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23年4月
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信息执行官唐家才: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 助力银行高质量发展

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信息执行官 唐家才

  2022 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各行各业步入发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平安银行积极践行服务国家、服务实体、金融为民的使命担当,在“专业创造价值”的新价值文化引领下,坚持以科技能力引领发展模式、以专业能力推动行业发展、以开放能力促进模式升级,全面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为全行高质量、可持续经营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一、数字经济时代,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经济时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土壤正持续重构:在国家层面,“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同时,国家数据局的组建表明我国高度重视数据发展战略,将进一步推动数据的治理和共享,加速数据的应用和创新,以更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在监管层面,监管部门先后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银行业要全面加强科技能力和数据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在技术层面,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前沿科技与金融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改变和重塑着金融业的经营业态与发展模式。在银行层面,客群结构、客户行为、客户金融需求等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而同质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金融工作的普惠性、人民性更是要求银行尽可能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消除成本价格歧视,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便捷、智能的金融服务中受益。综上,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赋能,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的经营体系,已成为银行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全面数字化转型,平安银行的认知与实践

  1. 平安银行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银行数据的“广度、宽度、深度”均呈现几何式增长,硬件的进步、算力的升级以及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认知技术的逐步成熟,解决了许多传统海量数据、非结构化数据难以处理的问题,让机器在很多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超过人类。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指出,数字化将为企业的战略、组织、管理、运营、人才、服务等方面带来思维模式上的巨大颠覆与产业实践上的系统变革。

  面向新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驱动的变革,更是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的革新,即银行也可以像互联网公司一样,让金融服务以简单、便利且不打扰的方式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为客户决策提供建议,为客户生活提供便利。而要实现这样的生态愿景,首先需要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如鼓励员工用数据化的方式去描述、定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管理者从依靠专家经验决策转变为用数据决策;银行开始用数字化思维洞察市场环境、抢抓发展机遇等,这一切皆是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成功的必要条件。

  2. 平安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

  从2019 年开始,平安银行即以经营数据化、服务线上化、流程自动化、决策智能化、前中后台一体化为着力点,通过模式创新、数智赋能、体系升级,加速释放科技生产力,高效满足客户经营、生态发展、运营管理、风险防范等各业务环节的发展需求,帮助银行提质降本增效。目前,平安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 的经营体系正逐渐形成。

  在客户经营方面,平安银行通过智能化、数据化的经营方式,让客户服务更精准、更专业,真正做到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客户。例如,通过智能化银行3.0 项目,以打造金融业的“抖音”为目标, 构建了112 个宫格标签洞察客户偏好,设计了300 多个策略模型,并与实时推荐引擎相结合,可支持亿级用户“秒级”的智能推荐,形成“了解客户(KYC)—明确产品倾向(KYP)—精准触达策略与时机(KYATO)” 的经营链路,目前已累计服务4900 余万客户,同比增长50%。

  在生态发展方面,平安银行通过开放银行模式融入网络平台、数字生活等场景,使银行的科技能力、数据能力与平台的用户流量形成优势互补,更好地实现了“精准扶微”。2022 年,平安银行打通对公与零售的开放银行能力,智能触达、无缝连接生态伙伴,批量高效地服务海量商户和消费者,累计服务超100 万户普惠型小微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处于产业链、供应链最底端的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例如,平安银行通过与某货物运输平台合作,帮助该平台大幅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使其调度更精准、更高效,让司机少等待、多接单,并基于平台数据提供信用融资服务,有效解决了司机的资金周转问题。

  在运营管理方面,平安银行采用人机协同的数智化运营机制,将简单、高频、流程化的作业任务交由智能机器人操作,释放了更多人力投入到复杂性高、更具价值的工作当中。截至2022 年末,平安银行集中运营的自动化、智能化率近99%。其中,AI 视讯项目由虚拟数字人为客户提供7×24 小时的随身服务,累计服务290 余万客户,替代人工作业410 万笔,节约人工座席成本6.1 亿元。

  在风险防范方面,平安银行引入数据画像和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精准识别客户风险,显著提高了信贷审批效率。2022 年,平安银行零售AI 风险平台日均处理信贷审批业务400 万次,自动化审批率达到91%,反欺诈准确率达到99%;同时,自主研发星云物联网项目, 推出物联网数据融资模式,将物联网数据及技术应用于贷前风险策略、贷后监控预警,切实解决经营数据缺失、信息不对称等痛点,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三、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云原生成为破局之道

  随着数字化转型第一阶段工作的顺利完成,平安银行的转型也开始步入深水区,而业务模式升级也对银行科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如何满足业务快速交付、敏捷创新、低成本试错的要求;面对庞大复杂的IT 架构,如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面对愈加严格的资源成本约束, 如何释放科技生产力等。为更好适应新阶段、新要求, 平安银行结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高可靠、高可用、高安全的云原生技术架构和设计理念,以“更敏捷创新、更稳定运行、更高效复用、更资源节约” 为破局思路,全面实施云原生转型,推动平安银行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

  在“更敏捷创新”方面,平安银行通过采用微服务架构、自动化工具持续集成/ 持续交付(CI/CD)等技术,实现应用程序快速开发和部署。2022 年,平安银行Starlink 数字化开发平台日均构建流水线作业超1 万次, 每月自动化发布应用超2000 个,两项数据同比提升均超过10%,在业务需求同比增长超过20% 的情况下, 交付时间同比减少了10%。

  在“更稳定运行”方面,平安银行通过对容器隔离、灰度发布、自动化运维以及全链路压测、混沌工程、单元化等技术的融合运用,大幅降低系统变更风险,切实提升了生产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2022 年,平安银行系统ATP 可用率达到99.998%,变更成功率达到99% 以上,生产事件数量同比下降超127%。

  在“更高效复用”方面,平安银行通过对公共技术组件和业务组件的抽取、沉淀和共享,部分业务功能采用搭积木式的低代码开发方式,实现软件资产的高效复用,全面推动了业务服务化。以平安银行信用卡试点项目为例,该项目完成云原生改造后,业务交付效率提升约15%。

  在“更资源节约”方面,平安银行不断增强对IT 资源的弹性部署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2022 年, 平安银行推动约2000 个应用迁移至容器云,同比节省CPU 消耗约40%、存储资源约36%,节约科技成本近2000 万元。

四、未来展望

  着眼新未来,前沿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成熟将大大拓展金融科技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以最近横空出世的ChatGPT 为例,其预示着AI 技术正向着更加智能、更加通用的方向快速演进,并有望广泛应用在客户服务、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各个银行业务场景中,深刻影响银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业务模式的升级也对银行的科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迎接新挑战,平安银行将持续加快金融科技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应用水平,释放科技价值,助力业务发展。一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强以云原生、AI 和数据中台为代表的数字化底座建设, 努力提升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二是加快对AI 应用场景的探索,全面升级数据思维,深层次融合AI 应用,“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推进商业模式变革,倾力打造“更懂客户的智能银行”。三是秉承“专业创造价值”的文化理念,持续培育科技创新文化,加快培养专业的金融科技人才,为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提供源动力。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23年第4期目录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杨龙如:把..
中国农业银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局长蔡钊:..
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场景生态与创..
交通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周彦倜:抱数字..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息科技管理部总经理李..
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信息执行官唐家才..
华夏银行首席信息官吴永飞:凝心聚力促转..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