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23年9月
江苏银行消费金融与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静:融入多维场景,打出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组合拳


江苏银行消费金融与信用卡中心总经理 刘静

  2023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提振消费的务实举措与支持政策,江苏银行围绕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场景发力,着重挖掘居民在购车、家装等大宗消费场景以及绿色、文旅等新型消费场景的金融需求,稳定扩大消费信贷,多策并举促用卡动卡活卡,从支付绑定、智慧调额、社群经营等方面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打造品牌区域影响力,不断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助力美好生活。

  一、金融助力消费恢复与扩大正当时

  从宏观经济来看,消费恢复态势不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出口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局势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滑明显,上半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为-10.8%;投资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的影响,对经济的提振作用显著弱化,上半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为33.6%;而随着各项扩大内需的措施落地生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上半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达77.2%,远高于去年。

  从政策支持来看,消费金融具备良好发展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措施。在此消费“主引擎”动能增强、重点领域消费潜力持续恢复的背景下,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着力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

  从市场反馈来看,居民消费信心正在逐渐恢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城市里“小商户”恢复活力,增添“烟火气”;线下餐厅排起长队,往来消费者络绎不绝;旅游市场火爆异常,“网红城市”频频出圈;各类比赛、演唱会层出不穷,粉丝兴奋跨地区打卡;“夜经济”强势崛起,成为城市“新夜态”……金融支持消费恢复与扩大正当时。

  二、区域性银行助力消费提振的优势与劣势

  作为江苏省属最大法人银行,江苏银行地处中国经济与金融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服务网络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经营属地城乡差距相对较小,中产人数庞大,在消费升级浪潮中表现更为明显。在消费特征上,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消费金融业务极具发展潜力。

  然而,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客户积累薄弱,在经验打法、数据积累、科技等方面存在劣势,在求增量、求质量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受牌照、机构、人员等限制,区域性银行的信用卡规模一般较小,多数还未超过盈亏平衡线,发展规模面临压力。二是在信用卡市场发展进程中,多数区域性银行入局晚,在行业已经进入产品同质、服务同类、渠道同化的竞争“红海”背景下,增量发展面临压力。三是囿于客户经营、风险管理、数字驱动等方面的能力,区域性银行在激发存量客户消费潜力方面尚存在不足,提升品牌影响力备受掣肘。但互联网发展的大潮在影响客户消费行为、社会消费场景、消费金融产品形态的同时,也为区域性银行创造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具备后发优势:一方面,受约束相对较小、响应变革时间相对较短、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相对较灵活,更容易在标准化产品簇拥的市场中,找到差异化经营的市场定位、开发具备区域个性化的产品、提供与其他业务深度融合的综合服务;另一方面,在经营中更容易灵活地“跨界”合作,借助不同合作方在场景搭建、流量获取、数据挖掘的优势,找到业务发展增长点,加快行业突围。

  三、江苏银行打出服务扩大消费组合拳

  江苏银行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大政方针及监管部门最新要求,努力争当执行政策、遵从监管和市场表现的“三好学生”。特别是在当前国家提出恢复和扩大居民消费政策的契机下,江苏银行积极抢抓机遇,在探索消费信贷投放、提升客户服务能力的同时关注品牌经营,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引金融活水提振消费,助力美好生活。

  1. 挖掘丰富消费场景,稳步扩大消费信贷规模

  一是紧跟政策动向,扩大在新能源汽车、家装升级等大宗消费场景的投入规模。2023年以来,江苏银行加大与新能源车商开展总对总合作力度,定期联合举办各类线下路演、展销活动,联合各大汽车品牌打造“爱车节”,推出购车专项优惠、分期购车送好礼活动,开展用车、洗车打折等优惠活动,拉动汽车等大宗消费。家装升级方面,江苏银行联动电商平台与知名家装品牌,围绕家装分期、智能家居、绿色家居、家电升级等家居产业链,在线上和线下多渠道加大活动投入力度,并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等特色需求,设立营销专案。在利率定价方面,江苏银行通过迭代更精准的模型,主动降低客户平均利率,提供政策优惠,加大对新能源购车、家装升级等消费场景的分期支持力度。


  二是把握市场需求,挖掘家庭日常式、农村、文旅场景的消费信贷潜力。江苏银行创新开发定向分期产品,支持授信通过的客户在婚庆、母婴、旅游、教育、医疗等场景一站式刷卡消费;深度挖掘客户消费数据,针对新型消费场景中“高频支付”“小额信贷”的市场需求,开展“龙虾节”“宠物季”“开学季”等系列促消费的特色营销活动;紧跟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提升县域支行经营能力、扩大县域营销活动覆盖面、加强县域消费者教育,打出一套组合拳,助力释放乡村消费需求;随着短途旅游业的火爆,开展“游乐季”信用卡营销活动,持续联合旅游OTA平台开展景点门票、旅游产品、开车用车优惠活动。

  2. 多策促进联动活卡,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紧抓互联网发展契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联营,探索高质量发展。江苏银行致力于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通过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借助其在社交、支付、生活等非金融数据的场景和流量优势,以及较为成熟的线上运营经验,在联名卡、消费贷款等领域,实现场景营销活动的联合开展、大数据的联合应用、线上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联合管理,由此突破物理网点少带来的线下发卡限制,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保障质的有效提升。2019年,江苏银行与美团联合推出美团联名信用卡,打造极简申卡流程、特色权益和快捷支付体验。双方还基于大数据技术共建智能风险管理模式,在运营、风控等方面充分依托互联网理念,为打造品牌积累口碑。信用卡新规出台以来,江苏银行将优秀的经验复制利用,陆续与其他头部互联网平台企业推出联名信用卡(产品突破五款),完成主要互联网生态中的产品布局,深耕平台生态中的消费场景,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深度应用金融科技,探索以数据驱动的智慧经营之路。江苏银行深度应用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信用卡业务集约化、线上化、智慧化、开放化转型,建立贯穿贷前授信审批、贷中客户经营、贷后风险控制等全流程经营管控体系;结合智能语音外呼、客户达标分团等技术弥补人员和经验方面的不足,提升经营的效率与质量。申请环节,通过双人同框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有效提升核验效率;审批环节,通过客户画像、联邦学习等技术提升客户信用风险识别能力;贷后管理环节,智能运用客户消费行为、履约表现、社保学历等数据对额度动态管理,上线临时调额功能,助力释放消费潜力。

  3. 全面打造江苏银行信用卡品牌,提升服务价值

  一是关注市场中新的消费群体的金融需求,提升服务质效。针对新市民服务痛点,江苏银行推出“一表两卡、卡贷同申、即申即用”的数字“e融卡”产品,在满足客户大额消费、资金周转需求的同时,为其配发一张标准信用卡,助力满足新市民群体在住房租赁、职业教育、家电购买等场景的消费需求,提升服务质效。

  二是踩准消费复苏节奏,发力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场景,大力激发居民消费潜力。针对年轻客户消费线上化、App生态化的趋势特点,江苏银行通过深化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开展多项消费满减活动,利用乘数效应在重要时间节点加大活动投放力度,将信用卡分期功能嵌入电商线上消费场景,极大便利和有效促进居民线上消费。而针对传统线下消费市场,江苏银行再次加码持续多年的“5动全城”信用卡品牌活动,点燃辖内城市重点商圈的消费活力。


  三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持续打造“助农筑梦”消费品牌,提供更优的绿色消费金融产品。从2022年起,江苏银行着重打造“助农筑梦”信用卡助农子品牌,围绕该品牌内涵,持续开展助农惠农活动,在手机银行中开设助农专区,接入农产品电商场景。同时,江苏银行持续推动绿色消费,打造江苏银行个人碳账户体系,在手机银行中开设个人碳账户专区,并创新性地将信用卡线上申请、支付绑卡、线上还款等减碳行为与碳积分奖励体系贯通,培育信用卡客户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为江苏银行信用卡品牌增添一抹绿色。


  未来,江苏银行将继续深耕不同消费场景,持续推进数字化经营,充分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打磨零售银行、消费金融、信用卡等产品和服务,激发消费活力,增强服务效能,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不断展现“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金融为民向善的担当作为。

  原标题:江苏银行:融入多维场景,打出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组合拳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23年第9期目录
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裁曾卓:深耕..
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客户经营部负责人..
智慧消费,缤纷优惠——“兴业生活”App..
江苏银行消费金融与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静..
河南中原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
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季小杰:科技赋..
浅析金融监管改革下的消保工作新体系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