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25年3月
华夏银行数据信息部总经理由明君:华夏银行数据资产管理回顾与展望

华夏银行数据信息部总经理 由明君

  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正在各领域展现出巨大的价值与潜力。伴随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据要素化正逐步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数据资产管理也成为支持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关键基础。

  一、数据资产管理领域发展背景

  国家全面布局数字中国战略,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引导数字化转型工作。2023年底,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规划和建设。2024年,国家数据局对数据领域的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围绕数据要素、数据资产等主题,联合多部门发布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多项文件。同年,财政部也发布了《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方案》等,围绕数据资产领域进行政策指引。在这些文件中,关于数据要素、数据资产管理的内涵不断丰富,框架不断完善,积极指导着数据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

  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在数字化领域开展了多年实践,数字能力持续提升。数据要素结合新技术所带来的服务创新和流程优化,正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当前,数据资产管理与流通可划分为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数据资本化等三个阶段,金融行业正积极开展资源化工作,并尝试资产化实践探索。

  二、华夏银行数据资产管理工作回顾

  华夏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多年,通过发布《数字科技转型行动方案》指导转型工作全面开展,在数字领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华夏银行高度重视国家政策导向,持续关注政策指引,对数据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配置数据人才资源,组建数据工作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并持续推进数据管理与治理工作,在数据资产治理、数据要素赋能、数据资产评估等多个方面开展实践与探索,充分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

  1.加强数据资产管理与治理,构筑数据资产价值基础

  数据资产的管理与治理是保障数据资产得以实现价值的必要基础。华夏银行已持续多年开展数据资产管理与治理工作,摸清数据资产的“家底”,搭建了自主可控的数据资产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数据资产信息;通过将资产管理的相关组织、制度、流程等内容固化为系统工作流程,不断提高数据治理效率,全面呈现全行数据资产内容,支持数据资产的应用和管理。

  在数据标准建设方面,华夏银行发布企业级数据标准,建立基础词根,并依据数据标准扩展建立企业级数据字典,规范数据项定义;通过将贯标管理工作融入项目流程,指导项目建设中数据项的规范定义。在数据质量建设方面,华夏银行建立了质量检核规则库,通过搭建数据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优化数据质量考核流程,实现数据质量的闭环管理。通过持续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华夏银行有效提升了数据的整体质量,提升了数据资产的价值。

  2.支持“数据要素×金融服务”,发挥资产乘数效应

  《“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利用数据要素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高金融抗风险能力。通过与智能算法的结合,数据要素正充分发挥乘数效应,赋能业务创新。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华夏银行对数据开展分析、挖掘与应用,支持业务流程的迭代优化和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

  在业务模式创新方面,华夏银行以产业生态内的数字信息为基础,应用数字化技术,以供应链为依托形成数字担保,打造产业数字金融模式,并通过数字化方式构建了以“数据信用、物的信用”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实现对产业生态体系内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数字化审批。

  在客户营销方面,华夏银行基于对全行数千万客户的大数据进行诊断分析,找出价值最大、见效最快的用例模型,形成完整的数字化客户经营闭环;同时通过系统固化客户重点用例,联动营销流程,支持营销短信、外呼、手机银行推送、客户经理App等多种触客渠道。

  在智能风控方面,华夏银行建设了大数据风险识别预警系统,通过接入多类外部数据并整合行内数据,建立企业风险信息库,构建多项查控功能;同时建设大数据风控规则和预警模型,实现四级风险信号预警,多维度揭示企业风险。

  3.统一管理外部数据资源,实现内外部数据融合

  以集中引入、统一接入、全行共享为理念,华夏银行持续提升外部数据管理能力,通过理清外部数据资源信息,支持发挥内外部数据融合应用的价值,涉及企业、个人、公共三个大类几十个小类的外部数据,涵盖工商、司法、舆情等多个领域,评分涵盖反欺诈、信用及风险等金融数据。当前,华夏银行在风险管控、客户画像、运营优化等多个领域将业务数据与外部数据相融合,支持业务发展、流程优化和服务能力提升。例如,在零售信贷方面,通过引入个人风控数据,将评分、名单类数据与行内数据相结合,支持线上贷款项目的贷前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策略分析及风险控制;在普惠金融方面,通过引入个人风控数据和小微企业数据,应用小微企业画像、企业主身份认证、信用评分、纳税征信等数据,建立了符合自身经营特色的小微数字风控模型、策略与规则,为普惠业务风险决策、风险防控提供了强大支撑,有效提升了业务效率,带动了客户的增长。

  4.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支持数据资产价值流通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概念提出后,数据资产交易流通框架正逐渐形成。各地纷纷建立大数据交易所,培育数据资产的交易流通环境,并组织各行业参与者共同开展探索实践。在大数据交易所的推动下,已有企业尝试登记相关数据资产,并借助交易所的交易环境探索数据资产的价值流通。

  在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组织下,华夏银行贵阳分行与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信托”)及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贵州电网”)合作,共同探索电力数据的授权运营新方式,即数据信托这一新金融模式。在该模式中,以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数据流通交易平台为载体,贵州电网负责数据产品开发与质量保障,北京信托和华夏银行进行市场运营与监管,实现了数据信托交易全流程管理。数据信托的模式创新,实现了数据资产持有方、数据产品运营方和数据使用方的三方分工协作,推动了数据资产的交易流通。

  同时,华夏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北京市数据先行区建设工作,开展对数据资产估值入表的探索。未来,华夏银行将依据试点经验实现数据资产的常态化管理,形成有效的数据资产管理模式,公允体现数据资产价值。

  三、华夏银行数据资产管理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数据要素的重要性也将不断提升。金融业将积极结合新技术,充分挖掘数据资产价值,丰富业务赋能场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做好“五篇大文章”。同时,在政策的引导下,伴随数据资产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据资产的价值将更多地在财务层面得到合理体现,其流通环境也将更加完善。

  延续前期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华夏银行将继续以国家、管理部门的政策方针为指导,持续推进数据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是统筹规划数据资产管理工作。明确数据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与定位,做好顶层建设,推进全行数据资产相关工作的开展;制定数据资产领域战略,搭建数据资产工作框架,完善管理制度与流程,培养数据领域人才,储备数据人才力量,全力营造全行数据文化氛围。

  二是持续提升数据资产管理与治理能力,依据数据治理框架指引,从质量、标准等主题出发,体系化推进数据资产管理工作。在数据资产方面,继续做实资产的管理与运营工作,通过丰富业务视角数据目录,开展业务视角的资产盘点工作,从业务主题、业务场景出发多维度展现资产信息。在数据质量方面,以面向源系统基础数据的质量管控流程为基础,构建数据质量分级处理机制;将数据质量的提升与应用场景紧密结合,通过层次分级有效推动质量问题解决,提升数据质量。在数据标准方面,持续开展数据贯标工作,指导核心系统等重大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规范数据项定义,同时借助系统匹配算法,提升贯标、检核等步骤的自动化程度,提高治理工作效率。

  三是持续开放数据资产,全面满足分析建模、智能算法等领域对数据的需求。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服务流程、开放数据资源、丰富数据资产目录、提升资产可视化程度等方式,有效支持用户获得所需数据信息,为精准营销、智能风控、智慧经营等方面的创新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激活数据资产价值,赋能业务发展。

  四是积极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领域的探索,推进数据资产化建设实践。以推动数据资产入表为契机,研究并构建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总结并沉淀出价值评估的重要维度和关键参数;同时开展数据资产入表实践,通过识别试点高价值数据资产,开展严谨、准确的会计核算,为数据资产赋予真实的财务价值含义;编制数据资产台账,探索数据资产常态化管理路径,为后续全行数据资产登记、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打响“四大战役” 迈向高质量发展——吉..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杨龙如:升..
交通银行数据管理与应用部副总经理张静:..
光大银行数据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孙新红:笃..
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刘海波:应用..
华夏银行数据信息部总经理由明君:华夏银..
南京银行数字银行管理部总经理徐小锋:以..
 贵州农信数据管理部总经理助理李..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