,代码自动执行,无需人工介入,具有强制履约性。二是共识机制。智能合约涉及不同参与方,为增强各方信任,要么采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要么以其他可靠的信用和技术体系为支撑,确保智能合约一经部署即无法修改,合约执行结果强制生效,不可篡改。三是安全可靠。智能合约有安全的独立运行环境,可屏蔽外界干扰,在现有安全基础体系上,采用虚拟化、加密等多种技术,保证合约运行的安全、稳定、可靠。四是可编程性。智能合约支持通过编程语言,将传统合约规则编写为电子程序代码。
三、智能合约在供应链金融的典型应用场景
智能合约可将供应链金融价值链条中割裂的信息源有效串联起来,解决传统模式下供应链金融服务存在的痛点问题,助力金融体系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1.贷款资金用途实时管控
供应链贷款资金通常为用于供应链交易的专有资金,传统模式着重于贷前审批,对于贷后资金用途管理,虽然采取了受托支付等手段,但效果有限。智能合约可将业务规则、合同逻辑等抽象为合约规则,根据规则自动控制资金流转,实时管控资金流向,实现定向融资、资金定向使用及回笼等全流程闭环管理,有效提升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能力。
以融资场景为例,经销商进行融资申请,金融机构在放款的同时,可调用智能合约生成能力,将合约参数、运行规则等加载到贷款资金上,保证该资金仅能向上游企业购买商品或用于指定用途。该资金被打上标记,无法在其他场景使用,可有效杜绝贷款资金挪用的风险,高效防范资金风险。经销商还款时也可按合约规则,将钱包内符合预设条件的资金用于还款,实现融资放款和回款环节资金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合约在融资中的应用场景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合约在融资中的应用场景
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管控,均可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完成,无需人工干预,不仅提升了执行效率,更能确保合约严格执行到位,防控各类可能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与此同时,应用智能合约可扩大服务主体,为供应链金融服务进一步下沉提供了可能。多级末端企业由于缺乏核心企业的有效背书,通常难以获得融资。引入智能合约,可实现贷款资金全流程精准管控,经多级环节最终支付至核心企业,由智能合约提供可信保障,建立末端与核心企业的“类直连”关系,可实现贷款资金全链路闭环管理。将金融服务主体扩大至整个链上企业,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局,拓宽普惠金融服务边界,保证金融活水能够沿着供应链关系精准灌溉到实体经济末端。
2.“三流合一”实现智能协同
对于持有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供应商,金融机构除了为其提供应收账款管理、保理融资等金融服务外,还可通过智能合约在供应链中的多场景、多环节提供自动智能支付服务。以建筑领域场景为例,建筑业属于劳动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工程建设、销售及回款周期长,面临较为严重的流动性问题。据统计,全球建筑企业平均付款周期达到82天。建筑企业可应用智能合约根据工程完成进度按比例自动支付工程费用。建筑集团核心企业、分包商、监理机构可以将支付与工作包进行细化分解,通过智能合约予以固定。当某个工作包达到条件提交要求后,智能合约会对其进行规则判断,并根据规则自动启动支付流程,从而加快资金流转,提升供应链活力。与此同时,在多级不同账户中应用智能合约,可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配置特色合约规则,将全链路的多方通过合约精准触达联动,实现多级穿透流转,工程款拨付由总包到各分包,直至最后一级的民工,实现资金自动智能支付结算,极大提升了交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在保障资金高效运转的同时,实现了对所有利益相关方高度透明。智能合约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场景如图2所示。
图2 智能合约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场景
在采购场景中,智能合约可根据交易信息、物流进度自动完成货到付款;在仓储管理中,智能合约可与物联网技术结合,自动完成补货等库存优化工作。由此可见,智能合约可以整合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信息,高效串联供应链各环节,实现智能协同,其强制履约性可快速为各方建立可信关系,形成良性循环,为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全产业链介入拓展服务范围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除了常规的融资服务以外,还有针对营销激励、销售返点等定向使用需求场景。以产品营销管理场景为例,为促进下游经销商对其产品的销售,核心企业会根据其销售业绩发放一定的营销激励金,该激励金仅限于向上游经销商购买该核心企业产品,限期内未使用将被回收。智能合约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如图3所示。
图3 智能合约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场景
金融机构可针对营销激励金加载智能合约,配置资金使用规则,利用智能合约对资金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资金支付—业务办理—用途溯源”闭环管理体系,实现高效全链条管控,帮助核心企业扩大管理范围,提升激励的精准度,避免营销激励金下发过程中被逐级截留、挪作他用等问题,实现供应链业务的良性循环。在配置资金管理规则时,智能合约可灵活对资金设置用途、范围、使用条件、失效时间等多维规则,适配各类需求场景,实现对供应链上资金发放、使用、回收的智能闭环管理,提升供应链营销激励金的管理精度和使用效率。
此外,在个人消费领域,金融机构可通过智能合约有效应对预付资金管控难题;在惠农补贴、定向消费下发时能及时多级穿透拨付,使用时能精准控制使用场景,减少人工干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四、智能合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应对策略
1.发展趋势
智能合约具有降低履约风险和成本、提高交易便捷度、提升客户体验等诸多优势,在金融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例如,农业银行与某头部酒企合作推出智能合约服务,该服务从过去的一级经销商拓展到多级经销商,上线半年即实现服务产业链下游小微客户超千户。该案例在“第八届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标杆企业大奖”评选中获评“最佳供应链金融实践案例”,并入选《中国供应链金融年鉴(2023)》优秀案例。
除了供应链金融领域,智能合约在政府补贴、不动产登记、预付资金管理、精准扶贫、定向支付、资金存管、司法领域的电子合同存证、数字身份等场景,在“GBC”端均可应用。只要存在多个参与方,智能合约就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合约以其可编程、公开透明、自动执行、不可篡改、强制履约等特性可实现合约全流程管理、模版标准化共享,为产业链带来新的动力,将成为新的产品底层基座。
2.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是智能合约开放生态建设。生态建设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考虑各方利益,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在不同场景中先行先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化路径。在标准与规范制定、运行环境与平台搭建、基础设施服务提供等方面都需各方合作共建,助力建设“互利共赢”的智能生态。
二是构建多层次技术标准体系。智能合约的广泛应用,需要进一步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建设多层次的资产数字化标识,以及合约规范和认证体系,支持不同合约体系下数据与资产的互操与流动,实现不同金融系统和智能合约间的无缝交互。
三是不断提升安全性和可扩展性。智能合约需要不断提升可扩展性,来应对更加复杂的业务场景。同时,信息安全挑战不容忽视,如区块链平台上出现的交易阻塞、回滚交易攻击、假EOS攻击、随机数破解等风险,以及执行与交互过程中涉及的客户隐私保护问题,便是重要的警示,需要不断在智能合约中应用数据加密、隐私计算等技术,持续筑牢信息安全防线。
四是完善配套的法律和管理框架。作为一项新兴事物,智能合约的管理框架有待进一步明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尚不够完善。随着智能合约不断深入各个领域,需要探索将代码之治和法制之治相结合,并使两者相辅相成,实现良性发展。
智能合约技术前景广阔,各行各业正积极推动其与传统业务的融合建设。农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农业银行将持续推进智能合约快速融入各领域场景,不断加强业务模式升级与特色场景建设,共同构建智能金融新生态,推动数智化金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